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财政政策全新登场 2005年货币政策四大走向

积极财政政策即将退出 稳健财政政策全新登场

实施已近7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即将退出,取而代之的将是“稳健的财政政策”。

中共中央政治局1日召开会议指出,“根据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巩固宏观调控成果的要求,明年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意味着,稳健的财政政策将于2005年全新登场。

财政政策是国家调控经济运行的最重要政策工具之一。当经济处于收缩阶段时,政府通过扩张性财政支出刺激需求,促进经济增长;而当经济启动后,政府财政支出就应相应减少。我国的财政政策从“积极”转向“稳健”,正是顺应了这一变化。

虽然积极财政政策即将退出,但功不可没。自1998年起,我国开始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6年多增发长期建设国债9100亿元,有力拉动了内需,促进了国民经济健康平稳运行。

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特点,是用高国债、高财政赤字的方法,拉动国内经济。但如果财政赤字长期高位不下,加上一些地方隐性财政风险,就容易诱发财政风险。自2002年起,财政赤字跃居3000亿元以上,并接连创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高。连续三年,我国赤字率(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都逼近了国际上公认的警戒线——3%。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特定条件下采取的特定政策,从中、长期来说,应当坚持财政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并逐步缩小财政赤字。面对不断攀升的国债和财政赤字,不少机构和学者也一直热烈讨论关于积极财政政策如何淡出的话题。

事实上,国家近两年在安排财政预算时,已采取了一些调控措施:自2003年起,我国当年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开始缩减,比2002年缩减100亿元,2004年又缩减300亿元。

财政政策由“积极”转向“稳健”,取决于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近两年来,我国社会投资明显增快,尤其从去年开始,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速增长。财政收入也持续攀升,国家财力充沛。据预测,今年财政全年增收将高达5000亿元以上。这一系列变化,给积极财政政策的退出创造了合适条件。

稳健财政政策登场,标志着国家在经济政策调整上迈出重要一步。稳健的财政政策意味着既不扩张,也不紧缩,在预算收支上“有保有控”,保持基本平衡。明年长期建设国债和财政赤字的增减程度,也将成为其与积极财政政策显著不同之处。

更值得期待和关注的是,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将在明年首度携手,这一“双稳健”之举,将协力促进经济健康平稳较快发展。(新华网)

央行副行长吴晓灵披露2005年央行货币政策取向

正在北京举行的“第六届中国经济学家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谈到明年中央银行的政策取向时表示,宏观调控是为了给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如果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发展平稳,央行明年不会采取更多更激烈地宏观调控做法。

吴晓灵谈到中央银行明年的政策取向时说,首先要完成宏观调控机制,保持合理增长。保持货币市场和利率的基本稳定,如果宏观形势发展平稳,央行不会采取更多更激烈地宏观调控做法。

第二,当前国民经济中金融方面最主要的问题是结构失衡。对于银行来说,要稳步推进国有银行的改革。另外应鼓励金融投资渠道的多元化,通过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第三,要加快推进金融企业的改革,完善治理机构,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改进金融服务,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第四,完善立法和配套改革,为金融运行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这位央行高官表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需要社会、企业和金融机构等方方面面的理解,需要各个层次微观主体自身机制的完善,这样宏观调控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吴晓灵同时解释说,现在大家总是在不断的议论中央银行是不是要升息,总认为央行是否升息会对资本市场形成压力,这个看法是不对的。央行采取各种调控措施,就是为了让企业有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而资本市场能不能吸引投资者关键在于企业能不能给投资人回报。所以不要把央行宏观调控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对立起来。如果相互之间能够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是有好处的。(中新网)

中国网综合 2004年12月2日


吴晓灵谈明年货币政策四大取向 直言M2高危现实
财政政策应由“积极”转向“适中”
《瞭望》:扩张性财政政策退出的五个理由
央行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防止投资反弹
央行发布《2004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央行确定今后六项货币政策 将研究存款保险制度
周小川表示稳健仍将是明年货币政策取向
中国明年将继续实行稳健财政政策 减免农业税
我国经济仍在通缩门口徘徊 货币政策应适度调整
林跃勤:宏观经济形势要求积极财政政策转型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