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直播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直播页

社科院2011年《气候变化绿皮书》发布会

   11月11日14:00在中国气象局召开2011年气候变化绿皮书发布会暨“德班的困境与中国的战略选择”高峰论坛, 并正式发布2011年《气候变化绿皮书》。中国网全程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直播页

直播摘要

图片实录 更多

相关新闻

相关专题

相关站点

活动标题

  • 气候变化绿皮书发布会暨“德班的困境与中国的战略选择”高峰论坛

活动描述

  • 兹于11月11日14:00在中国气象局召开2011年气候变化绿皮书发布会暨“德班的困境与中国的战略选择”高峰论坛, 并正式发布2011年《气候变化绿皮书》。中国网全程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 主持人 周丽: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媒体朋友们。

    气候变化绿皮书(2011年)发布会现在开始。大家下午好,作为《气候变化绿皮书》的出版方,我很荣幸在这里主持这次大会。首先,我想借此机会,代表社科文献出版社祝贺2011年气候变化绿皮书的出版,并感谢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媒体朋友亲临发布会。

    2011-11-11 13:49:37

  • 主持人 周丽:

    下面我向大家隆重介绍今天到场的各位领导和嘉宾。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委员陈佳贵先生;中国气象局局长、皮书主编郑国光先生;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皮书副主编巢清尘女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潘家华先生;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罗勇先生;国务院参事刘燕华先生;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司长、中国气候谈判首席代表苏伟先生;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李燕端女士;清华大学教授齐晔先生。还有到会的其他一些专家、学者、媒体朋友,在这里一并感谢了。

    2011-11-11 13:53:22

  • 主持人 周丽:

    众所周知,从2009年哥本哈根到2010年坎昆,再到2012年德班,《气候变化绿皮书》已经连续出版三年了,短暂的三年,我们用图书这个记载形式,向世界展示了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所作所为。

    2011-11-11 13:55:10

  • 主持人 周丽:

    这次在德班会议召开前夕,我们隆重推出这本凝聚了国内外30多位专家、学者集体研究智慧的绿皮书,非常有意义,这是我国献给联合国大会的一份厚礼,感谢中国气象局、国家发改委、外交部、社科院等单位对社科文献出版社的信任,未来我们将配合出版单位把书做得更好,让它成为一个有价值、有影响力的图书品牌。

    下面我们进行第一部分的议程,有请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委员陈佳贵先生讲话。

    2011-11-11 13:58:55

  • 陈佳贵:

    郑局长,各位来宾,各位媒体,在中国气象局、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共同努力下,2009年9月份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依托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优势互补,联合实验室正在成为国内外从事气象变化学科交叉综合分析与理论政策研究的前沿阵地。自成立以来,已经编辑出版了两本2009年和2010年气候变化绿皮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国外知名出版社与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已经达成了一个协议,就是要出版气候变化绿皮书的英文版,第一辑正在编辑中,即将面世。作为国家气象局开展气候变化领域交叉方面的研究、整改和结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将一如既往支持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工作,在此,我也代表院部和经济学部向气候变化的绿皮书编委会成功发布2011年气候变化绿皮书表示祝贺。希望本绿皮书继续秉持独立、高端的学术风格,创作品牌,为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服务。根据郑局长对我的要求,说我讲讲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2011-11-11 13:59:12

  • 陈佳贵:

    我认为要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先要回答以下几个主要问题。第一,我国当前面临的经济形势是否与2008年下半年相类似。有一种意见认为,我国当前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与2008年情况非常相似,因此要调整宏观经济政策,防止经济速度大幅下滑,防止出现硬着陆和二次探底,这些意见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进行认真分析、正确对待。我个人认为,我国当前面临的经济形势与2008年下半年有相似的地方,但也有很大的不同。相似的地方有三点。

    2011-11-11 14:03:28

  • 陈佳贵:

    第一个相似点,都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美国经济恢复乏力;日本经济由于地震事故的影响,复苏受阻;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还在发展;主要的发展中大国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这些问题必然对我国经济产生影响,尤其对我国出口带来重重灾难。

    第二个相似点,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下滑。2011年,经济增长幅度达到10.4,今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幅度逐渐下滑,一季度是9.7,二季度9.5,三季度是9.1。

    2011-11-11 14:04:52

  • 陈佳贵:

    第三个相似点,宏观经济政策由偏松转向偏紧。去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当减少财政赤字。今年以来,央行又连续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3次提高存款利率,应该是收紧的。这也是跟2008相似的地方。

    2011-11-11 14:06:33

  • 陈佳贵:

    但是应该看到,我国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与2008年有很大不同。有四点。

    第一,美国经济恢复乏力,是2008年经济危机的持续,不是新问题。所以很多经济学家过去都预测,一次经济危机有可能5到10年才能恢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虽然是美国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出现的新问题,但是与美国金融危机有关系,形成原因很复杂,必然要对我们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是我们要高度关注的。

    2011-11-11 14:07:56

  • 陈佳贵:

    第二,金融危机之后,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大为下降。2008年以前,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有2到3个百分点。2009年,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到负3.9个百分点。2010年,也只有0.8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是负0.1个百分点,估计全年也可能是负贡献。贸易顺差要超过去年的部分,才能对我国经济增长起正面的贡献。近几年,我国经济主要是靠内需拉动,出口增幅下降,对我国经济带来一定的冲击,但是比起2009年,影响较小。今年经济增速回落幅度不大,仍在合理区间。从年度看,去年我国GDP增长10.4%,如果今年我国GDP增速达到9.2左右,虽然比去年回落了1.2个百分点,但季度和年度的增长速度都还在合理的增长区间内。许多国内外的机构预测明年我国经济仍可保持9%左右的增长速度。在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这已经是一个很高的数字了。

    2011-11-11 14:08:50

  • 陈佳贵:

    最后一点,社会对国际经济变动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思想准备比过去充分得多。2009年的时候,应该说把大家都弄懵了,政府官员、企业家、专家也是。现在不一样了,不会再像2009年那样张皇失措,国家应对国际经济变化的经验更加丰富,采取的措施更加有效。

    因此,当前宏观调控主要任务不是防止二次探底和经济硬着陆,这种问题基本上不会出现。主要任务是让经济增长速度在适当回落中逐步趋稳,不要回落太多。最好能保持在8—9之间,为深化改革、知识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2011-11-11 14:13:52

  • 陈佳贵:

    大家都讲不能再重复过去了那种“一热就紧,一紧就叫,一叫就松,一松又热”的怪圈。经济增长速度过高,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也会使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更加尖锐,不利于深化改革,影响经济长期健康发展,这是第一个问题。

    2011-11-11 14:15:57

  • 陈佳贵:

    第二个问题,今年四季度和明年的物价走势。今年中央把治理通胀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这个决策是非常正确的。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物价快速上涨势头已经得到一定的遏制。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治理通胀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宏观调控的重点当前还没有改变。治理通货膨胀、稳定物价仍然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为什么呢?有两点。

    第一,目前物价总水平偏高,今年前三季度居民消费者物价上涨5.6%,10月份是5.5%,今后几个月,物价虽然可能趋缓,但是依然可能达到5%以上。虽然看起来下降了,但是实际没有下降多少。主要受翘尾因素的影响,所以实际下降的水平比数字表现得低一些。其他价格指数,比如投资品价格指数,工业生产品、出厂产品指数,上涨的幅度都是较高的。

