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评论 经济 财经 国际 军事 旅游 健康 体育 教育 科技 文化 读书 妇女 政策 法制
地方 环境 人口 访谈 权威论坛 华人社区 世界博览 文化周末 图片中国 视频 名企 投资 城市
体育首页 | 专题首页 | 新闻快报 | 球队动态 | 图片 | 赛场内外 | 德国风情 | 八方评论 | 视频 | 论坛 | 竞猜 | 影集
世界杯总赛程 | 分组赛程 | 电视转播表 | 场馆 | 裁判 | 球衣大观 编辑信箱
[ 网友评论 ] [ 打印文章 ] [ ]
探析德国输球直接败因 克林斯曼尚且缺乏夺冠底蕴
中国网 | 时间:2006 年7 月5 日 | 文章来源:足球-劲体育

德国队最终还是失败了,虽然决赛是德国人的目标,但半决赛已经是一个令人满意的成绩了。德国队有一届出色的世界杯,在这场比赛中克林斯曼并没有犯错,德国人有机会,但是没有把握住。他们输掉的最终原因,还是在于底蕴的缺乏。

德国当然是一个足球大国,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传统。但对于克林斯曼来说,他的足球理念在这块富饶的土壤上还没有彻底地扎根。克林斯曼的出现是反德国传统的,他主张的是继承德国队的战斗意志和团队精神,但是从战术上看,他的思想与传统的德国精神是割裂的,这就意味着他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德国的历史底蕴和传统。所以这样的一支德国队在遭遇继承深厚底蕴的意大利足球的时候,难免会显出不足。

克林斯曼按照自己的思想选出了这一支球队,他努力挑选年轻球员,因为年轻球员能够吸取新的精神,他希望能借此打造德国足球的新一代,但是这同时限制了他将德国一些有丰富经验的球员选入这支球队。所以克林斯曼在主力阵容之外,球队的替补席上捉襟见肘。

他的换人套路仅仅局限于博罗夫斯基和施魏因施泰格的交替使用,奥东科和诺伊维尔的替补上场这几个手段。相比之下,坐在克林斯曼不远处的里皮有着众多选择,出场的亚昆塔、皮耶罗和吉拉迪诺都是世界一流的球员,而且在加时赛阶段有着惊人的表现,在对手的替补席上还坐着因扎吉这样的球星。

最后阶段,意大利人四名前锋在场上,可是克林斯曼没有办法应变。这不是克林斯曼的执教水平的问题,而是按照他的思想选材之后,现在的德国球员中可供选择的人才很少,即使是他选入的能接受或者符合他的战术思想的球员,水平上也无法满足世界杯的比赛,比如希策斯佩格、汉克、延森这些年轻球员。另外一些例如诺沃特尼或者阿萨莫阿,他们有经验和水平,但是克林斯曼选择他们已经十分勉强,在比赛中更难以信任他们,认为他们不能符合自己的战术要求。

克林斯曼应该详细考虑他的未来。他应该留下,为了德国足球。他带队的时间只有两年,要在这样一段时间向德国足球灌输他的理念,与传统的一些观念决裂,实在是十分的短暂,他需要有更多的时间向德国足球灌输他的思想。世界杯德国足球最重要的收获并不是打入了半决赛或者取得任何成绩,而是德国足球得到了一个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

在这届世界杯上,德国足球重新赢得了全世界的敬畏,德国足球重新回到了世界顶尖的行列,所有的人都看到,德国队踢的是攻势足球,是未来的足球。通过审视这些,德国人可以发现,德国足球还有另外一条路可走,一条克林斯曼指出的道路。

克林斯曼告诉德国人,德国足球应当将基础建立在精神和体能上,在这个基础上德国足球不应该是保守的,而应该是充满了攻击性的,传球必须要快,用在场上的奔跑打乱对方的一切进攻,这几乎是一种完美的足球。只有这样的足球,才能吸引观众走入球场,去支持他们的球队。这个思路不应该只体现在国家队中,而应该渗透到德国足球的每一个角落,对于克林斯曼来说,只有这样,他才能在国家队中得到更多的符合他战术和思想的人才。

克林斯曼必须留下,他为德国的新足球开辟了道路,德国需要他将这条路继续铺平,拓宽,最后成为一条通向欧洲杯或者下一届世界杯冠军的大路。即使克林斯曼最后的选择是回到美国,德国足球也应该将克林斯曼的哲学保留下来。 (艾文)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络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中国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中国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010-68993056 举报邮箱:jubao@china.org.cn
[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世界杯32强全接触
A组
B组
C组
D组
E组
F组
G组
H组
- 评点德意大战 本届最精彩
- 绝顶漂亮的乌克兰女球迷
- 黄健翔失态嘶吼音频珍藏
- 黄健翔史上最激动解说词
- 世界杯半决赛赛程、转播
- 欧文受伤憾别世界杯(图)
- 让人流鼻血的足球赛(图)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