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毕飞宇谈新作《平原》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10 月1 日 |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

一直以中短篇小说在文坛占据一席之地的毕飞宇,于近日完成了25万字的长篇小说《平原》。依然是上世纪70年代的乡村生活,甚至依然是《玉米》中的那个王家庄,从体量到架构,近两年来频频得奖的毕飞宇开始出现宏伟叙事的端倪。

东方早报:《平原》中隐隐透出的,是一段重要的集体记忆——1976年政治的变动和它所影响下的日常生活戏剧般的翻云覆雨。有人说主人公端方展现了在政治环境下的悲剧命运。

毕飞宇:说起端方,这个人到底是谁?他到底有没有爱过三丫?三丫死了,他疯狂地拿把铁锹去挖三丫的坟,他想搞清楚三丫到底长得什么样。在命运面前,他是体现了一个乡村知识分子的心态还是流氓无产者的心态。我找不到答案。虽然我没有把他挖得很透,但依然认为这是我塑造的最成功的人物之一。作品定稿时,我删掉了8万多字,都是小说里相对清晰的地方。我对“混沌”产生了好感,这要归功于《红楼梦》,它高度写实,但最后反而成了一种写虚。

东方早报: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乡村,知青是文学作品中不容回避的人物,《平原》也是如此。它与当年的知青文学相比,有否新的突破之处?

毕飞宇:伤痕文学出现后,我们看到了知青的血与泪,知青文学呈现的是在农民与知青之间的较量,知青永远是农民的受害者。知青有发言权,而农民没有。我要为农民说句话,因此小说中混世魔王(知青)把端方(农民)唯一的生路给掐死了。我丝毫没有跟知青和知青文学过不去的念头,我只是在情感上更倾向于农民。

东方早报:与《玉米》一样,《平原》继续讲述着你头脑中苏北的那个王家庄。《玉米》里一个很重要的角色王连方,在这部《平原》里他也有一个五六百字的出场描写。为何会有这样的安排?是否想将王家庄打造成与鲁迅的未庄、莫言的高密东北乡、苏童的枫杨树村等,同样具有特定原型意义的人文版图?

毕飞宇:出现王连方主要出于情节的需要,让王家庄的新支书吴蔓玲走上政治舞台,必须要给她一个背景。但这个王连方是不是《玉米》里的王连方,这个并不重要。王家庄的故事一开始是无意识的。但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以后我不碰乡村题材则罢,要写就一定是王家庄。当然你可以说这充分体现了一个作家的虚荣,但这种虚荣是可以原谅的。

东方早报:尽管你如此热衷写农村题材,但在你的小说中找不到乡土意识,抒写乡村时没有那种浓重的回归情绪。

毕飞宇:我也不同意把我的作品划归到乡土小说里。我对乡土,更多的是借用来作为一个背景,一个拷问人性的场所。我不是一个有故乡感的作家,始终觉得自己是一个土地上的过客,我是没有根的。

关于什么是故乡,我把自己和汪曾祺做过一个比较。对汪曾祺来讲,故乡是一群鸭子,汪曾祺把他们赶了出来。我呢,是找了一群鸭子,我把它们赶到了那个地方。对汪曾祺来说,那是一个来路,而我没有来路。(陈佳)

相 关 新 闻
· 毕飞宇:“带菌者”依然生活在我们中间
· 毕飞宇:文学让我心跳加速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