    第二,造成物价快速上涨主要的因素还面临很多变化。物价还没有调价,流动性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改变。特别是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影响很大。另外是我国的农业基础不牢固,人口多,对农畜产品的需求旺盛,供需矛盾将长期存在,价格也有上升趋势,自然灾害农产品价格上升,也会推高物价水平。大家看到,十月份的食品价格上涨还是很高的,11%以上。

    2011-11-11 14:17:20

  • 陈佳贵:

    第三,成本上升仍然是推动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收入。随着这一政策的逐步实施和劳动力人口增速的下降,这几年,每年新增的劳动力减少500万左右。最近,我从四川回来,发现不仅是沿海地区招工出现了困难,内地也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当地政府都把招工指标下达到了乡镇。今年上半年,为治理通货膨胀出台了一些行政性的措施,一些商品和服务价格要进行调整,增加新涨价因素。

    第四,输入性通胀压力仍然很大,原因有粮食、油料、棉花等大宗进口商品价格仍在高位波动,推高国内商品的价格。

    2011-11-11 14:20:11

  • 陈佳贵:

    第三个问题,经济结构调整是否取得进展。总体看有进展,但是进展比较小,产业结构、分配结构调整还没有取得明显的进展,高耗能产业的增长速度有所加快,由此造成的节能减排指标三季度没有完成。由于高耗能产品就是一个耗能的产品,也影响碳排放。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也低于政府财政收入和企业实现利润的增长水平。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农村高一点,城市是7%左右。GDP增长现在是9.4%左右,财政收入是24%,今年是要突破10万亿大关,企业利润增长也超过了20%,唯独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慢于国家税收、财政收入的增长,慢于企业利润的增长,慢于国家GDP的增长。所以提高两个比重的任务还没有落到实处,任重道远。

    2011-11-11 14:22:06

  • 陈佳贵:

    第四个问题,当前宏观经济需不需要调整?当前国家实行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比2009年和2010年相比,是适度从紧的,虽然提法是积极的和稳健的,但是实际执行来看是偏紧的,是适度紧缩的。特别是货币政策,今年下半年和明年宏观经济政策需不需要调整,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我认为,仍可以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从财政政策来看,我国处在结构调整时期,许多民生问题急需解决,占GDP的比重也还在可控范围内,所以,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既有需要,也有条件,但是,要严格控制赤字和债务规模,加强监管,反对铺张浪费,避免出现严重突击化建设现象,同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更多地要发挥财政政策在改善民生、调整经济结构中的积极作用。欧洲国家现在是主权债务危机,想要积极的财政,但是做不了,我们有条件,所以我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还会继续执行。10万亿的财政是规模很大的,俄罗斯国民生产总值就是10万亿人民币,1.6万亿美元。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提法本身就是一个中性的提法,货币政策什么时候不需要稳健呢?稳健解释的幅度很大,弹性很大,所以稳健本身就是中性的,关键在于实际操作的走向。未来可以适当做一些调整,但肯定不会进一步紧缩,总之,既要坚持宏观调控的方向,突出调控重点,保证宏观调控的连续性,又要掌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审慎决策。所以面对国际经济的复杂形势,下半年宏观调控政策在执行中应该以稳为主。

    2011-11-11 14:24:07

  • 陈佳贵:

    第四季度结束以后,再对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进行评价,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对宏观调控经济政策进行微调。经济增长速度如果回落到8-9之间,通货膨胀降低到4%左右,宏观经济政策应该保持中性。国务院要求社科院每一个机构都要做一个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上报国务院,国务院根据各个部委的材料,再综合起来研究。下半年要加强宏观调控政策手段的协调性,改变过去偏重需求方调控的局面。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配合,要改变货币政策偏重利用存款准备金率,忽视利用经济价格的手段,特别是当时仍是负利率的情况下,应切实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我们在财经委讨论的时候说,央行这样做是帮助商业银行赚钱,存款利率控制住了,贷款利率是放开了,银行就可以赚大钱了,可以增长40—50%,这是不正常的,改变积极财政,增加政府投资,忽视税制改革,减轻企业税负。在调控手段上,要尽量减少行政性的方法,多运用经济、法律的办法,某些行政性的办法表面看起来见效快,实际上掩盖了矛盾,会带来不良后果,要加强宏观调控政策的协调性。

    以上很多是我个人的看法,也是我们对国务院提出的一些建议,是一些观点性的东西。如果有错误,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2011-11-11 14:26:27

  • 主持人 周丽:

    感谢陈佳贵院长为我们介绍中外经济形势背景和发展趋势。下面,有请中国气象局局长、皮书主编郑国光先生讲话。大家欢迎。

    2011-11-11 14:29:37

  • 郑国光:

    尊敬的陈副院长,尊敬的刘燕华国务院参事,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同志们,下午好。首先我代表中国气象局,作为《气候变化绿皮书》主编之一对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应对气候变化报告,德班的困境与中国的战略选择一书的各位作者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以及德班困境和中国战略选择高峰论坛的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表示衷心感谢,也特别感谢刚才陈院长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讲话,回答了当前关注的我国经济形势和热点问题。

    大家知道,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为合作平台,继2009通向哥本哈根,和2010坎昆的挑战和中国的行动绿皮书发布以后,今年再度联手组织编写德班的困境与中国的战略选择,我和王伟光常务副院长非常高兴担任这次绿皮书的主编,他今天有其他活动,没有过来,我代表他对绿皮书的出版表示祝贺。

    2011-11-11 14:29:49

  • 郑国光:

    今年的绿皮书是由长期从事气候变化科学评估,应对气候变化经济政策分析,以及直接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的资深专家撰稿,全面介绍坎昆会议以来,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最新进展,深入分析了中国应对气候的行动和成效,以及面临的挑战,力图为广大读者全景式展示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关键问题的最新进展和发展方向,帮助广大读者关注和理解德班气候变化会议各种可能的国际气候政策的选择,以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战略。可以说,《气候变化绿皮书》是一本集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气候变化外交与谈判、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行动和气候变化经济学分析于一体的综合性的读物。

    大家知道,尽管世界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但应对气候变化,仍然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将于本月底在南非德班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上。进一步研究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国际社会也期待着这次德班会议能够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取得一个全面的、平衡性的、积极的成果,我们也衷心希望各方能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巩固已有成果,凝聚新的共识,将政治意愿转化为德班会议的进展,继续坚持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双轨谈判机制,继续坚持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继续坚持缔约方驱动,公开、透明、广泛参与和协调一致的原则,继续坚持以“巴厘路线图”授权,既要落实去年坎昆会议上各方达成的共识,确定相关的机制的具体安排,又应该在坎昆会议未能解决的问题上继续谈判,在已有共识的基础上取得积极的成果。

    2011-11-11 14:33:00

  • 郑国光:

    比如说,进一步明确发达国家在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进行大幅度绝对减排量化的安排;比如说,进一步明确非议定书的发达国家承担在公约下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在议定书下可比的减排承诺,细化并落实资金、技术转让、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机制安排,要继续细化体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区别的“三可”和透明度的安排。

