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
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
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
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

香港
特别行政区
澳门
特别行政区
台湾省

湖北
省长 :罗清泉
省会:
武汉市
省政府地址:
武汉市武昌水果湖
电话:
(027)87235544、87235552
邮编:
430071
网址:
www.99sky.com
  湖北省地跨长江和汉江两大水系,位于祖国中部。湖北省位于中国的中部,长江中游的洞庭湖以北,故称湖北,简称"鄂"。湖北省北接河南省,东连安徽省,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两省,西靠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为邻。介于北纬29°05′~33°20′,东经108°21′~116°07′。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居全国第16位。
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地  貌
湖北省正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湖北省地势呈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山地、丘陵和岗地、平原湖区各占湖北省总面积的55.5%, 24.5%和20%。地势高低相差悬殊,西部号称"华中屋脊"的神农架最高峰神农顶,海拔达3105米;东部平原的监利县谭家渊附近,地面高程为零。湖北省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广布,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省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除平原边缘岗地外,海拔多在35米以下,略呈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趋势。
气  候
湖北省正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湖北省地势呈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山地、丘陵和岗地、平原湖区各占湖北省总面积的55.5%, 24.5%和20%。地势高低相差悬殊,西部号称"华中屋脊"的神农架最高峰神农顶,海拔达3105米;东部平原的监利县谭家渊附近,地面高程为零。湖北省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广布,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省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除平原边缘岗地外,海拔多在35米以下,略呈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趋势。
自然资源
土地:
湖北省土地面积为185897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94%。人均土地4.79亩。土地结构大体是"七山一水两分田"。 湖北省耕地面积5023.88万亩,人均耕地0.87亩。
生物资源
植被具有南北过渡特征,既有大量北方种类的落叶阔叶树,也有多种南方种类的常绿阔叶树,同时又处在中国东西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区,便于邻近地区的植物成分侵入,是中国生物资源较丰富省份之一。湖北省树种有1300余种,其中用材林约占一半。主要有马尾松、栎类、杉木、桦、楠竹等,经济林甚多,有油桐、油茶、 乌桕、漆树、核桃、板栗和果树等。在鄂西山地局部地区还保存有被誉?quot;活化石"的水杉、珙桐、银杏等。水杉以利川县小河、水杉坝(海拔1050米)分布最集中,为全国乃至世界繁殖水杉林的种源基地。省内植物资源以鄂西山地神农架林区最富,神农架是中国东部仅有的一片原始森林,森林覆被率达70%左右,现有森林总蓄积量1575万立方米,约占湖北省的1/3,其中成熟林蓄积量占83%,是中国重要的原始林区之一,有"绿色宝库"之称。植被结构也具有明显垂直分布特征。据调查,山区植物种类有2000余种,占湖北省植物种类的2/3,世界稀有或中国特有植物有30多种,主要有珙桐、香果树、领春木、 水青树、银杏、铁坚杉、 马溜光、野生腊梅等。此外有野生动物570余种,其中20多种列为国家保护对象,主要为金丝猴、闽中羊、苏门羚、金钱豹、毛冠鹿等;还有白化型的神农白熊、白麝、白鹿、白蛇等。药用植物1300多种,以党参、黄连、天麻、贝母等产量最大,并产名贵药材,是驰名中外的天然动植物园。1978年辟大小神农架主峰周围和老君山一带为自然保护区,面积600多平方公里,保护珍贵的金丝猴、闽中羊、珙桐、领春木等珍稀动植物及森林生态系统。此外,在鄂西南星斗山和鄂东南九宫山老崖尖等也建立了自然保护区。
鸟类种类多达350种,以与南方共同的鸟类居多,其中属于国家保护的珍稀鸟类,有白冠长尾雉、红腹角雉等30种左右。鸟类中以候鸟最多。
此外,在鄂西山地的山溪涧还盛产大鲵(娃娃鱼)。

