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民企需要国民待遇 李光荣  
 

——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思考(二)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与拉美国家所走的道路有某些相似之处,即经过主要靠外资拉动GDP高速成长。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跨国公司在最优惠开放政策吸引下,大举进入我国垄断领域的同时,而国内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仍然还被捆着手脚,它们在自己的国家却得不到应有的“国民待遇”。这样的“不平等”竞争如果再持续10年20年,岂不就重蹈了拉美国家的覆辙?

更令人担忧的是,某些地方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仍然存在这样的心理:他们既不相信国有企业能搞好,也不信任民营企业能做大,于是为了“寻求政绩”,或推动本地经济增长,盲目争相引进外资,过度超前开放,甚至大搞“外资崇拜”和“内资歧视”。如此下去,中国的民族经济靠谁来振兴?

1.何为“国民待遇”、“非国民待遇” 和“超国民待遇”

国民待遇又称平等待遇,具体指一个国家给予在其国境内的外国公司、企业和商船民事权利方面与其国内公民、企业、商船一样享有同等的待遇。国民待遇原则实际上是非歧视原则,即对外国投资者、商品、劳务进入本国市场都应当平等对待,不搞税收歧视,即“非国民待遇”。

民企“非国民待遇”是指为了防止民营企业与国有部门进行竞争,而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实行严格的限制,表现为在对外资企业开放的同时,没有给予国内民营企业相应的对内开放。这实际上就给予了外资“超国民待遇”。

“超国民待遇”是指由于某些方面的考虑而对外国投资者提供了比在国民待遇基础上更加优惠的政策,给予外国投资者高于本国投资者的待遇。实际上,在“超国民待遇”的背景下,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进行的是不平等竞争。

2.为什么要给予外资“超国民待遇”?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对外开放中,为了有利于吸引外资,制定了各类外商投资法律法规,向外国直接投资者提供了较国内企业更加优惠的待遇,即“超国民待遇”,但同时对内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却实行了严格限制,即“非国民待遇”(见表)。

那么,为什么要对外资实行“超国民待遇”呢?这是因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经济,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资本实力,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几十年。同时,由于当时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经济的主体是公有制的单一结构,不具备国外投资者希望得到的更适合于国际规范的投资环境。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有必要提供一些优惠政策,使他们能够形成一个较好的投资预期,从而有利于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资金短缺的状况已经得到了根本改变,而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并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在他们把大量利润汇出国外的同时,先进的核心技术并没有留给我们,比如中国汽车工业合资20年,一款高技术含量的车也没有开发出来,满街跑的都是“贴牌车”,当然,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我们用各种 “超国民待遇”政策来引进外资的同时,我们也付出了巨额成本和高昂的代价来保护国有经济,而在夹缝中顽强生长的民营企业却受着相当严重的“非国民待遇”歧视。这是不能不引起重视的一个严重问题。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 “拉美化”之忧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