    我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要求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节约能源,减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十二五”期间,我国要实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的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的目标,规划纲要还要求要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广泛开展国际合作。

    2011-11-11 14:35:19

  • 郑国光:

    前天,国务院第183次常务会议又讨论通过了《“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以及各地区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的总量,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要求,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推进新的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落实各项任务。常务会还要求,强调控制措施,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的核算体系,推进全社会低碳节能的行动,以及加强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等四个方面的工作。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立足于国情,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科学发展的决心和行动,也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对全球长远发展和保障民生高度负责任的精神和态度。我国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低碳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企业技术的创新,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把握住低碳经济所孕育的巨大市场潜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将会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契机。但是我们应清醒看到,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研究还很薄弱,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能力,包括基础设施、统计监督、公共意识等也亟待加强,因此科学应对气候变化,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任务重大而艰巨,需要各方面作出更加艰苦、卓越的努力。

    2011-11-11 14:37:26

  • 郑国光:

    中国气象局作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性的科技部门,我们在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监测、预测、评估、决策、咨询、科普宣传和国内外合作交流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有良好的工作基础。今后,我们将会继续加强和各部门的合作,加强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研究,为我国科学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我在此衷心希望,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再接再厉,取得更多丰硕的成果,中国气象局也将积极支持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实验室的工作,让你们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多为国家科学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最后我预祝德班的困境与中国的战略选择的高峰论坛取得圆满成功,再次感谢各位来宾的光临,谢谢大家。

    2011-11-11 14:40:01

  • 主持人 周丽:

    感谢郑局长为我们对皮书进行了一个很好的概括,还表达了我国对气候变化的设想和愿望,再次感谢郑局长。下面有请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皮书副主编巢清尘女士对皮书的内容进行介绍。

    2011-11-11 14:41:00

  • 巢清尘:

    尊敬的郑局长、陈院长,刘参事,我代表皮书的编辑组,向大家汇报一下皮书的主要进展和研究成果。刚才各位领导已经介绍了,绿皮书已经从2009年开始,连续编辑了三年,今年试图以更全面的数据,最新关注的问题,用全方位的视角向大家展示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的最新进展和发展方向,给大家更多参考。今年的皮书是这么一个结构,有1个总论,里面涉及到2篇文章,包括谈判以及适应方面的,有5个专论,一共29篇文章,之后有1个附录,有很多数据,可以供大家进一步研究和参考。

    内容非常多,在现有的时间内,我想就四个方面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汇报。

    2011-11-11 14:41:46

  • 巢清尘:

    第一个方面,主要国家的减缓目标和立场。皮书作者对主要的一些发达国家在2020年和2050年,中期和长期的目标做了分析,包括从技术、经济、政策的角度做了一些评价,总体来说,大家可以看到,发达国家在中期的目标总体来说非常宽松,在长期的目标上,从行动、措施方面,从技术上,都缺乏有力的政策保证,总体感觉实施的难度非常大。但是反观发展中国家,到现在为止,一共49个非附件一的国家递交了发展中国家行动的目标,总体来看,虽然指标不完成一样,有碳迁都的,有偏离BAU情景的,根据斯德哥尔摩研究分析,发展中国家减排总量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提交的目标。

    另外一方面,在发展中国家减缓行动的方面法律争议方面,包括跟发达国家量化减排的差异,以及如何来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在法律性质、幅度、程度方面都存在很多争论焦点。今年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关注的议题,就是关于欧盟提出2012年航空业要纳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措施,这个措施里面,经过专家的分析,大家也可以看到,无论从环境、政治、经济的因素来考虑,欧盟希望借这么一个政策措施,更好地提升在气候变化领域的领导权以及从贸易的手段,来加强欧盟航空的竞争力。这个措施出台以后,遭到了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反对,包括中国,我们也提交了相关的政策措施,但是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可能对行业减排,以及贸易会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另外一个问题,今年3月11号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造成了后续的一系列影响,核电在一次能源的消费量占到6%,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和核能发展,这一事件对后续有很多影响。我们看到一些国家,比如德国、意大利,去核的倾向比较明显,英国、美国是比较谨慎的态度,中国国务院也专门做了部署,把核能发展的安全作为第一位,从近期,远期的角度,对核能和应对气候变化长期目标的实现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有可能出现低核、高天然气的发展态势。

    2011-11-11 14:43:51

  • 巢清尘:

    第二个方面,从我国减缓政策和行动方面做一下介绍。刚才各位领导介绍了,“十二五”规划已经提出了一系列目标政策,从目标政策到实施措施做了很好的部署,比如表里面针对GDP的能耗,分解了五类,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异,分解到各个地区。对非化石能源,比如说风能的装机能力,以及淘汰落后产能,从行业的角度都有部署。1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研究了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要对地方或者行业做目标分解,很多政策措施都实实在在的在落地。围绕节能低碳的目标,还有很多困难,包括能源结构,以及减排成本,以及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协同,以及各个行业政策技术的博弈。现在更多的是依靠行政的手段,如何以市场和行政相结合的手段,这方面有很多挑战。但前景是光明的,从政策措施,包括控制非化石能源的能源消费总量,调整产业结构、开展一系列节能工程,包括法律、机制、体制,以及全社会动员等方面,都在一步步做相关政策安排和行动落实。

    另外,从国内的行动来看,大家知道,三大领域,交通是减缓的一个重要领域。根据研究,交通领域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到了将近1/4,从整个交通,图纸大家也可以看到,公路交通占到了86%以上,所以,围绕交通这个领域,从经济的手段,比如税、燃油技术等手段,围绕交通领域相关的规划、计划、政策、宣传这些方面都在做很好的部署和安排。中国也在积极探索低碳的发展,开展了低碳的实践,包括低碳的试点,大家也看到,我们围绕上海世博会,围绕特色发展的产业,在制定相关的规划,落实相关的行动。现在的试点归纳起来有四个方面,包括跟国外的合作,通过外力助推型,通过国家发改委启动的五省八市的低碳,从政策层面形成整体的推进,围绕低碳交通运输行业的推进型,以及围绕政策示范,开展政策推动型,分成了四类。从着力点来说,一个是从编制城市的规划,从认识上解决问题,明确目标、原则,以及编制碳排放的清单,城市的清单编制工作刚刚启动,还有很多技术、方法和配套政策的协调,所以很多工作还在探索和摸索中,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围绕碳交易,国内刚刚起步,大家看到,从CDM行业减排量的分布来看,各个省的情况差异是非常大的。所以,在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基础上,怎么能更好地开展探索碳交易市场,我们在构建国内自愿的减排体系,在五省八市低碳试点中,以及利用中国碳基金的渠道,还有一些企业和机构,都在探索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此外,可再生能源,中国这几年发展最为迅猛,也得到了国际上非常正面的评价,大家看到,无论在“十一五”,还是在“十二五”规划中,已经把这个作为重要的一项指标,同时围绕相关的可再生能源不同种类的分布,都在做相关的政策部署。

    2011-11-11 14:47:50

  • 巢清尘:

