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从灰蓝一片到五彩缤纷[组图]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8-12-02 发表评论>>

牛秀茹至尽还保留着二十多年前给先生买的中山装,在当时,除了这种统一的蓝色,人们是没有更多的选择的。

 

牛秀茹一家七十年代的合影照片,凝聚了历史的瞬间。

 

Δ缝纫机的故事Δ

  牛秀茹是笔者相识三十多年的老大姐。如今,已经退休的她在社区里担任居委会主任。每天,她要在社区里检查卫生和协助治安,帮助居民解决各种问题,开会更是少不了的工作。58岁的牛大姐依然保持着服饰整洁大方,举止利落得体的风格。

  与牛大姐相识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那时她已经有了一个两岁的女儿。她的丈夫陈先生是铁路工程师,长年在外地工作。家里还有上了年纪的公公、婆婆。一家人的生活都需要她来打理。

  现在牛大姐家里,那台蝴蝶牌缝纫机依旧摆放在床边。她说:“所有的旧家俱都卖了,就是这缝纫机,我怎么也舍不得,它帮了我多大的忙啊!”

  缝纫机是1970年买的。那时的物资供应很紧张,象缝纫机这样的“大件”,在市场上是要凭票供应的。牛大姐买缝纫机的票,是她丈夫在单位抓阄抓来的,这在当时就如同中了彩票一样,惹得周围的同事都万分羡慕。

  自从有了这台缝纫机,心灵手巧的牛大姐不论日子多艰难,始终能让一家老小穿带得干净整齐。家里人春夏秋冬、从里到外的所有衣服,一概是她自己做。为了节省钱和布票,她会在商场买来布头,精心裁剪、拼拼凑凑,做出的衣服比市场上卖的毫不逊色。新衣服要先紧着老人和上班的大人,而小孩子的衣服基本上全是用大人的旧衣服改做,中式棉袄、西式裤子,一件件象模象样的。

  作为人口大国,满足几亿人的衣被需求曾经是中国政府一个很大的难题。因此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直至八十年代,中国一直实行用布票限量购布。在这三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象牛大姐一样想方设法节俭度日。

  对于服装,除御寒之外,结实耐用几乎是人们的唯一要求。在给孩子买衣服时,一定要买大一、两号的,为了可以多穿两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当年每个家庭主妇都熟知而且有深切体会的“节减经”。那时的主妇即使不会做衣服,补衣服是一定要会的。不少人家的缝纫机就是专职用来补衣服用的。当年大多数的孩子都有穿补丁裤子的经历,大人们看看补丁补得平不平,就能看出这个家庭的主妇手艺如何,是否能干。文:侯若虹、图:冯进

1   2   3   4   5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庄昊文章来源: 中国网
[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进入论坛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