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建设环保工作
成效显著 
韩琳

国家环保总局一位官员28日说,青藏铁路建设中的环保工作在国内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中居于领先水平,具有示范作用,有效地保护了多年冻土环境、江河源水质、野生动物迁徙条件和铁路两侧自然景观。

国家环保总局28日上午举行记者招待会,对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局)近期对青藏铁路建设期间环保工作进行检查的情况进行通报。环保总局监督管理司司长对记者说了这番话。(左图为青藏铁路施工区内的植草试验点,科研人员用无纺布覆盖在草种上,可以有效地促使草种生长。) 

据这位官员介绍,今年8月9日至14日,国家环保总局会同国家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铁道部、交通部、水利部、国土资源部、国家林业局,邀请青藏两省区有关部门和部分生态、动物和植物专家组成检查组,采用听取汇报和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青藏铁路建设中环保工程设计、环保工作管理以及环保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

开心岭二号特大桥桥墩旁的植被保护完好

检查组行程1600余公里,检查里程1100多公里,途经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玉树州治多县、曲玛莱县、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安多县、那曲县,拉萨市当雄县,堆龙德庆县及拉萨市区等8个县市。

通过检查,检查组认为:开工两年以来,青藏铁路公司和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及各参建单位以生态保护为重点,高标准、严要求,推动各项环保措施落实到位,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保护了多年冻土环境、江河源水质、野生动物迁徙条件和铁路两侧自然景观。青藏铁路建设中的环保工作在国内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中居于领先水平,具有示范作用。

根据国家环保局官员的介绍,青藏铁路施工期间环境保护的基本情况如下:

可可西里藏羚羊通道

野生动物保护情况

在格唐段和唐南段分别设置野生动物通道25处和8处,通道形式有桥梁、路基缓坡及复合式通道。对于藏羚羊、藏原羚等中小型动物的桥下通道,净高大于 3m;对于藏野驴、野耗牛等大型动物的桥下通道,净高大于4m;路基缓坡通道坡度小于350;隧道顶部通道设置了防护栏栅。

施工中的砂石料场、取土场及施工营地设置均远离了野生动物通道。

本次检查中,共检查了小南川、楚北、楚玛尔河及可可西里等四处野生动物通道,重点调查了楚玛尔河至可可西里一带藏羚羊的迁徙情况。这四个动物通道已经建成,经过对今年动物迁徙情况的观察,基本能满足动物迁徙的要求。

今年,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加强与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的沟通与联系,结合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采取了及时恢复通道场地、设立警示牌、对施工车辆实施管制、安排专人对藏羚羊活动进行观察记录并及时调整施工时间等措施。相关施工单位成立保护野生动物巡逻队,在藏羚羊迁徙期间封锁路口,对施工车辆进行管制,保障了今年藏羚羊顺利通过楚玛尔河通道及可可西里通道一带。

各参建单位加强建设队伍,特别是民工管理,没有发生捕杀野生动物现象。发现受伤的野生动物如藏羚羊,施工人员都能自觉救治,并及时送到野生动物保护机构。通过严格的管理,文明施工,施工工地井然有序,藏羚羊、黄羊经常出没施工区,无一人干扰,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根据藏羚羊的迁徙状况,建设单位及时会同设计和施工单位对所有野生动物缓坡通道的路基坡度做进一步放缓,并拆除影响藏羚羊通行的挡水埝一侧砼预制板贴面、放缓挡水埝坡度。为满足工程需要和便于野生动物通过新增以桥带路工点33处,约17公里。

植被及湿地保护情况

严格控制破土面积。望昆至布强格段累计优化施工单位提出的各类施工场地、营地157处,减少了便道的设置密度。将初步设计的107处取土场优化为75处。对布强格至拉萨段初步设计中120个取弃土场逐个进行了现场核对和优化,对不符合景观要求、植被保护要求、或与当地的区域发展规划和草场保护有冲突以及影响当地民族宗教信仰的取弃土场予以取消或改移位置。施工过程中加强管理,严格控制施工人员和施工机械车辆的活动范围,如一些标段在挡水埝施工时,为了不破坏两侧植被,采用了车辆倒行的方式运送填料。

有效保存地表植被和表土。施工中,对取土场、施工便道、施工场地、路基基底和桥梁桩位植被和壤土进行异地移植和存放,如DKl824—DKl826段路基在施工时,铲除的植被和表土移植于路基两侧或取土坑中加以有效养护,施工完成后用于回铺场地地表或路基边坡。在开心岭2号大桥湿地桥梁施工中,采用桥墩围栏施工、控制施工范围,保护了墩间湿地不受扰动;便道埋设排水管,保证两侧湿地水力联系通畅;施工场地地表草皮移植养护用于桩周植被恢复等多项措施,较好的保护了湿地的生态环境。