    第三个方面,围绕这些年全球和中国的气候灾害,今年在气候适应方面做了大量的分析。大家也看到,全球灾害在不断上升,包括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在不断增大。中国是自然灾害影响比较严重的一个国家,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虽然还比较平稳,但是GDP总量在不断上升,所以经济损失的总量随着灾害的严重程度越来越大。围绕这方面,国际上开展了很多工作,包括在法律体系上,构建灾害风险管理,倡导国民的危机意识,在社会保障和救助财政体系方面,国际上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举例来说,美国纽约,由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在水源的供给、减少用水的需求,水处理,包括防御洪水,水质量下降方面做了很多应对措施,同时也有很多很具体的、特色的做法,都非常值得中国借鉴。上海处在沿海地区,上海也在积极探索构建监测预防体系,包括在城市工程的标准设计方面,加强科学研究,提高气象灾害预警、预报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中国围绕灾害,以及法律机制、标准方面在做不断探索,很多工作是各个城市和地域在结合自己的特点做规划和尝试。所以整体的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应该全面加强,从农业,从应对极端事件,从一些重要的领域,比如水、人体健康、城市、城市发展,以及从趋利方面,增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增强我国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从整体的能力建设来说,从加强气候变化的总体战略,工程机制设施以及相关的体制机制方面,绿皮书给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

    2011-11-11 14:53:18

  • 巢清尘:

    第四个方面,德班展望。现在方方面面都聚焦在德班这个月底的会议,从哥本哈根到坎昆,坎昆更多的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怎样更好凝聚共识,促成德班达成更好的结果,是各方面都非常关注的。特别是在当前的经济情况下,大家是非常期待的。但是分歧还是大于共识,围绕中期、长期的目标,围绕未来法律制度的框架,以及发展中国家普遍关注快速启动资金方面,需要各方博弈。发展中国家更需要团结在一起,积极要求发达国家继续参与《京都议定书》,使《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得以存续,使谈判取得更为全面、公平和平衡的进展。专家也分析了未来的双轨有可能是不平衡的,提出了四个可能性,包括比较强的《京都议定书》和公约下的决议,或者实现并轨,第三种是双轨并存,《京都议定书》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弱化,是推动气候谈判的关键所在,最后一种可能是维持现有双轨制的设想。所以,从2009年到今年,我们更期待明年继续组织绿皮书,期待明年,2012年的再次相聚,有更多的成果可以向大家汇报。

    2011-11-11 14:56:26

  • 主持人 周丽:

    感谢刚才巢清尘女士对这本书的观点和框架做了详细和精彩的概括。今天上半部分发布会就到这里,下半部分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先生主持。

    2011-11-11 14:58:33

  • 潘家华:

    女士们、先生们,前面一个时段,领导对我们这个工作有很高的期待,给予了很多肯定,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下面进一步听高人的高论。首先请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教授。大家欢迎。

    2011-11-11 14:59:07

  • 刘燕华:

    非常感谢。在座的有许多是媒体,你们拿到这本书之后,你们会有一些感想,我看了之后,我对它很赞赏。首先这本书的出版表示祝贺。从国内、国际不同视角,分析了气候变化的相关问题,既有背景分析,也有各种资料和图表,对你们新闻报道和对气候变化大局的把握很有帮助。这本书给我们什么启示?应对气候变化,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做好就是对世人最大的贡献,这就是这本书的基本观点。

    我们都知道,从气候变化谈判开始,已经好几十年了,现在越来越受到关注,气候变化本身,既是科学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在科学上,有很多不确定性;在经济上,要看经济的部署安排;在政治上,气候变化已经关系到了地缘政治。在很多重要的国际会议上,气候变化是必谈的话题。给我们一个印象,气候变化这么复杂,在科学问题上,正是因为有许多不确定性,有许多需要证实和研究。气候变化带来了三个基本标准:温度上升、海平面上升、造成极端天气。从经济上看,关系到了不同国家不同经济发展体,作为经济发展发动机的能源,其使用空间和可用性。从政治上看,通过气候变化的谈判,今后要对各个国家二氧化碳的排放空间,进行国际的重新分配,过去搞的分配是有一些有形资产,领土、矿山的分配,今后要分配无形资产,二氧化碳看不见,摸不着,分配以后就变成了经济利益,国际上有许多无形资产处于强烈的分割和分化当中。计算机的IP地址在分配,通讯频道在分配,太空空间轨道在分配,看不见摸不着,但是这些无形资产的分配关系到各个国家的发展利益,所以这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很复杂,关键是有利益关系,还要考虑公平、公正的问题。因此,气候变化复杂是大势所趋,我们不需要惊奇。

    2011-11-11 15:00:20

  • 刘燕华:

    从国际上看,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发达国家资金比较雄厚,又掌握技术,有比较强的话语权。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是主导地位,要想改变这个局面不容易。有一些发达国家对已有的承诺没有实现,意见各不一致,各有各的算盘。同时淡化他们的历史责任,对新兴工业化国家要进行捆绑,但他们对今后的碳经济和碳市场的主导权又势在必得,这是发达国家的一般做法。作为发展中国家,要为自己的发展争取合理和公平,所以这种矛盾是存在的。所以这本书就是“德班的困境”,困境在哪里?困在根本利益上不可妥协。这就是基本观点,德班有困境,有很多很多难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要应对各式各样的挑战,有些挑战是可以准备应对的,有些挑战是突如其来的。谈判的主力都在这里,我们也是参加过多次,知道他们要承担很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要具备很高的智慧,才能把困境解脱开。这本书上也提了一下,这是非常好的。

    2011-11-11 15:03:50

  • 刘燕华:

    第二点,中国的战略选择。两个方面,第一在国际上捍卫中国长远的发展利益。第二在国内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不管外面的风云怎样变换,我们要根据自己的选择,走自己的路,这是中国的特色,是并行的。苏司长他们也在抓这个事情,外交部在大的策略上也是朝这个方向走。

    中国发展比较晚,工业化起步比发达国家少了一二百年,中国还处于工业化初期。从人均,从历史上来看,发达国家在历史上人均排放的二氧化碳是300吨以上,有的国家是500多吨,中国尽管现在排放比较多,但是人均还不到100吨。这是讲公平,应该说我们还有很多空间。尽管中国经济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人均水平仍然偏低,中国人均GDP水平还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尽管,中国在国际上是发展中国家,不履行国际义务,但是中国还是要独立,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提出,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减少40%-45%,在座的各位都知道,这是我们要做的事情,这一方面是内在需求,另一方面是对国际的贡献。我们做这个承诺是要付出努力和牺牲的,比如经济结构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尽管是落后产能,这些淘汰的产能利润周期还没有实现,一个投入利润周期是二三十年,我们十年就淘汰了,这在经济上是要付出代价的,所以我们要作出很多牺牲。可再生能源,中国走在前列,可再生能源技术并不完善,我们要研发,要投入,要推广,要给世界作出榜样。所以,试点的投入是我们承担的。中国太阳光伏的生产占世界的60%,世界的可再生能源是我们做出的贡献。另外,我们有许多严格的政策上的减排措施,对经济发展有影响的,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努力做了。

    2011-11-11 15:05:07

  • 刘燕华:

    我们最近参加了发改委下一步国内节能减排工作部署的论证和讨论会,我觉得国家是下了决心的,中国的这些做法,中国的实际行动应该说给国际上作出了很好的榜样。中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中国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比如说粮食生产,中国一年需要的粮食是5亿吨左右,国际上粮食贸易总额还不到1亿吨,国际贸易粮食量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中国解决自己的粮食问题,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减排的问题也是如此,中国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我认为这本书非常好,我也希望在座的各位记者能够读一读,看一看,对一些基本情况能够把握。我也希望,媒体朋友们,通过你们的努力,把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宣传出去。

    2011-11-11 15:07:50

  • 潘家华:

    谢谢刘部长。有高度、有广度、有深度的讲话,如果大家都有这样的高度,我觉得德班就没有困境了。

    下面,因为刘部长有紧急公务,所以记者可以提一个问题。

    2011-11-11 15:08:41

  • 科学时报记者:

    最近举行的基础四国的会议对于德班会议有什么样的影响?

