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政策信息
权威论坛
国际热点
经贸动态
法制进程
文化在线
教育广场
科技长廊
军事纵横
域外评说
我看世界
华人社区
旅游天地
阅读空间
夏夜走进“大屋顶”,领略巴黎千种风情
文化,这家咖啡馆的灵魂

郑园园

    萨特和他的伴侣西蒙娜·波伏瓦在这里有固定的座位;毕加索、马蒂斯及他们的追随者,在这里边观察边作画

    巴黎“大屋顶”咖啡馆位于市中心蒙巴那斯大道,是欧洲最大的咖啡馆。几年前,我曾慕名前往,心想,既然有“屋顶”之名,那一定是那种布满铜锈绿的穹顶式建筑。走近后有点失望:没有穹顶,不如我想象的壮观。进入厅堂后,才发现它的不寻常之处。

    巴黎的一盏文化灯塔

    “大屋顶”集咖啡馆和餐馆于一体,占地面积800平方米,上下两层,地下层还有一个舞厅。底层咖啡厅有480个座位,90名侍应生在大厅里穿梭,45名厨师在厨房忙碌,可见规模之大。厅堂正中的屋顶上,有一个向上的半圆形的玻璃穹顶,不过并不向屋顶外伸展。厅堂里,有方形立柱、壁柱共33根,每根柱子都被油画严严实实地裹着。这些油画的色彩和风格极为协调一致。金色的护壁板,毛玻璃吊灯,褚红色的墙壁,大理石绿的柱子,营造着温暖闲适的气氛。

    “大屋顶”自创建以来就享有盛誉的秘密,在于它所拥有的独一无二的历史,在于文化艺术名人在这里留下的足迹,还有柱子上的那些珍贵的油画。如果没有这些特点,它就和巴黎上千家咖啡馆没有什么两样。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那时,会聚于巴黎城北蒙马特高地的艺术家开始走下山冈,向蒙巴那斯迁移。蒙巴那斯大道一时成为欧洲的“艺术家之都”。有时,咖啡馆60%的常客是外国人。大大小小的咖啡馆,是文学家和艺术家高谈阔论之地,是他们灵感火花迸发之地。来自法国中央高原奥弗涅省的福楼和他的表弟拉封1923年起在这条街上经营“圆顶”小咖啡馆,他们善待那些还没有成名、生活窘迫的文化人,赢得了好声誉。1927年,两兄弟买下了一个堆放煤块与木材的仓库,雄心勃勃要将它建成巴黎最大的咖啡馆。两名建筑师把这块空地设计成无阻隔的大厅,为了承重,竖立起33根廊柱与壁柱。咖啡馆建成后又请索尔维父子承担起内部装潢重任。父子俩设想了一种总体化的装饰,赋予这个看上去像火车站一样空旷的建筑以生命,使它不显得单调乏味,并使大厅的色调、色彩、线条协调一致。索尔维父子还建议,请聚集于蒙巴那斯的画家为柱子作画。历史证明这项建议多么富有远见:这些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餐厅立柱油画,成为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巴黎,新建筑问世,一般都会遭到苛刻的评判。“大屋顶”刚建成时,许多人说它大而不当,没有灵魂,“将埋葬蒙巴那斯的历史”。然而,一旦投入使用,它就显出恢宏气势和宽厚的包容性,成为蒙巴那斯的灵魂,并且很快成为巴黎的一盏文化灯塔。

