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图 片> 新闻栏目

中国版“老人与海”讲述中华鲟命运拐点[组图]

发布时间: 2014-09-25 16:30:30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杨佳
直接点击图片或者使用键盘'←' '→'键翻页

    2011年10月底,科研人员进驻葛洲坝下游中华鲟自然繁殖水域,开始进行中华鲟自然繁殖监测工作。2011年11月22日下午,湖北宜昌,打捞中华鲟卵的沉网被拉出水面。这网收获不小,科研人员小心翼翼地用手指数了数,99颗。但在2013年11月、12月中华鲟产卵期,中华鲟课题组在葛洲坝下唯一的自然产卵场“用三种方法监测,都没有发现卵或受精卵。”图片作者:黎明/CFP

 

去年繁殖季节,未监测到任何卵和受精卵

今年9月,长江水产研究等多家研究单位确认,2013年,在葛洲坝下唯一的自然产卵场,中华鲟没有繁殖产卵。葛洲坝建成后的32年里,中华鲟野生种群不断衰减。科研人员认为,这背后是一系列的原因,长江水体污染、经济发展对自然保护区的“割让”、船只渔网的误伤,都让中华鲟的生存空间和环境不断受到挤压,日益脆弱。中华鲟专家危起伟呼吁,中华鲟野生种群消失前,控制污染、保护长江生态环境,为中华鲟营造新的生存空间迫在眉睫。

今年8月到9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中华鲟课题组的研究人员沿长江中下游1600多公里江岸,走访了20个城市98位渔民。

他们反复询问同一个问题:见过去年繁殖的中华鲟幼鱼吗?

“没见过。”这些传承父辈衣钵平均渔龄在40年左右的渔民们回答。

这98个否定答案印证了课题组去年底的监测结果--去年11月、12月中华鲟产卵期,课题组“用三种方法监测,都没有发现卵或受精卵。”去年没有产卵,今年自然没有幼鱼。

“这意味着野生中华鲟在2013年没有自然繁殖活动。”长江水产研究所濒危鱼类保护组组长危起伟说。“没有自然产卵,野生中华鲟种群的数量就无法得到补充,如果不及时加强保护,野生中华鲟将面临灭绝危险。”

自从葛洲坝建成后截断中华鲟产卵路径,32年来头一次,这群从海洋溯游回来的大鱼没有产下卵子。

对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中华鲟专家们来说,今年9月的寻访结果压灭了他们“最后的一线希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跳转到

 

/ 10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