    2011-11-11 15:09:41

  • 刘燕华:

    基础四国是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代表,是需要进行磋商的,是为了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我没有参加会议,所以不知道具体内容,也不知道下一步怎么样,但是我认为这种会议形式和结果,肯定对于团结发展中国家有很大的作用。

    2011-11-11 15:10:53

  • 潘家华:

    苏司长一直是气候变化谈判的首席代表,对内解决我国自己的问题,对外进行谈判,作出了很大贡献,下面,我们就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苏司长讲话。

    2011-11-11 15:11:57

  • 苏伟:

    尊敬的陈院长、郑局长、刘部长,各位来宾,下午好。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参加今天2011年气候变化绿皮书的发布会,暨德班的困境与中国的战略选择高峰论坛。首先,我代表我所在的单位,发改委气候司对绿皮书的发布,以及高层论坛的举行表示祝贺。

    大家都知道,绿皮书出了三年了,在中国社科院和中国气象局的支持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内容巢清尘同志已经介绍了,是非常丰富的,刘部长做了非常精彩的点评,绿皮书的出版对于推动我们在国际上树立一个积极负责任的形象,推动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1-11-11 15:12:24

  • 苏伟:

    今天开这个会,发布这个绿皮书,非常及时,非常重要。刘部长讲德班有困境,的确,德班的谈判比较艰难,但也不是说没有解决的办法,我个人认为,唯一能够解决困境的出路还是在于“巴厘路线图”,还是在于《京都议定书》。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谈判,得来不易,如果半途而废的话,必定会另起炉灶,重新会开始一场混战,最后的结果很不确定。所以还不如坚持现有的公约议定书的框架,坚持“巴厘路线图”的要求。如果德班真的是《京都议定书》、“巴厘路线图”到此为止了,无疑会使德班会议雪上加霜。另一方面,如果能够继续公约和议定书,坚持“巴厘路线图”,我想,德班会议在推进国际合作方面一定能够取得积极有益的进展。当然德班会议不是世界末日,不是说气候变化问题就靠德班会议,以前有媒体报道,德班是拯救地球的最后一次机会。其实没有那么严重,应对气候变化是一个长期的事情,不是靠哥本哈根、坎昆或者德班会议可以解决的。这是一个进程,如果这个进程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能够沿着正确的轨道,一步步往前走,这本身就是进步,就是进展,这本身也是对德班会议取得一个积极成果的,抱有期望的最坚实基础。

    2011-11-11 15:14:27

  • 苏伟:

    说到中国的战略选择,这个问题对于中国来讲非常明确,特别是今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十二五”规划纲要,已经发出了非常明确的、战略选择的信号,国家对于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历来高度重视,已经把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同时,也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这是跟我们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也是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事情。当然,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国际问题,也涉及到各国的生存和发展的利益,涉及到全人类的利益。刚才刘部长讲得非常好,总理在出访时也讲到,如果我们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气候变化这个问题也是如此,中国如果作出了明确的战略选择,实际上就是对推进气候变化,推进国际合作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战略定位的问题,在“十二五”规划和十七届五中全会对于纲要的建议的指导思想非常明确,就是围绕主题、主线,科学发展,转变生产方式,推动经济又好又快,长期平稳地发展。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推动这项工作的重要抓手。国内也是第一次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当中明确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内容,绿皮书也是针对“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为我国未来五年,甚至更长远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做了一个很好的诠释。“十二五”规划重点是讲了三个部分的内容,一个是要减缓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设定了主要的目标,提出了重要的理念,包括绿色、低碳、发展,包括要对能源消费总量进行合理控制,包括要采取综合的措施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通过节能提高能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增加非化石能源的比重,控制非能源比重的气体排放,同时增加森林碳汇、生态系统所产生的碳汇,这样全方位应对气候变化。在体制机制方面提出了一些新要求,包括加大低碳技术、气候友好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同时,还要开展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建设。“十二五”规划在更多的依靠市场的手段,经济的手段来推动节能减排,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的方面做了非常明确的部署。中国的战略选择,就是中国的“十二五”规划。

    2011-11-11 15:16:22

  • 苏伟:

    同时,为了推进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生活方式,除了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之外,还要提高全民在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理念方面,提高认识,增强意识,特别是行动意识,我们按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开展相应的低碳产品的推广,引导消费,包括低碳排放标准,低碳产品的标识、认证制度,研究产品的碳足迹问题。这既是对低碳行业的促进,同时也是引导社会大众采用绿色、低碳、环保、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减缓方面,“十二五”规划做了很好的部署。

    2011-11-11 15:19:00

  • 苏伟:

    在适应方面,中国首次把气候变化的影响问题主流化,把适应气候变化问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当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要在生产力布局,大的经济建设,以及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考虑气候变化的因素,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不利影响的基础科学研究,包括对极端气候事件的预测、预警、预报,以及应急管理,包括风险管理与防灾减灾相结合,以适应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捍卫我们得来不易的发展果实。否则,受到的损失会越来越大,这将对于我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所得到的成果,大打折扣。这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战略选择。另一个层面,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不是靠哪几个国家可以解决的问题,尽管从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来看,还是发达国家两百年来的发展排放的温室气体造成的,现在在大气当中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还是发达国家的责任,尽管说,最近几年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排放的比重有所增加,有所变化,但是并不改变发达国家是造成当前气候变化主因的事实。祸是发达国家惹的,但是光靠他们承担不了这个责任,要通过各国的共同努力,因为这是全球面临的共同的挑战。虽然发展中国家对于造成这样的问题,没有历史的包袱和责任,但是会影响到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到未来发展目标的实现,影响他们消除贫困的努力。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坚持《京都议定书》所确定的体制,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通过各尽所能、真诚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这实际上也是德班会议所面临的一项重要的挑战。

    2011-11-11 15:20:05

  • 苏伟:

    至于说,如何破解德班会议的困境,刚才我也讲了,坚持公约议定书,坚持“巴厘路线图”,“巴厘路线图”解决了气候变化的谈判进程,特别是涉及到《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问题,涉及到没有参加《京都议定书》的美国如何承担国际减排责任的问题,以及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之下,能够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自己的贡献。对中国而言,这个责任是非常清楚的,我们从十七大的报告开始,就提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自己新的贡献,一直到“十二五”规划,明确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一个战略问题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国的立场、政策是一贯的,中国对于气候变化问题着一个积极、负责任、非常认真的态度,也是结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

