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
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
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
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

香港
特别行政区
澳门
特别行政区
台湾省

江西
省长:黄智权
省会:
南昌市
省政府地址:
南昌市北京西路69号
邮政编码:
330046
省政府电话:
(0791)6224166 6224110
省政府网址:
www.jiangxi.gov.cn
  江西简称"赣",是中国内陆省份之一。 江西省位于中国的东南部,在长江中下游的南岸,处于北纬24°29'14"至30°04'40"与东经113°34'36"至118°28'58"之间。东邻浙江、福建,南连广东,西接湖南,北毗湖北、安徽。 全省总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地  貌
江西常态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占全省面积的36%,丘陵占42%,平原、水面占22%。主要山脉多分布于省境边陲,东北部有怀玉山,是本省铜储藏量最多的地区;东部有武夷山;南部有大庚岭和九连山,有"钨都"的美称;西部有罗霄山脉;西北部有暮阜山和九岭山。
气  候
江西省年平均气温 18℃ 左右。赣东北、赣西北和长江沿岸年均气温略低,约在 16℃ 到 27℃ 之间;滨湖、赣江中下游、抚河、袁水区域和赣西南山区约在 17℃ 到 18℃ 之间;抚州、吉安地区南部和信江中游约在 18℃ 到 19℃ 之间;赣南盆地气温最高,约为 19℃ 到 20℃ 之间。
江西多雨。年均降水量 1341 毫米到 1940 毫米,一般表现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山区多盆地少。武夷山、怀玉山和九岭山一带年均降水量多达 1800 毫米到 2000 毫米,长江沿岸到鄱阳湖以北以及吉泰盆地年均降水量则约为 1350 毫米到 1400 毫米,其他地区多在 1500 毫米到 1700 毫米之间。全年降水季节差别很大。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江西省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种子植物有4000余种。蕨类植物约470种,苔藓植物有100种以上。在低等植物中,就大型真菌而言,有标率为依据的计300余种,实际大约可达500种左右。东北是整个欧亚大陆温带地区中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地方,但种子植物仅为3000种左右;而江西省仅木本植物就在2000种以上,其中乔木有400种以上。在江西省分布着许多具有原始性状的古老植物,有些是残存的"活化石"植物,如银杏等。植物系统演化中各个阶段的代表植物,本省均有分布,并和世界各地植物有相似的科属。
动物资源:
江西水域面积广阔,山地峻峭延绵,植被覆盖率较高,生态环境较为优越,特别是近年来环保措施的不断加强,丰富的动物资源日益得到有效保护。历年调查表明,全省现有脊椎动物 600余种。其中鱼类 170 余种,约占全国的 21.4%(淡水鱼);两栖类 40 余种,约占全国的 20.4% 强;爬行类 70 余种,约占全国的 23.5%;鸟类 270 余种,约占全国的 23.2% 强;兽类 50 多种,约占全国的 13.3%。鱼类和鸟类种类较多,经济价值较大,成为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的重点。鄱阳湖是闻名的世界性冬侯鸟良好越冬场所。全省现有脊椎动物611种,其中鱼类171种,两栖类40种,爬行类74种,鸟类约271种,兽类55种。
森林资源:
江西全省森林覆盖率已达50.9%,木材蓄积量2.5亿立方米,毛竹蓄积量10亿根,均位于全国前列。全省林地起源多属天然次生,针叶林面积比重大,松木、马尾松是全省主要树种,所产杉木历史上通称"西木"。油茶、油桐、乌柏均为江西省经济林主要树种,分布遍全省。
矿产资源:
江西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在目前已知的150多种矿产中,江西就有140多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有89种,居全国前五位的有33种。黑色金属有铁、锰、钛、钒等四种;有色和贵金属有铜、铅、锌、金、银等13种,稀有、稀土有铌、钽等29种,在全国占有明显的优势,江西已建成亚洲最大的铜矿和全国最大的铜冶炼基地。
水资源
:江西全省有大小河流2400多条,其中常年有水的160多条,总长约18400公里。赣江、抚河、信江、修河和饶河为全省五大江河。江西全省水资源总量为1416亿立方米,人均拥有水量和耕地亩均占有水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丰富的水资源是江西发展工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旅游资源:江西山清水碧,景色诱人,名胜古迹遍布全省各地。主要旅游景区:庐山、井冈山、龙虎山、三清山、鄱阳湖区、南昌市和景德镇市。其中,庐山已被联合国作为"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庐山、井冈山、三清山的名山峻岭之秀;圭峰、龙宫的险岩幽洞之奇,鄱湖、赣水的湖光川景之美,龙虎、青原、东林的宗教庄严祖庭,滕王阁、八境台的千古名楼,临川、九江的名人故里,都是著名的旅游胜景。井冈山、八一起义纪念馆、红都瑞金等更是独具特色的革命胜迹。现有国家级重点文件保护单位11处,省级旅景区、景点2406处。由南昌、庐山、九江、鄱阳湖、龙虎山等景点组成的赣北三角旅游区是全国14条主要国际旅游线路之一。江西山水美,笑迎天下客。
人 口

