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纲解读利率市场化目标

    2月20日,人民银行例行发布了《2002年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其中,大量篇幅回顾、总结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历程,并提出了2003年的目标。春节前夕,新任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2003年人民银行分行长工作会议上就曾表示,要进一步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稳步推进利率管理体制改革,利率必须准确反映市场供求。业内人士认为,无论行长的工作报告,还是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都可以看出2003年将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一年。

    新说法

    记者拨通了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秘书长易纲的电话,表达了人民银行似乎是第一次用大量的篇幅、系统地阐述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设想和经验的想法,易纲则告诉记者:“我在起草报告时惜墨如金。”

    他告诉记者,“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改革的总体思路在此之前已经提出,期间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此次最值得关注的、最值得宣传的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以前从来没有这么说过。

    “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这是该报告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的具体表述。而在此之前,对利率市场化目标的表述中,“中央银行的调控和引导”通常往往放在最前面。

    其实,通过分析研究前任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最近两年在公开场合对利率市场化的表述的细微区别,也可以看到一条利率市场化改革思路不断完善发展的路线。2001年9月,当时在任的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在第六届世界华商大会发表演讲时提出,利率市场化的目标是要最终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金融机构根据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和市场利率体系,提高中央银行利用利率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能力。这种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的表述方法在此之前最为常见。而在2002年年底,即将卸任的戴相龙在“中国:资本之年”国际论坛上的致辞中对利率市场化的阐述则是,“利率市场化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利率即资金价格由金融市场供求决定,二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市场利率”。

    业内人士认为,这表明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中,更加强调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表明政府将利率市场化进行到底的决心,也对我国目前仍以存贷差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商业银行再一次敲响了警钟。

    易纲对此分析不置可否,但提醒对此应该仔细推敲研究。

    下一步

    该报告在2003年的货币政策趋势中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要制定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中长期规划,研究进一步统一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的政策和步骤,总结县以下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经验,促进农村金融稳定发展。

    对此,易纲表示,利率市场化改革一定会有明确的步骤和规划,但不一定有明确的时间表。现在要做的是进一步放开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下一步是制定贷款利率的下限,上限则完全放开。

    在利率市场化的总体改革进程中,贷款利率的改革极其重要,承载着实现利率市场化目标的重要责任。

    一方面,对于银行来说,可以根据贷款企业具体情况,调整利率水平,有效规避风险;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优秀的企业可以以较低的利率水平获得贷款支持,最终达到合理、有效配置金融资源的目的。

    “只制定下限,上限完全放开”这是贷款利率改革的最终目标,这也被称为相对放开。目前,贷款利率的改革已经稳步开展。1998年将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由10%扩大到20%,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40%扩大到50%;1999年允许县以下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最高可上浮30%,将对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最高可上浮30%的规定扩大到所有中型企业;2002年又进一步扩大试点。同时,简化贷款利率种类,取消了大部分优惠贷款利率,完善了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体系。

    按照改革的步伐,也许贷款利率相对放开的日子已经不长了。

    至于农村信用社的利率改革试点,在2003年人民银行分行长工作会议上周小川就明确提出,2003年在总结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据悉,农村信用社的利率改革试点在2002年上半年已陆续启动。去年末,人民银行又发出通知,决定在全国农村信用社系统普遍推行利率改革试点,原8个试点扩大到其所在地区农村信用社,未参加试点的地区每个省选择1—2个县市开展试点;存款利率在人行公布的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原则上可上浮30%(最高不超过50%),试点扩大工作目前正在推进。目前,在四川省试点的存款利率最高可以上浮30%,贷款最高可以上浮70%。(刘彩娜)

    

     中华工商时报 2003年2月24日


专家称利率市场化短期内对普通消费者影响不大
央行:2002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经济日报:利率市场化将对家庭理财、个人消费产生深刻影响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总体思路公布(附解读)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