    究竟德班的结果会怎么样,还要看德班会议具体的谈判,中国参加德班会议的代表团本月23号就要出发了,中国代表团也抱着一个积极、认真、建设性的态度参加谈判,推动德班会议能够沿着“巴厘路线图”定的方向,确定积极有益的成果。

    最后,预祝这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2011-11-11 15:21:33

  • 潘家华:

    谢谢苏司长,我们很受鼓舞,德班的困境似乎已经化解。在这样的进程中,外交部在这个过程中披荆斩棘,下面请国家气候中心罗勇主任继续主持下面的讨论。

    2011-11-11 15:23:04

  • 罗勇:

    很高兴邀请到今天高峰论坛的第三位演讲嘉宾,外交部条法司参赞、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李燕端,李参赞是我国参加气候谈判的核心骨干,对气候变化问题有深入和全面的认识,下面以热烈的掌声请李参赞发表演讲。

    2011-11-11 15:23:46

  • 李燕端:

    尊敬的陈院长、郑局长,各位同事,各位专家,各位朋友,今天有机会参加这么一次重要的活动,我感到非常荣幸,刚才巢司长已经详细介绍了具体情况,相信这本书将成为我的工具书。

    刚才各位领导谈得非常好,我都同意,相同的观点不再说了,我就三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粗浅的认识。一个是关于德班会议,由于目前各国经济面临困境,各方面对本次会议的期待会更加务实,德班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有可能对未来产生重要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京都议定书》马上就要到期了,从2005年到现在,有关《京都议定书》的谈判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究其原因是发达国家缺乏政治意志,程度不同地对议定书或持保留,或持怀疑的态度,如何妥善解决议定书的存续问题,如何确定第二承诺期,不仅关系到德班会议的成败,也关系到公约和议定书所确定的制度和原则。能否得到坚持,这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最为关心的核心问题。议定书是目前国际上唯一具体规定减排数字的国际公约,体现了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在这个气候变化方面所起到的引领作用受到了国际社会充分的肯定,所建立的一系列规则很有价值。如果德班会议没有就议定书达成协议,将向国际社会发出一个不好的信号,是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挫折。这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不愿意看到的。尽管前面的道路困难重重,但中国将会支持东道主南非成功举办这次会议,与其他国家一道为推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取得实质性进展作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2011-11-11 15:24:55

  • 李燕端:

    第二个问题,气候变化具有全球性的特征,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共同携手,维护和完善被广泛接受的公平、合理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制度,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最根本的有效措施,联合国的多边机制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制度和程序上的保障。中国主张在气候变化谈判的进程中,遵循缔约国驱动、公开、透明、广泛参与和协商一致的原则。中国一贯主张国际政治民主化,在气候谈判进程中体现民主的原则。只有维护联合国气候变化多边谈判机制,维护它的主渠道地位,实现各国的广泛、平等参与,才能保障谈判结果被广泛接受,保障建立起来的制度不脱离实际,才能保障谈判进程更加稳固向前推进,这是被实践反复证明的规律。

    第三个问题,二十多年来,中国始终是国际社会气候变化谈判中的推动力。随着中国的发展,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望越来越高,希望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对此我们完全理解。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这里有真诚的期望,同时也有脱离实际的忽悠。我们希望国际社会能够客观、正确地认识中国,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有1.5亿人生活在联合国规定的贫困线以下,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可持续发展是中国面临的艰巨任务,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中,中国承担的责任应该符合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应与其发展水平和能力相适应。另一方面,中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却从来不回避自己的责任,中国是国际社会公认的,近年来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中国为此采取的严格的措施,巨大的投入令国际同行惊叹不已。苏司长告诉我,很多外国人到我们这里参观,经常表扬我们。中国从“十一五”开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中国的行动不是基于国际压力,而是本着对中华民族,对人类子孙后代负责任的精神,主动采取的对未来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这种选择是不与任何国家相挂钩的。

    当然,通往德班的道路并不平坦,但不管应对气候变化谈判如何发展,中国将坚定不移、积极应动气候变化,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走路,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自己重要的贡献。谢谢。

    2011-11-11 15:26:37

  • 罗勇:

    谢谢李参赞,她给我们一起回顾了一下我们中国在气候变化应对问题上的立场和关切,特别阐述了中国代表团在谈判中的基本立场和原则,也回顾了我们作出的骄人成绩。我们跟全世界一起,共同预祝德班谈判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祝愿中国代表团在德班谈判过程中一切顺利。谢谢李参赞。

    2011-11-11 15:29:12

  • 罗勇:

    第四位演讲嘉宾是清华大学教授齐晔,他是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气候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齐教授长期以来从事研究和关注的是资源环境、政策与管理,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理论方法与政策等。我想特别强调的是,齐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连续编写发布了中国低碳发展报告,下面请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齐教授发表演讲。

    2011-11-11 15:29:46

  • 齐晔:

    谢谢罗主任。尊敬的陈院长、郑局长,各位来宾,非常感谢今天活动的主办方,国家气象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有这个机会来学习关于德班的困境与中国的战略选择,对这个问题,在一些领导和专家面前,我是最没有资格评论的一个。好在刚才潘所长已经宣布德班的困境似乎已经解决了,所以,我就放松了。我本人一直做关于低碳发展的研究,在我们研究和报告当中,气候变化绿皮书团队一直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和学习的楷模,因为它真正代表了咱们皮书系列的要求:权威、前沿和原创。我想这本书是一个非常完美的代表,今天想借这个机会代表清华大学气候政策研究中心向研发团队表示祝贺。

    2011-11-11 15:31:05

  • 齐晔:

    刚才学习了苏司长和李参赞讲的关于承诺、资金、技术传统的问题,只不过传统的困难和困境放在了今天大的背景之下,又有了新的形式和新的解读。对于中国战略的选择,我想恐怕也是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之下来进行选择的。从国际的形式来讲,在过去的一年当中发生了非常大的、深刻的变化。

    首先是北非、中东和最近伊朗的形势,使全球更加动荡不宁。其次,欧债危机使全球经济衰退和二次探底的幽灵驱之不散。美国从经济危机数据上来看,像大病初愈,恢复乏力,局部似乎有所改善,但总体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就业形势,走出低谷为时尚早。相比较而言,中国的形势,刚才大家都做了透彻的分析,我们做的是比较好的,通货膨胀问题有所缓解。谈判当中所说的资金和技术的问题,之所以对我国如此重要,反映的是我们国家对于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大的宏观战略。11月9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当中,明确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作为加快转变发展经济方式,调整结构和推进新的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在这种理解之下,对中国来讲,这个重大战略恐怕要整合国家发展战略,气候战略、国际战略三个方面。从整合自己国家国内的气候战略来讲,我们现在有一个非常明确的,非常高的定位。这样的定位里面就涉及到中国绿色低碳的发展,无论是中国,还是全球也好,从长远来看,要想缓解和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有赖于两个大方面的根本改变,一个大的改变就是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要发生根本改变。第二个大的改变就是在技术领域重大的创新和突破。生活方式的问题,发达国家一再表明,这种消费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责任就是在发达国家,但是它的影响是全球来进行承担的,发达国家过去是有政治意愿,现在是没有政治意愿,同时也缺乏财政经济能力。