人口统计

根据1%人口抽样调查统计,2005年末全省总人口为4311.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599.5万人,占37.1%;乡村人口2711.7万人,占62.9%。全省男性人口为2193.5万人,女性为2117.7万人。

人口增长率

2005全年净增人口27.7万人,自然增长率为7.83‰,与上年相比,上升 0.21个千分点。
民族及人口
江西共有 38 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 99%以上。 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有回族、畲族、壮族、满族、苗族、瑶族、蒙古族、侗族、朝鲜族、土家族、布依族等, 其中人口最多的为回族和畲族;还有白族、彝族、黎族、高山族、藏族、水族、傣族、毛难族、纳西族、锡伯族、土族、哈尼族、羌族、仫佬族、维吾尔族、傈僳族、达斡尔族、仡佬族、裕固族、京族、独龙族、拉祜族、景颇族、布朗族、俄罗斯族和基诺族等。少数民族中畲族聚居,主要分布在铅山太源畲族乡和贵溪樟坪畲族乡等地以及永丰、吉安、兴国、武宁、德安、资溪、宜黄、乐安等市县的 30 多个畲族乡村;瑶族部分聚居,如全南瑶山、喇叭山等;其他各少数民族均为散居性质。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 259 人。
经 济
生产总值(GDP)
初步核算,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达到4056.2亿元,增长12.8%。
GDP比重
200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770.0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1914.9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1371.3亿元,增长10.8%。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9.2:45.3:35.5调整为19.0:47.2:33.8。
工业产值和增长率
2005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1455.5亿元,比上年增长20%,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828.5亿元,增长23.6%。
农业产值和增长率
2005年全省农业总产值1143.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8%。
外贸状况
2005年,全省海关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40亿美元,达到40.6亿美元,增长14.9%,其中,出口24.4亿美元,增长22.3%;进口16.2亿美元,增长5.4%;实现贸易顺差8.2亿美元,增长78.9%。
外资利用
状况
2005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项目数940个,其中新批合同外资金额10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79个,比上年增加23个,增长41%;合同金额38.8亿美元,增长24.5%;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24.2亿美元,增长18.0%,再创历史新高。
 
财政收入
2005年全省财政总收入突破400亿元,达425.9亿元,增长21.4%,地方财政收入252.9亿元,增长22.9%。
贫困人口和扶贫计划
2005年,全市为10.6万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1.8亿元,为100万城镇低保对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7.3亿元;建立了农村特困群众的救助制度,共为105万救助对象发放救助金1.6亿元。年末,全省有社会福利事业单位2067个,收养人数9.3万人,提供床位10.8万张,城乡各种得到国家定期定量救济的社会救济对象达124.5万人,临时救济困难户达21.6万人次。
电 讯
电  台
2005年全省共有无线广播电台12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15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3.22%,比上年增加0.32个百分点;电视台12座,电视转播发射台347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5.44%,比上年增加0.54个百分点。

电  话

2005年,全省电信业务总量243亿元,增长27.1%。全年新增局用交换机160万门,总容量达到1082万门;新增移动电话用户127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317万户,增加147万户。全省电话普及率达37.9部/百人。
交 通
铁  路
江西水陆交通便利, 铁路有浙赣、向(塘)九(江)、鹰厦、皖、赣等主要干线, 通车里程2241余公里,营业车站200个。2005年全年铁路完成货物周转量609亿吨公里,下降0.2%;铁路完成旅客周转量386亿人公里,增长5.2%。
公  路
2005年,开工建设景德镇―鹰潭、南康―大余高速公路,续建景婺黄高速公路,建成泰井、乐温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580公里,所有出省主通道和省会南昌到各设区市道路实现了高速化,硬化和改造农村公路3.4万公里。
水  路

