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我们的阅读生活

2003,中国人的阅读生活更多地介入了多媒体网络。然而报纸、书籍这些传统的平面媒体并不甘示弱。家门口的报摊,多了些新品的吆喝声;走进书店,新书装潢得更加抓人眼球。这一切仿佛张显着一个坚持:我们永远是阅读生活的主旋律。

创刊仅1个月的《新京报》背靠鼎鼎大名的《南方日报》与《光明日报》,誓把“新活”内容与“精英”味道“卷”起来,向喜好谈论政治的北京读者呈现立体的新闻、时政。

而上海白领们则看好今年春天在长三角地区开始发行的一份综合财经类日报——《东方早报》。有了《文汇报》和《新民晚报》赞助,可想而知,这里的经济资讯笼罩着“海派”的文化气息。这两份地方性报纸的推出可以看作中国报刊政策改革的初露的端倪,而这一改革的方向是让市场规律决定报刊的兴衰。

今年6月21日清晨,中国各大书店同时推出英文原版的《哈里波特5》——《哈里波特与凤凰指令》。这是中国首次参加图书与世界“同步发行”活动,也是中国图书出版业与世界接轨的一大步。这本在英国定价16.99英镑、中国售价178元人民币的新书在全球几十个国家同时与读者见面。可以想象,随着新一轮太阳的升起,从东方到西方,一个关于魔法与正义的长篇故事顺次翻开。中国成为这本畅销书远播世界的重要一站。“励志类”书籍是今年各大书榜的“擂主”。这类书籍大多是从国外引进,以西方商业社会的人文观念教人修正性格障碍,轻松走向成功。现在摆在各大书店显著位置的《把心送给加西亚》、《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做人不要太老实》、《给心灵洗个澡》、《人性的弱点全集》等等都是“励志类”书籍。

励志图书的畅销被认为是竞争时代人们面对就业、升职、健康、人际等种种压力的兴奋剂;也有人认为这些强调成功与财富的读物对 “温良恭俭让”的中国传统处世规则构成了一定程度的挑战。

“送礼送健康”是当今中国的一大时尚。于是一本名叫《登上健康快车》的小册子在今年年初红透大江南北。这本书浅显实用,字大行宽,便于老年人和学问不多的老百姓阅读。本书的流行说明中国人在21世纪不再仅仅把“不生病”当成健康的标志,而是追求心理、生理、社会、环境相和谐的“完全健康”。 三位作者——洪昭光、胡大一、向红丁因此成为一呼百应的公众人物。“非典时期”,人们继续阅读并讨论“健康”。《非典型肺炎预防手册》、《远离“非典”健康呼吸》、《非典型肺炎不可怕》等告诉大家:要想不生病,还要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非典”过后,一本名叫《写在抗非典的日子里》的报告文学,向历经大难而更加珍惜生命的中国人讲述一个关于天使战胜恶魔的真实故事。2003的阅读生活,我们与名人亲历历史。中国前副总理钱其琛(《外交十记》)、著名学者钱钟书夫人杨绛(《我们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夫人希拉里(《亲历历史》)、英国球星贝克汉姆(《我的立场》)、历史人物林彪(《林彪的这一生》)以及年轻的资讯节目主持人鲁豫(《心相约》)等让我们领略着这个世界过去与现在的风云际会与浪漫多情。

年末,有一个名字让中国人心灵颤动,这就是毛泽东。12月26日,“走进新时代”的中国人将举国纪念开国领袖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纂的《毛泽东传1949-1976》近日与读者见面。这本长达1798页、130万字的巨著以客观的态度与平和的语言,分析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得与失。

11月底,北京的20余家新华书店进行了一次并非促销的主题读书活动。——“阅读巴金·祝福百年”。近百种巴金的小说、译作、回忆录和纪念巴金的书籍同时摆上专柜。这是为了纪念11月25日巴金诞辰100周年华诞。

这位曾经在20世纪历史的关键时期感动过中国几代人的作家,如今安静地躺在病床上,不能思考,更不能写作。然而他用永远燃烧着的文字,鼓励爱书、爱智慧的人们:坚持阅读,坚持思考。(记者 刘畅)

新华网  2003年12月24日


2003,书读流水
电影书2003年特辑:阅读电影的幸福时光
书情盘点:2003阅读记忆
《纽约时报书评》年度图书评出
日本评出2003年十大畅销书
2003年文艺类图书回眸
数字盘点2003年图书(下):四件大事、五类畅销品种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