    作家、艺术家高谈阔论之地

    “大屋顶”的研究者著书立说,把“大屋顶”有关的文化艺术名人故事一一道来。其中有阿拉贡、塞尚、加缪、贝克特(爱尔兰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贾克梅地(瑞士画家)、福克纳(美国作家)等等。1929年海明威旅居巴黎时,常到这里来;加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专门到这里来庆贺。俄国电影导演爱森斯坦把他的杰作《战舰波将金号》拿到这里来放映。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和他的伴侣西蒙娜·波伏瓦在这里有固定的座位,有一段时间,每天下午三点半,他俩准时到这里就餐,点的总是砂锅羊肉杂烩加勃艮地葡萄酒。衣帽间的服务员每天都会把一堆信件交给萨特——萨特的崇拜者知道他常来“大屋顶”,就把信寄到这里来了。“大屋顶”下,阿拉贡遇到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爱丽莎·特里奥莱;“大屋顶”下,毕加索、马蒂斯,还有他们的追随者,在这里边吃边画,边观察边作画。人们说,在“大屋顶”呆上一个晚上,就像上了一堂课,说的是倾听大师谈话,受益无穷。人们说,“大屋顶”的传统是好客,“好客”这个词在这里含有包容、兼收并蓄的意义。任何艺术流派在这里都有一席之地,都不会受到排斥或轻视,这个传统延续至今。人们还说,“大屋顶”的气氛是轻松的,“轻松”这个词是指任何意见分歧都不会演化为冲突,面红耳赤的争论都会被这里弥漫的温情消融。

    “大屋顶”柱子上的那些画,除了一幅署名外,其它的均未署名。由于它们与环境融为一体,以至很久以来,没有人想到要问一问作者是谁。1984年起,艺术史专家科尔塞莱-普雷沃斯致力于鉴定工作。当年的画家只有一位还活着,他们的事迹随着岁月流逝而被人遗忘,鉴定十分困难。科尔塞莱-普雷沃斯遍访画家的亲属、学生、友人,以及现今法国一些博物馆馆长、收藏家、画廊负责人、拍卖估价员等人,终于在1997年“大屋顶”70华诞前夕,完成鉴定工作。这33幅立体派或新古典派的油画作者,属于当年蒙巴那斯的那个独特的艺术群体的一部分,他们大多数是马蒂斯的学生,法国画家居多数,还有来自俄罗斯、波兰、瑞典等国的画家。在完成了一系列的修复工作和上述鉴定后,“大屋顶”于1988年被列入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每张餐桌上,都放着速写本和铅笔

    今年5月13日,我从报上读到,“大屋顶”次日起开展为期两周的速写活动。第二天晚上9点我赶到那里。走进大厅,只见座厢内人满满的,每张餐桌上,都放着速写本和几支铅笔,还有6位巴黎国立高等美院的毕业生应邀来作画。喜欢画画的顾客可以自己动手作画,画下你在餐厅看到的人和物,也可请美院的毕业生为他们作速写。所有这些画作,都为非卖品,归餐厅所有。如果你想留一份作纪念,可以复印。餐厅每天选择一部分,或是贴在临街的玻璃橱窗上,或是贴在廊柱油画下方的木护板上。在“大屋顶”历史上还是首次开展这项活动,为此经营者专门定制了1万本速写本。我问大厅里一位负责的女士,为何开展这项活动,她回答说,为了继承传统。“大屋顶”历史上,有许多食客是画家,他们习惯于边吃边画,“大屋顶”早就与美术结下不解之缘。这位女士热情地邀请我入座,和周围人聊起来,才知道他们是应邀来参加“两周速写”开幕式的嘉宾,其中有巴黎音乐中心主任、凡·高博物馆馆长,还有几位艺术史教授等。他们向我介绍“大屋顶”的历史,就像谈着一件传家宝。

    午夜我离开“大屋顶”,在这里度过的几个小时,使我领略到巴黎咖啡馆的千种风情。我寻思着,我何以也喜欢“大屋顶”?巴黎初夏的夜风吹来,令人神清气爽。我喜欢它,潜意识里也许是觉得那里没有卡拉OK,没有震耳欲聋的乐声,但更重要的是,这里有历史,有开放、包容的人文传统。它是热烈的,它是温情的,它是深沉宽厚的!

    

    《环球时报》 (2001年07月27日第十七版)

相关新闻

参考文献
相关专题

相关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