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施“适中的”财政政策

我国经济正在由上升周期的高位运行向合理区间回落,财政政策宜从“积极”转变为“适中”。适中财政政策的含义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大规模减发长期建设国债,甚至停发,尽快兑现将其调减至零的承诺

建设国债是积极财政政策最核心的政策工具,迅速调减国债不仅可以传递明确的政策信号,也可以比较直接地实现政策目的。调整中面临的主要障碍是,在不开工新项目的前提下,如何保证在建项目的后续资金投入。可以考虑以下办法:

第一,根据宏观经济形势,适当放缓国债项目资金拨付进度,充分有效利用国债年度结转资金。建设国债资金预算规模与实际使用规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决定实际扩张效应。比如,我国2003年建设国债预算规模1400亿元,而实际使用规模为1093亿元包括2002年结转的168亿元,向2004年净结转475亿元。2004年上半年在适当放慢国债资金拨付进度后,实际使用规模为246亿元,仅占今年国债可用总额1575亿元预算规模1100亿元+上年结转475亿元的15.6%。如果下半年保持这样的力度,全年基本上可以实现净结转1000亿元左右,这部分资金就可以全部有序地投入后续建设中。应当注意防止年底前集中投放国债资金,避免对已经取得的宏观调控效果造成冲击。

第二,停止将建设国债转为对地方政府的转借资金。近几年发行的建设国债,大部分由中央预算直接掌握,小部分转借给地方。例如,2004年计划发行的1100亿元建设国债中,有950亿元纳入中央预算,转借地方150亿元。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尤其是投资增长过快,按中央项目和地方项目划分,其中主要拉动力量是地方项目增长大大超过中央项目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地方政府行政性干预市场的“越位”投资行为引起的。因此,需要抑制国债资金对地方投资的直接刺激作用,2005年可以考虑停止将建设国债转借给地方。为支持西部开发、生态建设和保证在建项目的后续投资,可将结转到2005年的国债资金由中央预算统一支配。

第三,利用好新增财政收入资金,支持后续建设。

二、在财政收入较快增长的同时,合理安排新增支出的方向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进入上升周期,财政收入近年来持续高速增长,2004年上半年以来仍然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即便是考虑到紧缩性宏观调控加上部分减收因素如归还出口退税欠款的影响,导致下半年税收增长放慢,但是预计2004年全年至少仍可实现财政增收4000亿元左右,增幅可能超过去年。这部分钱的“去处”是否合理,将会直接影响财政政策调整的效果。如果不做好新增财政收入的支出预算,可能又会形成新的扩张因素。为了体现“适中的”财政政策取向,增收的财政资金最好用于支持亟待启动的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财政体制,尽快启动新一轮税制改革;同时,保证在建项目的后续投入。

三、严格控制和逐渐削减财政赤字,传递“适中的”财政政策的信号

政府预算赤字常常是一国财政政策方向的重要指示器,我国财政政策由“积极”转向“适中”,控制和逐步削减财政赤字也应当提上日程。当前我国各方面增支压力较大,立即大幅度削减财政赤字有较大难度,但是仍应严格控制赤字余额,至少在当年不出现新的赤字。可以考虑在“十一五”期间较大幅度削减财政赤字,逐步实现财政收支基本平衡。换言之,转向“平衡的”财政政策应当是一个中期政策目标。而在近期内,宜采取小幅度削减财政赤字的办法,为最终实现平衡预算的中期目标创造条件。建议从编制明年预算开始,用今年新增财政收入的一小部分弥补预算赤字,并且抓紧研究制定中期内削减赤字余额的方案。即便下一年度所能削减的赤字规模并不大,但这一举动将表明政府采取“适中的”财政政策的决心,对人们的政策预期会产生明确的导向。

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支持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协调发展

“适中的”财政政策并不意味着政府公共支出可以采取无所作为的态度,而是强调转变财政政策的作用重点,即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从支持经济增长转变为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适中的”财政政策要求对政府公共开支进行“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重大调整。宏观经济有冷有热,经济社会发展还有许多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项目资金使用结构,有保有压,一方面缓解当前的结构性失衡和市场供求矛盾,另一方面,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社会领域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对不符合产业升级要求的经济过热行业,政府财政资金包括国债资金应当不再投入;对不符合公共财政要求的政府开支“越位”领域,财政投入应当坚决退出;对需要加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主要是农业、社会保障、生态和环境保护、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科技研发,以及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等,需要加大投入和支持的力度。

五、在减发和停发长期建设国债的同时,不宜过快增加预算内政府投资资金

其一,应当防止因增加预算内投资而抵消财政政策的适中取向。如果把减发的国债资金大幅度转换为预算内政府投资,将会产生实际的扩张效应,不利于实现“适中的”财政政策效果。

其二,应该把建设国债的减发和停发作为推动政府职能转换的契机。如果一边减发国债,一边又相应增加预算内政府投资,有可能固化政府对经济运行的直接干预。我国投资体制改革已经启动,市场化投融资将日趋活跃,投资来源日益拓宽,信贷、利率、财政贴息和税收等间接调节手段起作用的条件也在逐步改善。因此,政府对投资领域的调节不能再依赖财政性投资,或直接掌握过多的基本建设投资项目,而应更多地借鉴市场经济的办法,主要依靠多样化的间接手段调节经济运行。再说,目前国家财政的经济建设职能仍然偏重,经济建设费在各项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仍然是较高的,而用于弥补“缺位”的财政支出仍然不足。因此,政府应当进一步减少经济建设职能,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六、继续加强税收征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我国财政政策取向的调整和支出结构的优化,离不开财政收入增长的支持。财政收入持续增长是逐步削减财政赤字、支持在建项目的后续建设,以及支持体制创新的有力保障。在合理调整支出结构的前提下,应当努力提高财政开支的绩效,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能,增强新的财政政策的有效性。

(作者卢中原 孟春 陈昌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

中国经济时报 2004年12月3日


稳健财政政策全新登场 2005年货币政策四大走向
积极财政政策即将退出 吴晓灵披露明年货币政策取向
杨涛:财政和金融的政策配合与制度协调
贾康:财政政策柔性调整下转向稳健
中国明年将继续实行稳健财政政策 减免农业税
林跃勤:加快积极财政转型的基本思路
财政支出应向八个方面倾斜
高培勇:关于中性财政政策的几点看法
财政政策:从“积极”到“中性”
中性财政政策目前只是信号 预计在下半年确立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