    2011-11-11 15:33:21

  • 齐晔:

    如何把气候战略和国际的战略结合起来?我们讲的不是资金和技术问题。从未来来看,如果说讲的异想天开一些,可能要进行机制上的结合。比如说,目前,有人预测在德班会议上取得最大的突破是绿色气候基金,我们也不敢盲目乐观。为什么不敢乐观呢?因为在过去的两年当中,哥本哈根之后,有300亿的早期的行动基金和2012年后的1000亿基金,我们在基金落实方面,现在还没有特别重大的突破。

    最近我们从气候政策中心发布的一份报告上看,2009年、2010年,每年从发达国家流入发展中国家和气候相关领域的资金是960亿美元。在这960亿美元当中其中550亿是属于私营机构的投资,显然,不应该把它划归到政府,我们说的早期的300亿资金当中,公共资金是210亿美元,而在这210亿美元当中绝大部分是原来援助ODA的钱,所以真正用于减缓的资金实际上是非常之小,在900亿当中用于减缓和可再生能源当中是大头,真正用到适应方面的资金不到50亿美元。所以说,这样的资金情况实际上是非常不乐观的。从目前的形式上看,真正的要把从发展中国家拿出这笔钱,不是“拔毛”的问题,而是“割肉”的问题,所以我们想非常困难。

    从另一方面来讲,中国无论是私营,还是国营部门,刚才陈院长谈到我们10万亿的人民币的财政的情况,资金是相对比较充沛,而我们资金的利用效果,特别是外汇的利用效率相对来讲还有巨大的改进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来讲,有没有一种可能,在未来我们设计一种资金和技术相挂钩的机制,这种机制未必是通过我们政府的资金,可以是通过政府,包括我们民间的、社会的融资,各种资金能够融入到这样的中国版本的绿色发展和气候应对的资金中来,这样一种机制能够使发达国家绿色、低碳的高能效技术流入到发展中国家,在这里面将来是不是一种途径。

    2011-11-11 15:36:39

  • 齐晔:

    无论如何,我们讲德班会议将成为一个具有标志性的会议。无论是发达国家也好,还是发展中国家重新回到现实,重新认识我们自身,重新认识对方,这样一来,就把我们原来过于简单的判断让它更加符合现实,回到现实当中,来共同探讨我们未来的走出困境的道路。这是我个人的一点感想,再一次祝贺气候变化绿皮书的发布。

    2011-11-11 15:40:35

  • 罗勇:

    刚才齐教授给我们做了分析,齐教授提出了中国版本和中国特色的资金建议,很受启发。谢谢齐教授。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今天高峰论坛听取了四位演讲嘉宾的发言,下面进入到讨论的环节。因为今天的机会非常难得,能够邀请到四位在气候变化、国内外政策方面有深入认识和重要作用的人士,所以利用下面的环节,大家可以提问交流。

    2011-11-11 15:41:23

  • 广州日报记者:

    前一段时间讨论比较多的是美国大使馆和北京空气质量的差异争论,有一些观点认为跟气象条件不利有关,不知道郑局长在北京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或者是怎样的看法?另外,郑局长在两会的时候提到过,现在大城市的空气污染除了气候环境变化有关,还跟城市化的进程,包括高层建筑有关,现在这种局面是进一步加剧了还是有什么样的变化?

    2011-11-11 15:42:13

  • 郑国光:

    空气质量的监测是环保部的责任,但是我们和环保部门合作,每天都发布空气质量的预报,预报的基础还是实况监测。你提出的问题是属于观测标准的问题,比如说,空气质量观测对外公布的标准是PM10,大于10微米的颗粒物。美国大使馆的数据是PM2.5,是大于2.5微米的颗粒。不同的观测仪器,不同的观测段,标准肯定也是不一样的。北京空气质量的下降,和气象条件、排放条件都有关系。从气象部门和环保部门的数据来看,这些年来北京市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PM10的平均量是呈下降的趋势,成效还是比较明显的。PM2.5的数据在环保部门。北京的二类天气这几年是稳定提高的,空气质量“良”以上的天气每年的天数稳步增加,说明空气质量有改变。但是,您刚才讲到城市建设,肯定对污染物的扩散有影响。因为城市高层建筑很多,风速小,扩散就不容易。很多城市很注意城市规划建设,特别是城市生态、城市公园,植树造林,我最近到了很多城市,包括省会城市,地级城市,都很重视环境。随着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想随着这个基本国策的实施,空气质量会越来越好,大家应该有这个信心。

    中国环科院的高庆先是专家,下面请他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2011-11-11 15:43:37

  • 高庆先:

    这位记者应该知道,昨天环保部科技司举办了一个关于标准的会议,美国大使馆和北京市公布数字不同,一个点是无法代表一个区域的,美国使馆是在使馆上面监测的,北京的监测是分布在各个区域上的数字的平均,这样方法学上的问题。另外,观测的对象不一样,PM2.5和PM10,一个是可入肺颗粒物,一个是可吸入颗粒物,导致霾的天气就是PM10。部里正在制定新的标准,包括监测设备。现在公布二级天气,前几天已经超过去年的总和了,但是我们的感受不一样,这就是因为目前的标准是PM10,观测的不一样。气象条件是不可忽视的,大家一看那几天的天气,湿度是多少,风速是多少,扩散条件非常不好,所以这是一个综合的问题。

    2011-11-11 15:47:07

  • 记者:

    我听说国家能源局要成立一个气候变化的司级单位,有这个事情吗?还是在气候变化的管理体制上有改变?

    2011-11-11 15:47:08

  • 苏伟:

    我没有听说这件事。我倒是听说国务院中编办已经批复,要成立一个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与国际合作中心,正在抓紧筹备过程中,这也是跟我们的战略选择密切相关的。气候变化问题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中,作为一个战略问题,要从宏观的层面对气候变化问题,对温室气体排放,对绿色、低碳发展进行战略性的研究。随着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深入,可能也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从事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工作。我们要设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与国际合作中心,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2011-11-11 15:47:09

  • 科学时报记者:

    针对欧盟提出的2012年航空业纳税排放交易体系,征收航空排放税的问题,我国应该怎样应对?第二个问题是问巢清尘副司长,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建设进程是怎样的情况?