矿产资源:
湖北各类资源十分丰富。2004年矿产资源勘探取得新的进展,全省已发现矿种138种。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89种,新发现矿种2种。国土资源调查及地质勘查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2处。其中磷矿石、金红石、硅灰石、柘榴石和泥灰岩等5种矿产储量居全国第5位。铁、磷、铜、石膏、岩盐、金汞、锰、钒等矿产储量居全国前7名。在已开采的矿产中,有不少在全国居重要地位。水力资源富集。省境内可供开发的水力资源3340万千瓦,居全国第4位。著名的葛洲坝、丹江口、隔河岩等水电枢纽均建在湖北境内。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目前正在加紧施工。
水资源
:水力资源居全国第4位,地表水体积占中国第10位。长江由西向东横贯全省,在川、鄂边境切过巫山,形成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过宜昌后,穿行于江汉平原,过小池口流入江西、安徽2省。汉江全长的3/4流经省境,与源出边境山地的众多河流,共同汇注长江。省内中小河流共有1193条,总长度达3.5万多公里。长江干流偏于省境南部,主要支流多集中在北岸,水系发育呈不对称性。除长江与汉江外,河流年均径流量为946.1亿立方米,几乎相当于黄河径流量的两倍。此外,全省过境容水量约有6338亿立方米,因而有丰富径流量可供调蓄利用。水力资源丰富,可开发水能达3308.1万千瓦(其中三峡水利枢纽可装机2500万千瓦)。湖北素称"千湖之省"。众多的湖泊大都是古代云梦泽淤塞分割而成,集中分布于长江与江汉之间。因此,人们称之为"江汉湖群"。
2004年水资源总量1234.1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2070立方米,耕地亩均水资源占有量2634立方米。总供水量245.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236.6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6.9亿立方米。总用水量245.1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57%,工业用水占31.5%,生活用水占11.5%。总用水量比上年增加4.3亿立方米,人均用水量增加411立方米。全省有大型水库58座,总库容437.51亿立方米。
旅游资源:湖北省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光辉灿烂的楚文化曾使湖北省享誉国内外。因此,湖北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有山水名胜与文物古迹二者兼备的特点。雄伟的长江三峡驰名世界。七十二峰朝大顶, 二十四涧水长流,人誉"第一山"的道教名山武当山为道教圣地。号称 "华中屋脊"和"绿色宝库"的神农架是重要自然保护区,不仅珍稀动物种多,"野人之迷"更令人关注。湖北人文旅游景观具有时代跨度大, 历史价值高的特点, 这里既有古人类长阳人遗址, 屈家岭文化遗址, 又有众多的古三国胜迹和楚都遗址; 既有辛亥革命遗址起义门、阅马场、又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及"八七会议"会址。文物古迹与革命胜迹遍布全省,从随州炎帝庙、秭归屈原故里、纪南故城、昭君故里、武汉古琴台、黄鹤楼、三国赤壁直到武汉起义军政府旧址、京汉铁路工人运动"二七"纪念馆。省内江陵、襄樊等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环境和问题

2005年全省各级环境监测机构96个,环境监测人员1974人。全省自然保护区达到62个,其中国家级生态示范区7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3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08.64万公顷。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259个,总投资3.4亿元。全省绿色工程计划第二期当年竣工项目27个,竣工项目完成投资9.33亿元。全省建成烟尘控制区176个,控制区总面积12.86万公顷;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191个,环境噪声达标区总面积10.66万公顷。

人 口
人口统计
2005年末全省总人口为6031万人(其中常住人口5710万人),全年出生人口52.6万人,出生率为8.74‰;死亡人口34.3万人,死亡率为5.6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05‰。
平均寿命
城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75.68岁(男73.72岁,女77.79岁);农村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71.25岁,(男69.23岁,女73.42岁)。
民族及人口
湖北为多民族省区之一,有汉、土家、苗、回、侗、满、壮、蒙古等50个民族。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省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257.9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34%。人口在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回族、侗族和满族等民族。有关资料显示,土家族目前有180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0%。其次是苗族,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0.3%。 省内少数民族聚居面积为3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6;集中分布在鄂西南地区。
文化程度
2005年末全省普通高等教育招生31.56万人,在校生101.27万人,毕业生18.79万人;研究生招生2.63万人,在校研究生7.33万人,毕业生1.47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27.38万人,在校生60.6万人,毕业生10.94万人;普通高中招生45.86万人,在校生129.45万人,毕业生38.34万人;普通初中在校生317.24万人,小学在校生429.19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59.4万人。
经 济
国内生产总值(GDP)
2005年,全省完成生产总值648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4%,是1998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
GDP比重
2005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069.81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774.37亿元,增长13.7%;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640.32亿元,增长11.8%。三次产业结构由2004年的18.1:41.2:40.7调整为16.5:42.8:40.7
工业产值和增长率
2005年全省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007.8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3%
农业产值和增长率
2005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0%。粮食种植面积392.6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1.44万公顷;粮食总产量2177.38万吨,比上年增产77.26万吨,增长3.7%
外贸状况
2005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90.9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3%,其中:出口44.5亿美元,增长31.5%;进口46.42亿美元,增长37.0%
外资利用
状况
2005全年外商直接投资及其他投资2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4%。其中,外商实际直接投资21.85亿美元,增长5.5%;外商其他投资4.65亿美元,增长63%。国外经济合作业务完成营业额3.18亿美元,新签合同额3.6亿美元,分别增长16.3%15.5%。截止2005年年底,全省经商务部批准仍在运营或即将开业的境外非贸易型企业68家,总投资额0.92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0.76亿美元,占83.0%
 
