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水而居 敬畏自然的蒙古族 |
中国网 | 时间: 2010-05-18 | 文章来源: 中国网 |
中国网:如果牧民定居那牛羊怎么办呢? 巴根:牧民可以有两个定居点。夏天游牧的时候可以带着蒙古包,冬天回到定居点。 蒙古人住蒙古包几百年,他已经住习惯了,现代工业化冲击下,我的想法是还是要有一部分特色的东西,现在全中国的城市千篇一律,只是名字不同,咱们民族地区城市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呼和浩特特意保留了一些过去的建筑,比如说新建的园林也采取民族特色,比如内蒙古博物馆,还有旧城改造当中留下很多旧城市的建筑,这个是很高明的一个政策。 中国网:刚刚巴根老师谈到了一点,说在草原上可能走一天都看不到其他的人,自己就跟自己唱歌,跟牛羊说话,其实在我们很多人的眼中,有一些音乐是非常能够代表内蒙古的,比如说马头琴。我想知道当您听到这些音乐的时候,是不是您最思乡的时候。 巴根:我自己车里放的全是我们民族音乐,我一边开车一边陶醉在音乐当中。美国的一个学者来北京说过,当然也许他说的有些极端,说“最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是在西藏和内蒙古。” 我们蒙古族真是一个音乐民族,金色嗓子的男女比比皆是,这和自然界的优美,自然界的宽广,山清水秀的环境极有关系,另外内蒙古人少,所以习惯跟自然界的动物交流,可以敞开嗓子吼,久而久之变成一种特色。 比如我们蒙古族最有特点的马头琴,为什么把琴上安个马头呢?蒙古族人一个是依赖马,再一个就是敬仰马,蒙古人认为世间万物都有灵,都有神,山有山神,水有水神,草木万物都有灵,所以他崇拜大自然,崇拜大自然当中各种动物,马当然是蒙古族人的朋友,亲爱的琴上面安的是马头,马头琴在草原上流传了几百年,现在更是发展到可以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引起欧洲国家非常大的震动,包括我们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有200人演奏的马头琴节目。 对于马头琴,包括蒙古唱调,不仅说蒙古族本身欣赏,我发现很多汉族朋友,文学家哲学家等等都很欣赏很喜欢。 中国网:越是民族的,就越有特色,越能打动人心。 巴根:对,特别愿意听。 中国网:我记得有一次是鲁豫采访白岩松的时候,白岩松说到自己在蒙古包里听到腾格尔的歌,突然就潸然泪下,我觉得可能是对家乡的一种情愫吧,我相信巴根老师听到这个音乐的时候,也会勾起对家乡很多的回忆。 许教授我知道您是研究外国文学的,那您会不会特别关注北海道的文化特色,比方说他们有没有这样特色的音乐或者说他们特色的节日? 许金龙:因为它是一个移民地区,并且渔民比较多,《拉网小调》是他们那儿比较流行一支曲子,大家在国内都能听得到。 说到节日,因为北海道冬季相对比较长一些,可能到10月份就下雪,到第二年5月份才融化,大家都闷的挺难受的,所以一到冰雪融化以后,每年有那么几天,在大街上进行游行,各地的人,各个阶层的人,各个行业的人,全国各地的人都有,组成游行方阵,表演自己的舞蹈,统一的服装,就在那里载歌载舞,体现自己的特色 我们文学所的一位所长和我一起在那里访问,我们一起看游行,看着看着他泪流满面,我说:“刘老师您怎么哭了?”他说“我哭了?”我说:“您看您脸上的泪水。”他一摸他的脸,说:“我怎么流了这么多泪啊?”我想那是因为他内心里有一种震撼式的感动。大家平常有行业的限制,礼节的限制,社会阶层的限制,种种限制特别多,在那天游行时候大家都把这些全部抛掉,我们都是平等的,我们都是发自内心的,我们在唱歌,我们在跳舞,我们在高歌,我们在狂喊,特狂野的叫唤,都是非常整齐划一的,就在这几天里面,人们就可以没有任何制约的充分体现自己的内心感情,通过这种宣泄,其实也是一种歌唱。 中国网: 以前我们可能有一种误区,就是说北海道可能最适合去的季节是冬季,泡泡它的温泉,叫“汤”是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