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图 片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开创全军首家医务社工“长征模式”[组图]

发布时间: 2016-04-27 19:17:25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吴莹 汪玉成  |  责任编辑: 裴希婷
直接点击图片或者使用键盘'←' '→'键翻页
小志愿者加入医务社工群体。


2000名志愿者化作“爱心天使”

家住黄浦区战士赵成的母亲身患直肠癌,在长征医院治疗。志愿者了解到赵成在西藏阿里守防,巡逻执勤任务繁重,就协调该院组织多学科专家联合会诊,实施最佳治疗方案,全程精心护理。手术顺利完成后,志愿者与赵成取得联系。赵成动情地说:“长征志愿者的贴心服务,温暖守防战士的心。”

近年来,该院组织、管理了一支由2000余名专家教授、心理咨询师、大学生、离退休老干部、外籍人士等各界人士组成志愿者团队,这些志愿者成了医务社工的好帮手。志愿者们开展预防、疏导和化解医疗纠纷,服务部队官兵,营造“健康社区”,为特困病患提供医疗救助,缓解医务人员压力等系列活动,提供志愿服务2.3万小时,服务对象达20万余人次。

同时,他们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以门诊科44名工作人员,全院150名团员骨干青年,大学200名学员为基础,相应的成立了一级、二级、三级等分级响应志愿者团队,以确保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可以有序、高效、优质地投入到援助活动中去。

外滩踩踏事件发生后,距离现场较近的长征医院承担了最重的抢救任务。医务社工第一时间介入,整合社会爱心资源,启动分级响应志愿者团队。救治过程中,该院没有出现一例伤病员家属因情绪不满,或不了解救治进展而与政府工作人员、警务人员、医务人员发生冲突和争执的情况。这其中,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功不可没!

某社区独居老人李国华,每逢端午、重阳、学雷锋活动之际,探望者成群结队,甚至某个节日期间“被洗头”6次、“被散步”5次,而平时却鲜有人看望老人。“健康社区”构建中,这样的尴尬屡见报端。

2011年,该院开展了“人民军医下社区”活动,派出“长征之锐”医师志愿团队的骨干矫健鹏和另一名年轻医生去某社区联系义诊。可由于缺乏社会工作经验,沟通极不顺畅。这件事被刚刚组建的社工部知道后,柴双亲自带着两名社工去社区沟通,最终义诊得以顺利进行。

几年来,医务社工计芳和代文瑶定期与社区建立沟通联系,并与外滩街道共同探索“健康社区”建设与营造的创新模式,组成了全国第一支“健康大使在社区”暨长征·外滩社区医务志愿者团队,将原有临时性、随意性的健康服务变为常态化、规范化,实实在在将健康理念带入了社区。

“由于有了社工部,我们日常的很多工作都能顺利进行。可以说,他们搭桥,我们过河,医务社工为我们解决了很多后顾之忧。”矫健鹏说。

不仅患者及其家属,医务人员也是社工部的服务对象。

护士小刘刚刚参加工作,就被分配到急救科ICU病房当护士。ICU工作压力非常大,疲惫、紧张、焦虑的心理状况普遍存在,极为辛苦,这位护理本科出身的年轻护士一度焦虑、迷茫。小刘主动找到护士长卢春娟倾述,卢春娟安慰了小刘后,给她讲起自己多年急救科护理工作的亲身经历,但这一常规“疗法”并没有起到太大作用。

发现这一现象后,社工部开始介入,帮助疏解压力,提供情绪支持,并运用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设计了主题为“守护天使”的护士减压小组活动。

一次小组活动,社工和护士进行角色互换游戏,分别扮演焦躁的患者和护士。游戏结束后,小刘深有感触地说:“平时多从自己角度考虑问题,如今角色对调后,自己豁然开朗,知道了所学专业知识的用武之地。”

不光患者有时会对医护人员存有怨言,就连家人也常常不能理解。中医科的修医生平时工作十分忙碌,最近又要申请社科基金项目,更是忙的不可开交。5岁的女儿对妈妈产生抵触情绪,不愿理妈妈,修医生只能暗暗落泪。

了解到个中缘由后,社工部借“小志愿者活动”,将修医生的女儿接到了医院,让她担任志愿者,亲身观察医生的日常工作,理解妈妈的辛苦与劳累。活动结束后,女儿懂事地说:“原来是妈妈太忙了,不是不爱我。我爱妈妈!”一句话,修医生激动落泪,负面情绪一扫而光。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