财政收入
2005全年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74.18亿元,比上年增长20.6%
贫困人口和扶贫计划
“十五”期间累计帮助困难群体再就业50万人。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和城镇贫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按时足额发放。加大社会救助、救灾和扶贫工作力度,全省农村特困户救助对象达54.9万人,城乡贫困群众大病医疗救助1.3万人,较大幅度提高了各类优抚对象的抚恤标准,农村贫困人口减少270万人。
支柱产业
湖北的六大经济支柱产业:汽车产业、机电产业、 冶金产业、化工产业、轻纺产业、建材和建筑产业。其中汽车产业 已形成十堰-襄樊-武汉规模和实力蔚为壮观的汽车工业走廊,汽车生产已形成重、中、轻有机结合,改装车与零配件配套的系列,汽车产量居全国第一位。东风公司与法国雪铁龙公司合作生产的神龙富康轿车,将逐步形成年产30万辆的能力。
电 讯
电  台
2005年末广播电台11座,电视台12座,有线电视用户507.6万户。

电  话

2005年末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19847公里;新增局用交换机20万门,达到935万门;新增固定电话用户162万户,达到1236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900万户,乡村电话用户336万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271万户,达到1401万户。全省电话普及率为43.9部/百人。计算机互联网用户392.8万户。
交 通
铁  路
京广线是中国铁路运输最繁忙运输线之一,纵贯省境东部,过境物资运输量远大于省内物资装卸量。货流以煤炭、钢铁及其制品、木材、粮食、矿石、建材等为主。20世纪70年代新建的南北向铁路干线焦枝线和枝柳线经省境西部,汉丹和襄渝线横贯湖北省中部和西北部,在武汉、襄樊分别与上述两条南北向铁路干线相交,共同构成省内外陆路交通运输的主干线。1990年湖北省铁路营业里程达1673公里,其中复线占1/4以上。横穿鄂西北山区的襄渝线中的襄樊-达县段是中国第 3条电气化铁路。
公  路
2005年新建高速公路296.14公里。
水  路
内河运输在省内居重要地位,以长江与汉江为两大水运干线,湖北省一半以上县、市处于航运线上,是中国内河航运最发达的省区之一。长江为最重要内河航道,终年畅通无阻。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武汉、黄石、沙市、宜昌等港口先后对外开放。武汉港已建成为长江中下游最大内河港口之一,1980年列为对外开放的八个河港之一,并于1981年开辟了武汉至香港、日本及东南亚诸国的江海货运航线。汉江是沟通鄂西北和江汉平原的重要航道,襄樊和老河口为汉江重要河港。
民  航
截止2000年,全省民航系统拥有4家航空公司、5个民用机场、1个军民合用的机场。已开通国内、国际及地区航线72条,可直航全国57个城市,空中航线共107条。武汉天河机场是华中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航空港,设计为4E级国家一级民用兼国际备降机场,是全国十大机场之一。
吸引外资的热点和项目
项 目
农业:
1.绿色农产品产业化
2.优质高效农作物产品产业化
3.农业动植物基因工程产品
4.主要农林作物种子与苗木生产的产业化
5.有色棉优质高产栽培及产业化
6.两系法杂交水稻利用及高产高效栽培
7.淡水水产规模化养殖
8.家畜良种胚胎生物工程
9.生物农药
10.高效、低毒、安全新型化学农药
11.秸秆养畜及秸秆微生物制剂
12.肥料新产品产业化
信息:
13.数字移动通信产品
14.光通信传输系统
15.接入网系统设备
16.数据通信网络设备
17.电信级IP over SDH/WDM核心层和边缘层网络设备
18.光纤用户网用的低成本光纤与光电器件
19.原子频率标准
20.集成光电子器件
21.表面贴装元器件
22.高性能PTC元件
23.高性能电池及材料
24.光、磁盘阵列及总线接口适配器
