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教师》女性冰冷身体中的绝望呼救

因为诺贝尔文学奖,耶利内克这位在德语文学圈内都未获得一致好评的奥地利女作家今年在我国文坛却成了最炙手可热的女作家。在其代表作《钢琴教师》中文简体字版正式出版不久,由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与《世界文学》杂志社主办的“耶利内克作品研讨会”昨天吸引了各地学者,解析诺奖评委眼中她“流淌着音乐的声音和独特语言激情”的作品。

性爱场面暗指社会现实

直至今日,即使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耶利内克也因作品中充斥了大量的性爱场面以及大胆的性变态、性暴力描写而饱受争议,被中文媒体称之为女“性”作家。会上,我国学者对耶利内克作品中的性描写进行了多种阐释。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韩瑞祥认为,对耶利内克而言,人的性关系只是用来揭示现代社会人与人关系异变的一种手段。《钢琴教师》中被母亲禁锢情欲的埃里卡,实际上是企图以性来寻找真爱,但是这种寻找最终得到的是悲剧性的结局,以此揭示出扭曲了人与人关系的现代社会。

在中文简体字版《钢琴教师》的译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研究所研究员宁瑛看来,《钢琴教师》中的性描写,则寄托了作者从女权主义立场出发,猛烈抨击男权社会的目的。埃里卡渴望通过男性施虐来获得快感,女性从性冷淡的躯体中喊出来的呼救信号是把自己作为牺牲品受虐,但这样得到的只是身心备受伤害,这证实了女权主义者关于在两性战争中女性始终扮演牺牲品的角色的论断。

独立于情节的语言艺术

在奥地利文学中,语言批评的手段一直被置于相当高的地位。耶利内克即是继承了这一传统的典型代表,其对文字游戏的热衷程度在当代作家中非常少见,她鲜明的政治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绝不仅仅体现在题材上,更是融化在语言中。北京大学教授马文涛认为在耶利内克的作品中,语言不是附属品,而有着极为丰富的、独立的内涵,如果忽略了其作品中语言艺术的重要性,那么剩下的就只有性描写了。

马文涛阐述道,《钢琴教师》一书中大量使用了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段。如将时刻盯着女儿的母亲比喻成保护幼兽的母兽,生动地说明变态的母女关系。对埃里卡和克雷默尔的关系的描述因比喻收到奇效:“他俩像茧中孪生的昆虫一样破茧而出”、“屠夫冰箱里的两快冻肉,里脊和猪排,亲热地贴在一起”等。小说中关于音乐家的那些颇带嘲讽意味甚至有些亵渎经典的谈话,其含义远远不止音乐和文学本身,而是体现了她那种故意把高雅与低俗并列的玩世不恭的语言特色。(记者 陈佳 )

《东方早报》2004年12月30日


诺贝尔得主小说中文版上市 难逃叫好不叫座怪圈
中文版《钢琴教师》登陆中国
耶利内克的《钢琴教师》将有两个中译本
诺贝尔文学奖·出版界 出书,乘着诺贝尔奖的东风
中文简体版《钢琴教师》月内出版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