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各种著名时装品牌纷纷抢占中国市场,五花八门的时装展示和各种国际时装博览会让都市百姓眼花缭乱。
在北京举办的日本兄弟杯青年服装设计师大赛上,展示给观众的是浓缩了中国时代特色的时装设计理念。
Δ衣柜里的变化Δ
今天的普通百姓对衣着越来越讲究了。一件衣服穿两、三季的情形早已不见了。人们不仅随着季节的更替变换不同的服装,在不同的场合、参加不同的社交活动也要更换不同的着装。西装、休闲服、运动装、唐装、连衣裙甚至晚礼服,都出现在中国人的衣柜里。
在选购服装时,除了追求时尚和品牌,人们越来越注重挑选适合自己的服装,年龄、职业、身材、脸型等等都是要考虑的因素。近来有一种新兴的职业倍受推崇,叫作“色彩搭配师”,就是帮助顾客选择、设计适合的服装服饰颜色、样式。
如果说年轻人更多地讲究时装的款式和色彩,那么年纪稍大的人们则更重视服装的质地。
在七十年代以前,中国人的服装多为极便宜的棉制品。那时的人们非常向往的确良、涤卡等织物,认为它们比棉布要结实、挺阔、漂亮许多。而现在,纺织品面料的品种多得认不过来,老百姓在穿过涤纶、尼龙、人造纤维等诸多织物后,最终认定还是纯天然的棉、麻、丝最为舒适。
牛大姐现在的购衣原则是舒适、大方、价格适中。象夏天的裙子、贴身的衬衣,她都尽量买纯棉或丝织品,就是冬季里穿的内衣,也一定要柔软、透气,不能太厚。不像过去,人们在把表面的衣服打点得干净整齐后,就无力讲究内衣了,旧的、破的、打了补丁的衣服,都可以当作内衣,物尽其用嘛。
但牛大姐也有烦恼,觉得买到适合她的衣服不容易。市场上绝大多数的漂亮女装都是为年轻女性设计的。逛街时,往往是看得上的花色款式,型号不合适,型号合适的,样子又过于老旧。象牛大姐这样的中老年女性,虽然体型有了变化,但并不甘心把自己打扮得老态、臃肿,还是希望有亮丽大方的时装把自己装扮得更加年轻。
有些衣服虽然合适,但价格太高。牛大姐目前还是不认同一件衣服因为是某种著名品牌,就可以比其他衣服贵上两三倍甚至更多。一向俭朴的她在消费观念上始终跟不上年轻人。
面对越装越满的衣柜,牛大姐抱怨说,那些旧衣服还好好的,没破没坏,只是因为样子老旧了一些,就被孩子们弃之不穿了。无奈的她常常将干净整齐的旧衣服送给农村的亲戚或在北京打工的农民工。毕竟,农村的生活不如城市里,这些旧衣服可以帮助那些家境清贫人,也算是没有浪费。文:侯若虹、图:冯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