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名扬四海的中国乳都 |
中国网 | 时间: 2010-05-17 | 文章来源: 内蒙古日报 |
塞外名城呼和浩特市,以拥有纯天然无污染的天然奶源基地、拥有全国最大的两大乳业生产企业而成为中国乳都。几年来,全市奶牛存栏、鲜奶产量、人均鲜奶占有量、乳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一直保持着全国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第一,奶业成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收的有效途径。 提质增效———中国乳都发展的动力源 呼和浩特地区有着养殖奶牛的历史,但是,现代化良种奶牛养殖业的起步则较晚,是改革开放为奶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1992年—1993年,全国乳业受市场影响出现滑坡,但是呼和浩特市奶牛业仍然保持了5.7%的上升趋势。在伊利、蒙牛两大乳业龙头有力的拉动下,2000年呼和浩特市市委、政府开始实施“奶业兴市”战略,2002年提出打造“中国乳都”的新思路,2005年8月,呼和浩特市被正式命名为中国乳都。今年第一季度,全市奶牛存栏达到78万头,鲜奶产量达74.8万吨,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6.9%和20.8%。 在奶源基地建设的同时,呼和浩特市由单纯追求数量开始实现数质并举。2005年,呼和浩特市提出用3年时间在全市9个旗(县区)实施奶牛“吨奶工程”,即奶牛牛群结构中良种牛的比例达到70%以上,80%的泌乳牛年单产提高1吨。同时,通过引进、开发、推广胚胎移植、性别鉴定等高新技术和实施牛均2亩优质牧草、2亩青贮作物,让奶牛常年吃到青绿饲草料等措施,逐步淘汰劣质、低产的基础母牛,奶牛单产逐年上升。 奶牛的饲养方式也从一家一户的饲养,向“个体牧场+养殖小区+牧场园区+奶联社+现代化奶站”的奶牛饲养模式推进,实现了奶牛饲养业向集约化、规范化、现代化经营模式转变。现在,全市共建成奶牛养殖小区127处,其中规模在500—1000头奶牛的养殖小区近50处;全市入区饲养的奶牛占到总头数的20%以上;建成现代化挤奶站1200多座。 到2006年,两大企业双双进入中国500强企业行列。伊利集团利用十几年的时间由一个小企业发展成为中国乳业第一品牌,其乳制品还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特供乳制品。从伊利2006年报看,伊利集团的经营业绩高居中国乳品行业榜首,利税总和13.77亿元,纳税达10.32亿元。1999年成立的蒙牛公司,在短短几年中销售业绩不断刷新,公司2006年度财务报告显示:销售额达到162.46亿元,较上年增长5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