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社会综合
 
  2003年日本经济(上)  
 

□张季风

1990年代被称作是日本“失去了的10年”。新世纪的头两年经济萧条的乌云依然笼罩着日本列岛。2002年下半年日本经济出现了一些转机,该年度实现了1.6%的正增长。进入2003年以后继续保持正增长,尽管增长势头很弱,而且也没有带动整个经济的复苏,但毕竟与前几年的乌云密布形成了鲜明对比。总体来说,2003年度不良债权状况得到改善,股市上扬,出口强劲,设备投资扩大,企业经营状况趋好,由此带动了整个生产的扩大。但财政窘境无丝毫变化,通缩仍在持续,失业压力不减,居民消费依旧疲软。整个经济运行呈现出明暗相间,喜忧参半的特点。

2003年的亮点

企业设备投资明显扩大。2002年度日本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依靠扩大出口实现的,而2003年经济继续保持正增长势头,则主要是由企业扩大设备投资带动的。2003年第一季度设备投资增长了1.2%,第二季度又猛增了4.7%,第三季度又实现2.8%的正增长,估计整个2003年度设备投资增长率可达12%。设备投资在日本GDP中占15%左右,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和泡沫经济时期所占比重高一些。从战后日本经发展史上看,设备投资一直是推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设备投资的增加既能扩大内需,又可增强企业实力和企业的生产能力,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可以说,设备投资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对经济增长发生作用。在经济萧条的今天,设备投资旺盛与否是经济是否进入自律性复苏的主要标志。这次设备投资扩大既有出口扩大的原因,也有周期性原因,意味着长期困扰日本经济复苏的“企业(设备、人员、债务)三过剩”问题得到缓解。

股市上扬。股市是反映经济景气状况的晴雨表。股市的波动与日本经济的关系极为密切,日本企业与企业之间,银行与银行之间、银行与企业之间互相持股的现象比较普遍。2003年4月份以后的10周时间内,日经平均股指回升到10000点以上,上升幅度超过30%,这种上升幅度甚至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和“泡沫经济”时期也未曾出现过。11月中旬以后,股市虽然出现一些波动,但仍维持在10000点左右,比上年同期高出许多。股市的变化对银行的影响最大。股市上升使持有大量股票的银行的“账面利益”上升,使“账面损失”下降。因为,银行所持股票的账面损益记入自有资本,所以股市的上升实际上意味着金融机构不良债权的下降和资本充足率的提高,这会直接提高银行处理不良债权的能力。另外,股市的回升还会刺激企业家的经营信心,当然也会提高国外投资家对日本市场的投资信心。股市上升所引起的资产效果将会提高处于低潮的消费心理和预期,使消费低迷的现状得到改善。

不良债权的处理大有起色。长期以来,巨额不良债权的存在一直是困扰日本经济走向复苏的重要原因之一。进入2003年度以后不良债权处理有所进展,特别是大银行状态更好一些。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债权从2002年3月的28万亿日元下降到2003年3月的20.7万亿日元。日本主要银行的不良债权率,2002年9月为8.1%,2003年3月下降到7.2%,2003年9月决算期,估计将下降到6%。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一年半以后的2004年度末(2005年3月)完全有可能实现日本政府提出的将主要银行不良债权减少到2002年程度一半的目标,使不良债权率降为4%低位的正常范围。

存在的问题

通缩压力未减。到2003年11月为止,日本消费者物价已经连续4年零3个月持续下降。2003年日本实际GDP前三个季度虽然取得了较高的正增长。但是,名义GDP增长率分别仅为0.0%、0.3%和0.0%,远低于实际增长率。实际增长率高于名义增长率的“名实逆转”现象已经持续6个季度,这说明通缩的压力仍没有减弱。近年来,日本经济最明显的难题就是通缩。1990年代后期以来,日本物价持续下降,加之土地与股票等资产价格下降和经济增长的停滞不前,已经陷入比较典型的“恶性通缩”状态。2002年以来,日本经济景气有所抬头,2003年下半年以来股市有所回升,这使日本的“恶性通缩”有所缓解,但物价下降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扭转。

居民消费低迷依旧。日本居民消费约占GDP的60%,在一定意义上讲,居民消费的长期低迷是日本经济萧条的主要特征和主要原因。由于日本早已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熟阶段,传统耐用消费品的消费需求几近饱和,这在客观上制约了居民消费的扩大。近年来工资收入的停滞和失业人口的增加也降低了居民的消费能力。其实,影响日本消费疲软的更重要原因是国民的心理不安。绝大多数日本人是有钱而不敢大胆消费。经济的长期萧条,失业率居高不下,失业随时都有可能降临到自己的头上;政府巨额财政负担和银行的不良债权总有一天会转嫁到国民头上;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和养老金保险的财政负担越来越重,甚至难以为继,人们对自己的现实生活和将来养老充满着不安,因此捂紧钱袋,不肯积极消费。

失业问题继续恶化。19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日本经济萧条的深化,失业率一路攀升。2003年日本的失业率虽然略低于2002年,但也一直在5.1%以上,失业人数仍在350万人左右,失业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失业人口的增加,一方面使社会低收入人群增加,加重整个社会保障负担,使居民的消费能力减弱,另一方面,也使在业人员惶恐不安,消费心理和消费期待受挫,抑制消费。消费的减退,又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其结果必然使紧缩萧条进一步加剧。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失业人员的增加将会打破日本社会业已形成的中流阶层居多的“橄榄型”社会结构,最终可能演变为深刻的社会问题。

财政困境无丝毫好转。“泡沫经济”崩溃以来,日本政府一直通过扩大公共投资来刺激经济恢复。自1992年起,日本已经先后12次推出“紧急经济对策”,累计投资已达140多万亿日元。到2003年度末,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长期债务余额将达686万亿日元,与GDP之比超过151%,在主要发达国家中是最高的。2003年度,日本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达到7.7%,财政状况已经非常严重。特别是在通缩的情况下,政府债务的实际负担还在增加。国民的预期增税意识和不安心理增强,消费倾向下降,严重影响到消费的扩大。另外,政府的财政负担如此之巨,势必会引起国债的信用级别下降,进而引起市场抛售国债,最后导致长期利率上升,财政破产。现在,因为日本的储蓄过剩,大量国债尚可能被居民储蓄所吸收,但是一旦国债数额接近或超过个人金融资产1400万亿日元,日本的财政问题将会一举喷发出来。


 
   
打印本页
Email This Page
相关文章
· 2003年日本经济(下)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