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鱼鹰因渔民驯养有方,被培养成最通人性的鱼鹰,在主人优美的歌声引领下,鱼鹰学名叫鸬鹚,本是野生鸟类,经渔民驯化后成为捕鱼的好手。 中国网图片库 贾云龙/摄
云南省大理鱼鹰捕鱼技艺,已被收录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波罗塝是喜洲古镇具有数千年历史文化的古老渔村,是鱼鹰文化的发源和传承之地。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凤凰要到邓川去祸害百姓,经过上关村时被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看到,于是观世音就把一座大山向凤凰压了过去。只露出凤凰的尾巴,于是就被称为凤凰半岛。上关村位于苍山第一峰云弄峰脚下,地理环境十分优越。目前有村民756户,人口3250多人,85%是白族原著居民,所以说波罗塝是白族文化的摇篮,凤尾承载了数千年的白族文化底蕴,当您亲临此地,苍洱风光尽收眼底,水天一色,碧波万顷,鸥鸭翔集,只疑是天上人间。
大理鱼鹰因渔民驯养有方,被培养成最通人性的鱼鹰,在主人优美的歌声引领下,鱼鹰学名叫鸬鹚,本是野生鸟类,经渔民驯化后成为捕鱼的好手。大理白族渔民在常年驯养中不断摸索,选优汰劣,积累了一整套良种交配、孵化、雏鹰饲养、成鹰训练技术。洱海鱼鹰陪伴渔民生生不息,渔民以驯养好的鱼鹰而自豪。因与大鱼搏斗或其他原因,一只好的鱼鹰死后,渔民往往要立碑埋葬,以表达主人对它的感激和思念。白族渔民养鱼鹰出了名,四川、贵州、湖南等地渔民都到大理买鱼鹰。一次,一位外国驻华使节游览大理,有幸参观了鱼鹰捕鱼。鱼鹰的精湛技艺,人与鱼鹰的和谐配合,令使节们大开眼界。后来,渔民应邀东渡日本,洱海鱼鹰与日本鱼鹰同场竞技。洱海鱼鹰捕的鱼又大又多,鱼鹰捕到鱼后会主动靠船,把猎物交给主人。
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捕鱼工具日新月异,鱼鹰捕鱼不再是渔民维持生计的唯一选择,鱼鹰养殖不再引起人们的兴趣。据统计,沙村的鱼鹰养殖户从80年代初的72户,总共1574只鱼鹰,到上世纪90年代末,鱼鹰养殖户剩下30家,而到了2007年,全村仅存9户人家,鱼鹰不到100只。鱼鹰捕鱼面临消亡。这一整套极为珍贵的驯鹰技艺,至今仍留在驯鹰人世代相教的口语秘传中,没有形成任何文字记载。千百年来渔民和鱼鹰在洱海相依为命,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然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