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南京:民工子弟学校入驻高档小区遭抵制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9 月8 日 |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新学期刚开学,南京红山民工子弟学校搬进了一座高档小区。这本该庆贺,可学校方面却高兴不起来。原来,小区的一些住户抵制民工子弟学校入驻,理由是“影响了小区形象”。

政府协调民工子弟学校落户东方城

红山民工子弟学校有1000多名学生,招收的都是像藤子村、红山小营、蒋王庙这样处于城郊接合部的外来民工的孩子。它是南京外来民工子弟学校中规模最大的一所。今年3月,因为原校舍拆迁,学校面临无法办学的窘境。暑假期间,在南京市玄武区教育局的帮助下,红山民工子弟学校被安置到了东方城小区。

据介绍,东方城小区内原有区教育局所属的一所学校,叫樱花小学东方城分部。其所有权在区教育局,跟东方城小区没隶属关系,只是当初规划时,小学作为配套设施。今年,樱花小学东方城分部因生源少,大多和总部合并,这边只留了两个学前班。这样,一些校舍闲置出来,要对外出租。在区教育局的协调下,红山民工子弟学校象征性地付了一些租金便搬了进来。

梁立亭校长告诉记者,“现在,学校里有绿树、草坪,宽敞的教室,塑胶跑道,电动门……条件在南京所有外来民工子弟学校中是最好的,学生和老师都很开心!”

一些居民:民工子弟学校影响了小区形象

然而8月5日,学校搬来的当天,就有住户到办公室来“闹”过,有人给教育局打电话投诉,认为民工子弟学校搬进他们的高档住宅区会影响生活质量。到了新学期开学,矛盾和冲突凸显出来了。

一些居民表示,这些农村的孩子会影响他们正常的生活。据南京媒体报道,在这个小区里,一位怀抱婴儿的年轻妇女抱怨说,“我亲眼看见有几个小孩在小区里瞎转的时候,掐下了路边的几朵花。”住在学校隔壁的周先生说,开学当天早上他急急忙忙开着车上班,结果到门口被送孩子的家长堵住了。“民工们有的骑自行车,有的骑摩托车,黑压压的一群人把小区大门到学校门口这段路全部堵死了,下来请他们让一让,竟然被他们骂了一顿。这些家长太不讲理了,一直堵了半个多小时,上班也迟到了。你说我生不生气?”

一位私营企业的老总王先生说,经常会有外地的客户来拜访他。“本来人家都知道我住的是高档小区,可突然冒出这么多农村的孩子,这很影响我的形象嘛。”王先生说,“既然我们花了这么多钱来买这个高档住宅小区的房子,那么,我们理所应当享受到高档小区所应该具备的幽雅、舒适的环境。有个民工子弟学校在里面,不仅影响了我个人的形象,也影响了整个小区的形象啊。”

还有的“投诉”说学校太吵,外面人都可以进来(接送学生),对小区不安全等等。

住户的投诉和指责,让梁立亭校长感觉很委屈。他承认,农村的孩子由于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外出打工,家庭教育的相对缺失让他们可能比城里的孩子更调皮些。不排除有的孩子有掐花摘草的举动。

在接到很多居民的反映后,学校作了一些调整。如放学时,老师让学生排好队,由老师护送出小区大门;把学校和小区间的门封闭,不让学生进入小区;学生出入学校不再经过小区大门,走边门。梁校长说,这样应该不会再对小区居民生活造成很大影响了。

孩子:我们真的和城里的孩子不一样?

副校长邓芬说,“我们每天上课后都把学校大门锁上。一方面是学校的管理需要,另一方面确实不希望学生们到小区里去玩,里面车太多,但更主要的是不要引起一些住户的不满。”

邓副校长说这话时有些辛酸。她不能跟孩子们明说,怕他们感到被歧视,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

此外,为了不影响小区的交通,学生全部改走小区侧门。邓副校长说:这也是无奈的选择。孩子和家长都很配合,每天放学就回去,不在小区停留。

在小区负责停车的一名保安说,大部分业主都走小区正门,学校的孩子对他们实际影响不大,而且时间基本上能错开———早上孩子上学时,很多业主还没出去,下午4点多放学了,业主还没下班,基本碰不到。

但还是有业主表示担心,他们说以前侧门几乎不开,现在全天都开,不太安全。比如不住小区的人,保安问他来找谁,他说来接孩子,到底是不是接孩子,能弄得清吗?

当然也不是所有住户都抵制民工子弟学校。一位老先生说:“我就住学校前面一栋,每天打铃声都听得见。小孩吵是正常的,城里的孩子也吵啊!我认为学校对小区没什么影响。”一位柳女士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东方城小区什么时候成了有钱人住的了?人跟人都是平等的,没什么高低贵贱,说民工子弟学校影响了小区的形象,太牵强了。”

对小区一些住户的抵制,小孩子不大懂,但大一点的同学比较敏感,能感觉到一些居民异样的眼光。

9月3日,红山民工学校五年级的一名同学投书报社。她说,“我们是不是真的和城里的孩子不一样?我们不也是城市的主人吗?为什么一些叔叔阿姨看不起我们……”

“我希望居民们能理解我们,毕竟这些农民的孩子也需要接受正规的教育啊!”梁校长苦笑说,以前没校舍,天天担心,到处找房子。现在有了条件好的校舍还是担心,甚至压力更大了。

“如果有可能,哪怕条件差一些,我们宁可换地方办学,那样心理能平衡些。在这里,心理压力太大了。”梁校长希望社会能够多一些宽容,给外来工子女留出一片学习的天空。 (李想 本报记者 郁进东)

相 关 新 闻
· 重庆:建立助学贫困独生女大学生长效机制
· 成都过半妈妈偏爱剖腹产 专家:弊处不少
· 欧洲人口急剧减少 昔日良田今成狼群出没的荒野
· 老城45万人口迁移 西安500亿打造皇城复兴计划
· 重庆6项户口管理措施 非婚生子女可随时入户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