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非典”时期的日常生活

    日本《产经新闻》2003年5月11日文章:北京:“非典”时期的日常生活(福岛香织)

    为防止非典型性肺炎的进一步蔓延,北京市政府采取的“隔离政策”已经实施有两个星期了。实施当初一度盛传的“戒严”、“封锁”的谣言逐渐平息,人们逐渐从一开始的恐惧心理中摆脱出来,开始适应这一非常时期。许多人的生活恢复了正常,只是出门必戴的墨镜和口罩还是在提醒着人们这一时期的特殊性。让我们来看一看“非典”时期下北京人的日常生活。

    五月的北京满眼新绿,天气晴朗。但是,往常市内最繁华的王府井大街和西单却显得空荡荡的,不多的行人几乎都戴着口罩,甚至有些人还戴上了墨镜和手套,可谓“全副武装”。初夏的阳光下,戴着口罩的笔者感到脸上渗出了汗珠。

    在今天的北京,口罩已经成了出行的必需品。在每月固定的纳税日,笔者来到税务局时发现门口写道“不戴口罩者禁止入内”的通知。一些商店也规定员工和来店顾客都必须佩戴口罩。

    根据北京市商业委员会的调查,北京市每日对口罩的需求量已经达到100万只,而全国的日供应能力只有80万只。据说,有些买不到口罩的市民在家里自己缝制口罩。快餐连锁店麦当劳也因此想到了一个非常时期的新促销手段:“消费满10元,免费赠口罩”,引来了许多顾客。

    饭前量体温

    对留在北京的外国人来说,这一时期最不方便的莫过于饭店的停业。据市商业委员会统计,目前全北京60%的饮食店已停业。在这种情况下,在北京的日本人的共同感受是:“家人送回国后,自己不仅要过单身生活,还不能出外吃饭,这是最难受的。”

    当然市内的一些高级宾馆内的餐厅还在营业,但许多餐厅限制体温在37度以上的客人入内进餐。于是,就餐前,往往先要接过服务员的体温计,过“体温关”后才能吃上饭。

    高尔夫球场生意兴隆

    根据市政府的命令,北京的卡拉OK、酒吧等娱乐场所也暂时停业了。伊藤忠商社驻中国总代表佐佐木聪吉表示:“谈生意、招待客人的娱乐场所的停业,给我们的工作出了个难题。可是即使那些娱乐场所营业,客人也害怕染病,不敢去。于是,我们想到了高尔夫球场”。由于“高尔夫球场通风良好,不容易疾病传染”,高尔夫球场成为了北京人的新宠。据说市内各高尔夫球场每天都是生意兴隆。

    家用轿车畅销

    在“非典时期”,人多拥挤的公共交通工具成为人们最忌讳的交通手段。此时私家车就体现出了优势。为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许多北京市民选择了在这一时期买车。近期,北京家用轿车销售量激增。据北京当地报纸报道,4月下旬北京的轿车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3%。市政府担心汽车牌照申请窗口人多拥挤而成为SARS的传染源,从5月6日起暂停了新牌照的发放业务。尽管如此,从5月6日到8日的三天里,北京还是售出了3000辆轿车。

    离婚减少

    如果说SARS带来了什么正面效应的话,应该说是增强了人们的家庭意识。在外用餐减少,在家做饭的机会增加了,因此超市的面粉销售量增加了三倍。而且,北京市的离婚也大大减少。据当地报纸报道,北京市西城区法院的离婚案件已经从往常的每周70件左右减少到了4月下旬的不满40件。

    但是,与中国人结婚后住在北京的娓原美歌(31岁)表示:“现在难以和家人以外朋友同事等见面的日子比较难过。由于担心交叉感染,人们几乎不与朋友见面,感到生活比较单调。”当然,现在通讯方便,通过手机、互联网都可以与朋友联系,超市里的生活必需品也十分充实,“非典”时期并没有什么特别不方便的。但是,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的减少还是另人叹息。

    放风筝 寄心愿

    在这个特殊时期,笔者也感到了精神上的闭塞感,于是到了周末,与一位朋友相约去放风筝。最近,北京城里放风筝的人迅速增多。朋友一脸严肃地边整理着长线,边对我说:“通过风筝,人的心愿能够传到天上。”也许北京人都在希望通过风筝的长线,向上天传达着“愿SARS早日平息”的心愿吧。抬眼望去,只见蓝天上飘满了五颜六色的风筝。

    中国网2003年5月14日

    


中国抗非典、抓经济双管齐下
河北首个被整体隔离村庄发生疫情前后
中国努力遏制非典推动经济
有苦难言和非典中的温度计业
严防“非典”酿成第二场亚洲危机
SARS使中国和西方更接近
沙斯一来 北京人优越感尽失
中国的决心和后沙斯的中国
华盛顿邮报:生活在"非典"日子里的北京人
抗击非典:中国人充满信心
远东经济评论:中国经济能安然度过SARS危机吗?
中国为何独钟“非典”?
联合早报:中国要再送瘟神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