25.三维彩色信息获取系统
26.应用软件
27.3S集成(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集成)系统及应用软件:
28.热压聚酯薄膜电路
29.通信电源
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
30.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及成套设备
31.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利用成套工业设备
32.汽车尾气净化装置
33.烟气脱硫工艺及成套设备
34.大中型焦化厂干熄焦装置产业化
35.焦化及煤气行业废水处理工艺及配套设备
36.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
37.处理废旧轮胎回收精细胶粉技术和装置
医药:
38.单科隆抗体系列产品和诊断药物
39.生物技术疫苗
40.新型动物用生物制品
41.系列诊断试剂与试剂盒
42.转移因子系列产品
43.工业用新型、高效酶制剂产品
44.发酵工程产品
45.氨基酸系列产品
46.维生素系列产品
47.激素类产品
48.解热镇痛类药
49.医药中间体
50.医药新剂型
51.中药现代化品种
52.体外培育牛黄
53.新型医用精密诊断及治疗仪器
54.计划生育药具
55.生物医学材料及体内置入物和人造器官
56.新型生物保健品
能源:
57.750KV大容量输电架空线
58.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
59.中小型发配电综合自动化系统
60.绿色照明产品
61.微机直流电源装置
交通运输:
62.城市轨道交通设备
63.高速客船
64.高等级公路施工、养护成套设备及路用新材料
65.铁路运输变速运形所需绝缘子
66.只能运输系统(ITS)
67.集装箱多式联运系统及运输装卸成套设备
材料:
68.新型钢材及其冶炼技术
69.钢铁粉末的生产与发展
70.激光拚焊轿车车身用钢板
71.高炉抚养配每炼铁及长寿命技术
72.高效连铸系统
73.稀土材料及应用
74.医用生物陶瓷及复合材料系列产品
75.合成高压绝缘材料产品
76.石油产品常温精脱硫剂
77.工程塑料生产技术及装备和通用塑料高性能化
78.变换催化剂、新型变换工艺、固体硫化剂、汽气比测定仪及配套设备
79.合成氨联产"三乙"(乙醇、乙醛、乙酸)
80.表面活性剂
81.电子化学品及印刷电路板相关化学材料
82.碳酸二甲酯新工艺
83.高效废纸脱墨剂
84.高性能染料中间体--精品H酸
85.油田化学品
86.子午线轮胎
87.水剂胶粘剂
88.陶瓷涂层技术及其新产品
89.超细粉体材料
90.无团聚亚微米粉及微晶刚玉瓷球制备新技术
91.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片材制备工艺及成套设备
92.石墨层间化合物合成工艺与设备
93.光通信化学材料
94.环氧塑封料用球形硅微分
95.高性能密封材料及制品
96.高性能刹车材料及制品
97.高性能涂料
机械制造:
98.快速原型制造工艺及成套设备
99.激光加工技术及成套设备
100.高精度、高效率、高速CBN砂轮系列磨床(中心)
101.大型高效潜孔钻具国产化
102.适用先进的数控机床及开放式数控系统
103.新型电力传动装置
104.汽车关键零部件
105.轿车半轴组件先进精密制造技术及关键设备
106.铝合金零件消失模铸造技术及成套设备
107.二极管泵浦的固体激光器
108.新型传感器
109.熔融金属高温测量技术及其设备
110.电力半导体器件及变频整流装置
111.智能化工业控制部件与执行机构
112.油、气、水输送管道及制造设备
建筑:
113.新型墙体材料
114.新型建筑体系
115.新型防水建筑材料
116.建筑节能系列产品
轻纺:
117.无磷洗涤助剂
118.天然纤维防缩抗皱免烫等功能等整理技术及产品
119.差别化、功能化纤维及高档纺织面料
120.光机电一体化轻纺机械设备
121.高效、节能、无氟压缩机系列机械及其生产

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