积极开展人工植草试验研究。检查组实地查看了沈沈河和当雄植被恢复试验工点,从试验效果看,高原植草长势良好,试验研究目前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错那湖沿湖路段环保措施落实情况

青藏铁路沿错那湖路段距湖边距离较近,施工及将来运营期环保难度较大,是本次检查的重点之一。目前,沿错那湖长约20Km施工便道已完成;有2座桥梁、19座涵洞、1处站场及部分路基工程已开工。施工中,制定了详细的沿湖路段专项生态环保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沿湖设立大量自然保护区区界标示牌;施工场地及便道边设置了大量的垃圾箱;中铁十九局顾全大局,为保护错那湖的环境在没有施工预算的情况下,牺牲单位利益,在临湖一侧20公里长的路基坡脚设置了砂袋或片石临时拦挡措施,有效防止施工弃碴进入湖中,同时疏导湖边坡体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便道及路基基底植被及表土均采取了异地移植和保存,并定期洒水养护,目前已移植草皮达9万m2;采用拉线或围栏的方式限定施工活动范围,该段施工期环保措施有效防止了对错那湖及湖畔湿地造成污染。

以先进的施工工艺保证环保措施效果

重视水土保持,河道采砂和桩基施工,对主河道均采取了疏导和防护等措施。沿线大量推广采用旋挖钻干法成孔,避免了施工污水和泥浆的产生,同时也有效的保护了冻土环境。个别地段采用冲击钻施工时,均设置了泥浆沉淀池。弃土弃碴严格遵循 “先挡后弃”原则。路基工程根据施工进度,及时进行边坡防护工程施工,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

环境污染得到有效防治

沿线现场管理规范,检查组所到各处营地生活生产污水、固体废弃物均作了处理,经沉淀处理后的营地污水用于道路及场地的抑尘或绿化,生活垃圾普遍做到了分类存放集中处理,未发现有生活垃圾乱堆乱弃现象,有效控制了施工对环境的污染。(本文照片均由楼平摄)

当雄植被恢复试验点

资料:青藏铁路工程概况  
      建设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做出的战略决策,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对加快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义。
      青藏铁路由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长814公里,1979年建成铺通,1984年投入运营。正在修建的格尔木至拉萨段,自青海省格尔木市起,沿青藏公路南行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全长1142公里,其中新建1110公里,格尔木至南山口既有线改造32公里。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着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工程艰巨,要求很高,难度很大。 (更多)

资料:青藏铁路沿线的生态环境特点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位于青藏高原腹地,跨越青海、西藏两省区。线路北起青海省西部重镇格尔木市,基本沿青藏公路南行,途经纳赤台、五道梁、沱沱河沿、雁石坪,翻越唐古拉山进入西藏自治区境内后,经安多、那曲、当雄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青藏高原具有独特的高原、高寒生态系统,有极具保护价值的特有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资源。有独特的气候条件,连片的冻土、湖盆、湿地及缓丘构成原始的高原面貌。长江、黄河、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许多大江、大河都源自青藏高原,随着高原内部水热条件的差异,形成了由高寒灌丛、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组成的高寒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高寒生物区系。其中,尤以高寒草原分布最广。青藏地区的高寒草原在亚洲和世界高寒地区中均具有代表性,至今还基本保持着原始的自然演变过程。 (更多)

资料:青藏铁路建设的环境保护任务   
      为使青藏铁路的建设对青藏高原环境的影响得到有效控制。在建设前认真做好环境影响评价,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在工程的设计、建设、运营中充分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高原、高寒地表植被的保护
      为了保护青藏高原特殊的植被系统,工程有针对性地采取了多项措施。合理规划施工便道,施工场地、取弃土场和施工营地,严格划定施工范围和人员、车辆行走路线,防止对施工范围之外区域的植被造成碾压和破坏;对施工范围内的地表植被,施工前先将草皮移地保存,施工中或施工后及时覆盖到已完工路段的路基边坡或施工场地表面;对昆仑山以南自然条件允许的地段,工程中安排了有关植被恢复工程,采取选育当地高原草种播种植被和使用部分当地草甸采用根系繁殖方式再造植被。(更多) 

中国网2003年8月28日


青藏铁路铺过可可西里无人区
青藏铁路建设提速 西藏境内全面开工(图)
青藏铁路建设者为藏羚羊让路
铁道部副部长孙永福:青藏铁路建设稳步推进
铁道部将集中力量攻克青藏铁路冻土世界性难题
青藏铁路总指挥部与西藏签订环保责任书
青藏铁路建设
三大难题待突破
青藏铁路铺轨穿越昆仑山隧道
青藏铁路环保投资创中国铁路建设史最高纪录
青藏铁路建设投资将给西藏带来40亿元经济收入
青藏铁路四座大桥突破技术难题 工程进展顺利
中华第一“生态路”青藏铁路进入建设攻坚年
我国为青藏铁路建设与冻土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青藏铁路建设中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纪实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