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易纲论银行改革

    在北京大学召开的一次中国证券市场与金融体制改革研讨会上,北京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的林毅夫和易纲教授就中国的银行改革问题谈了自己的见地。

    林毅夫最重要的是改变结构

    林毅夫教授指出,从发展的角度看,改变我国的金融结构是中国银行业改革中最重要的。林毅夫指出,四大国有银行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呆账、坏账比例太高,在外资银行进入的情况下,光靠国家信用能否保持大家对银行体系的信心。其二是具有垄断性质的四大国有银行在面对从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外国银行的竞争时,如何保证其存款和客户不会减少。

    林毅夫教授认为,四大银行的改革固然重要,但从发展的角度来讲,最重要的是改变我国的金融结构,改变大银行与中小银行、国有与民营银行的结构的问题。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有三点:动员资金、配置资金、风险分散。他们的核心是资金配置功能。未来能动员的资金的多寡、功能决定于现有资金配置功能的好坏,配置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风险分散的程度。因此,金融结构的有效性取决于金融结构资金配置的有效性。所谓最有效的配置,是指将资金配置到国民经济中最有竞争力、最有成长潜力的产业和部门,而不是就要将资金配置到最大、最现代化、最高科技的企业。因此,一个国家最有效的配置以及金融结构的有效性可能依赖于每个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中国现阶段最有竞争力,最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风险最小的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或区段。这类产业和产业区段中企业的特性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中小型企业居多。因此,这个阶段的最有效配置以及金融结构的有效性的核心内容在于动员更多的资金支持劳动力密集的中小型企业,更多更好地服务于中小型企业。

    我国现阶段的劳动密集型中小型企业依靠间接融资相当困难,他们不太可能到主板市场融资。同时,二板市场融资也不适合他们。二板融资适合于高成长、高风险、高回报率的企业,我国的中小企业由于依靠引进技术,并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面临相当分割的市场,因此市场潜力不如发达国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不适合二板融资。另外,大银行主要服务于大企业,因此只有中小银行才能最好地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

    我国的中小银行相对于中小企业数量太少,因此我们需要大力发展中小型银行。以前我们发展过中小银行,发现有许多问题,这主要在于以下原因:其一,信息不对称;其二,激励不相容;其三,责任高度不对等,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道德风险。因此,首先,在准入上应特别小心,经营者必须有相当大的资金投入,对银行自有资金必须有严格要求。而且,自有资金不能太分散。其次,要有较好的监管。最后,不能揠苗助长。

    易纲 对外与对内开放并重

    易纲教授结合中国企业家进入民营银行的原因以及以前出现的问题,对中国银行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易纲教授指出,私人企业家进入民营银行业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进入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能够搭建一个平台,在更大的范围内利用金融资源。更直白地说,即进入以后能够更好地为自己的关联企业贷款,使得融资更便利;第二,进入银行证券保险,是因为将来他们可能上市,可以套现。第三,将金融业作为一个产业,进入的目的是为了提供比国有银行、外资银行更好的金融服务,从服务中获得相应的回报。

    易纲教授以改革开放初期贵州省某地区包荒山初期,村民上山砍树,当政策确定长期稳定后,村民反而种树的例子解释了90年代初期中国对民营企业开放金融业后所造成的金融风险问题。易纲教授提出,政策的制定应该使得进入者形成长期稳定的预期,减少“捞一把就走”的思想。

    最后,易纲教授对中国银行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在金融领域,一定要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并重的原则,凡是对外开放的一定要对内开放。中国改革开放最成功的经验,就是在国有经济之外长出了一块非常有效的非国有经济。我们要将这个最成功的经验应用到金融领域,避免出现非国有即外资的尴尬局面。第二,在开放的过程中,必须有立法和监管上的主导设计。在今后,民营银行或者说所有的银行都不能够向相关联企业贷款,要坚决堵住民营企业第一个想干银行的目的。第三,要加强监管,吸取过去只重“批机构”,轻监管和控制的教训。 (金灿)

    经济参考报2003年3月13日

    


林毅夫委员:消除过剩生产能力,有效遏制通货紧缩 
林毅夫:创业板是个罗曼蒂克的幻想
林毅夫:淡出积极财政政策是当务之急
易纲解读利率市场化目标
易纲:中资银行存在被“边缘化”的危险
易纲:民营资本进金融业绝非政策交易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