水上交通以鄱阳湖为总汇, 长江为出口, 五河航道错纵各地, 通航里程共5537公里, 九江港可直接与国外通航。有年吞吐万吨以上的港口56个,码头泊位712个

2005年,水运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82亿吨公里,增长6.3%。

民  航
南昌昌北机场已被批准为国际机场,已正式对外国籍飞机开放。顺利开通了南昌-广州-新加坡国际航线。南昌-上海-汉城、南昌-上海-洛杉矶国际航线也已获批准。在南昌-香港、香港-台北航线推出了“一票到底,行李直挂”快捷中转服务。南昌国际海铁联运集装箱车站已投入运营。
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

1、 对国家鼓励类和限制乙类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研究开发中心,及转让技术的外商投资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除《外商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所列商品外,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
  2、对国家鼓励类和限制乙类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研究开发中心、先进技术型、产品出口型外商投资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在批准的生产经营范围内,在投资总额外利用自用资金进口国内不能生产或性能不能满足需要的自用设备及配套的技术、配件、备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
  3、属于国家鼓励类和限制乙类的外商投资企业在投资总额内采购国产设备,如该类设备属免税目录范围,全额退还设备增值税并按有关规定抵免企业所得税。
  4、对符合中西部地区(江西)利用外资优势产业目录的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国内不能生产或性能不能满足需要的自用设备及其配套的技术、配件、备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
  5、对外商投资企业引进属于《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目录》所列的先进技术,按合同规定向境外支付的软件费,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
  6、设在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7、在江西范围内设立的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从开始获利年度起,前2年免缴企业所得税,第3年至第5年减半缴纳企业所得税。
  8、属国家鼓励类外商投资企业,在现行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期满后3年内,可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9、被确认为先进技术企业的外商投资企业,在规定的减免税期满后,可延长3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兴办的产品出口企业,在规定的减免税期满后,当年出口产值达到总产值70%以上的,还可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但减半后税率低于10%的,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10、在南昌、九江市区市从事技术密集、知识密集项目,或外商投资在3000万美元以上且投资回收期长的项目;能源、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项目,可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11、从事农、林、牧业的外商投资企业和设在经济不发达的边远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在规定的减免企业所得税期满后,经申请,国家税务主管部门批准,在以后的10年内可以继续按应纳税额减征15-30%的企业所得税。
  12、外国投资者将其从企业分得的利润,在中国境内直接再投资兴办扩建产品出口企业或先进技术企业,经营期不少于五年的,经企业申请报税务机关批准,全部退还再投资部分已缴纳的企业所得税。
  13、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国投资者,将从企业取得的利润再投资于该企业,增加注册资本,或作为资本投资开办其它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限不少于5年的,经企业申请报税务机关批准,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所得税40%的税款。
  14、外商投资企业技术开发费比上年增长10%以上的,经税务机关批准,按技术开发费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当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
  15、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设立的研究开发中心、外国企业以及外籍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16、凡税法及其实施细则和国家统一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的,地方所得税同时给予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的,地方所得税同时给予相同幅度的减征。
  17、外商投资举办的先进技术企业,经营期在十年以上的,从开始获利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五年免征地方所得税,第六年至第十年减半征收地方所得税。
  18、外商投资举办的产品出口企业,凡当年企业出口产品产值达到当年企业产品产值70%以上的,免征地方所得税。
  19、外商投资举办的能源、交通、港口码头、科技开发企业,经营期在十年以上的,从获利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五年免征地方所得税,第六年至第十年减半征收地方所得税。
  20、从事农业、林业、牧业、水利业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的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在十年以上的,从获利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五年免征地方所得税,第六年至第十年减半征收地方所得税。经营期在十五年以上的,从获利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五年免征地方所得税,第六年至第十五年减半征收地方所得税。
  21、鼓励外方以技术、科研成果、营销和管理等要素入股,合资、合作兴办高新技术企业。外方投资的技术入股比例可放宽为35%,合作各方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22、外商投资企业购买江西企业、投资新办企业,凡外资额达到该企业注册资本25%以上的,均可批准,注册为外商投资企业,享受相应政策。
  23、外商投资企业土地使用年限和企业经营权的最高年限为:商业、旅游、娱乐业用地40年;工业用地或教育、科研、文化、卫生、体育、以及农业开发性项目用地50年;居住用地70年。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