    2011-11-11 15:48:25

  • 苏伟:

    欧盟征收航空排放税的问题,绿皮书已经介绍过了,首先欧盟单方面把海空排放纳入到排放交易体系是有问题的,虽然按照欧盟的程序是合法的,是欧盟议会通过的一项立法,但是根据国际法,根据1944年的芝加哥航空公约是不符合要求的,《公约》要求有关的措施需要经过各方面协商而采取,不能单方面。另外,根据联合国《京都议定书》的体制而言,也是要体现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欧盟立法没有体现这样的原则。如果欧盟最终要实施这样的立法,才能会面临其他国家强烈的反对,甚至是招致非常严厉的反制措施。前不久,国际民航组织有关机构通过了一个决议,认为欧盟的立法是不合法的,不能实施。有关部门包括航空公司也在积极考虑如何应对欧盟把进出欧盟航班产生的排放纳入到欧盟的ETS当中。中国,包括在航空领域采取了积极措施,节能提高能效,这也是减少了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的排放,中国在这方面采取的措施和行动,以及所取得的成就都是有目共睹的。

    2011-11-11 15:51:49

  • 巢清尘:

    我就我知道的一些信息回答你的问题,这项工作的牵头还是在苏司长那里,更多准确的信息还是在苏司长那里。我理解,我国整体的工作还是在探索和摸索阶段,比如说国外有些国家是强制性的,但是我们更多的是基于自愿行为,性质上是有很大不同的。从交易的主体上来说,基于企业层面的,基于项目层面的,以及硬性的对政府的要求,这里都有很多需要探索的问题。目前我国的方法,围绕交易的规则,计算、测量的方法都非常不成熟,都在探索。另外,北京、天津、上海,有一些交易所探讨建立相应的体系,但是实质层面的碳交易所还没有开展,目前可能都是项目层面的。所以现在只是一个摸索和粗浅的探索阶段,但是欧洲范围内相对比较成熟,其他发达国家也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方案中也是作为一个问题探讨,国内希望从行政手段到市场机制互相配合,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

    2011-11-11 15:53:24

  • 环境保护杂志记者:

    首先祝贺绿皮书发布。我们这从本书上看了很多信息,比如是否能解决德班的困惑,我上周三参加了齐晔教授组织的另外一个发布会,中国低碳发展报告。在那个会议上我听到了两点困惑,我相信在德班上肯定会有很多的困惑,我先提这两点,请这几位嘉宾解答一下。

    首先,虽然中国一直不想当老大,但是各个专家提出了中国的排放量就是全世界第一,而且而且2015年要超过美国将近50%,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想问一下这些谈判专家,怎么应对这个情况?他们对我们施压,说我们要有约束性的谈判指标,我们怎么应对?第二,一位来自美国的国际气候变化政策中心主任在会议上讲,不要想“巴厘路线图”了,不要想《京都议定书》了,这个阶段已经被超越了,大家也不要指望美国来履行这个责任,这是根本不可能的。而且现在国际形势就是这样,欧美没有钱来做这个事情,他们可能会另起炉灶。《京都议定书》好象已经被否定了,是不是这样?

    2011-11-11 15:58:26

  • 苏伟:

    首先是对中国排放我们怎么看待的问题,排放量第一并不重要,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特殊的历史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实力有了很大提升,毕竟我们是有一个13多亿人口的国家,从人均的GDP来看,也就刚刚过4000美金,还有上亿的贫困人口。在消除贫困,发展经济方面面临着非常艰巨的任务。这个过程中,还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特殊阶段,排放必然会增加。第二点,如何看待排放?一个是从人均看,一个是从历史看。发达国家两百年的工业化发展时间,排放了大量气体,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还是发达国家,所以一百多年来,他们排放的气体大部分还在大气中发挥着影响。温室气体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还是他们造成的,所以从历史累计排放的角度,他们也应当承担这样的责任。从人均的,历史的,以及公平的原则,以及人人平等的概念,发达国家过了工业化的阶段,可以享受一个较高水平的生活,为什么要剥夺发展中国家为了满足最基本生存需要的要求,所以发展中国家的排放量是需要增加的,这也是联合国气候变化发展公约所明确承认的,发展中国家的排放需要增加,也必须增加,以满足最基本生活的需求。这是从公平发展的角度来讲。

    2011-11-11 16:01:04

  • 苏伟:

    如何来应对?主要还是解决发达国家高排放的问题和历史累计排放的问题。刚才讲到了生活方式的问题和发展理念的问题,中国一直在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中国在这方面不仅仅是讲这个理念了,“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通过“十二五”规划的落实,通过“十一五”规划中节能减排措施的实施,我们在实践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在朝向绿色低碳发展前进。中国经济总量大和增长比较快,这是一个客观事实,我们要公平分析和研究。在谈判当中,我们也是讲道理,这些道理大家也是接受的。

    在1992年的公约,到1997年的议定书,到哥本哈根、坎昆会议以来,谈判并没有锁定在1992年的情况,一直在不断变化中,发展中国家按照1992年的公约来说,是可以不承担责任的,但是发展中国家采取的措施与取得的效果对于应对气候变化所作出的贡献,远远大于发达国家。

    2011-11-11 16:03:36

  • 苏伟:

    关于《京都议定书》的问题,第一承诺期到2012年1月31号就结束了,这样就面临一个以后怎么办的问题,这不是一个新问题,从《京都议定书》生效那天开始,这个问题就一直存在。当时,我们谈到《京都议定书》要有第二承诺期,要设立专门的工作组进行谈判,谈判进行了六年了,但是进展并不令人满意。特别是最近的国际经济形势情况以及有些国家国内政治因素的问题,气候变化在哥本哈根是全世界都关注的,最为优先的事项,到了德班会议可能就不是最优先的问题,虽然也是涉及到人类生存发展的大事,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但在世界议程上不再处于一个最优先的位置。

    2011-11-11 16:05:03

  • 苏伟:

    能不能解决第二承诺期的问题,从发展中国家的期望来看是希望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当然也确实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如何既考虑到《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能够延续,又考虑到一些现实的、实际的可能,在德班会议上可能要寻求大家都能够接受的、现实的解决方案。当然,什么方案是现实的,什么方案是妥协的,还需要再谈,但是《京都议定书》要坚持下去,这对德班会议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应该说困难还在后面,我们也预想到了德班所面临的困难,但是我们有信心积极推动这个问题,有一个各方都能够接受的结果。

    2011-11-11 16:06:07

  • 苏伟:

    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进程还会继续下去,“巴厘路线图”、议定书的体制还应该坚持下去。至于你说到另起炉灶的说法,也是早就有了,在2005年,甚至在1997年议定书谈完以后大家就在讨论,讨论了这么多年,炉灶没有建起来,就要在现有的炉灶里面改造改造,提高效率。如果这个体制机制有问题,可以讨论如何完善和改革,以公约议定书为代表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体制总体上还是比较公平、公正的,也是有效的,我们认为还是应该在大的框架下,按照《京都议定书》、公约和“巴厘路线图”的要求继续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谈判进程。

    2011-11-11 16:07:13

  • 李燕端:

    对于《京都议定书》的问题,发展中国家立场是非常清楚的,要坚持公约和议定书的制度,发展中国家对此,意见是一致的。在第二承诺期的问题上,立场并不是都一致,欧盟认为《京都议定书》和第二承诺期是有意义的,特别是《京都议定书》所建立的一些规则还是非常具有价值,所以,发展中国家和欧盟在进行沟通和谈判,看怎样寻找一个妥协的方案,使《京都议定书》得到坚持,使《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得到确立。所以并不是说《京都议定书》在德班就要死了,《京都议定书》和第二承诺期还有可能在德班寻找到某种妥协的解决方案。

    2011-11-11 16:08:44

  • 郑国光:

    《京都议定书》除了美国没有批准以外,最初的签署国都是经过法律程序批准的,所以《京都议定书》还是存在的。

    2011-11-11 16:10:00

  • 齐晔:

    刚才说到那个数字,我们只计算到了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和整个的全国碳排放和温室气体的排放还是有相当大差别的。另外,能源相关的碳排放结果是2010年中国超过美国21.9%,按照现在的计算,如果能够保证在41亿标煤能源消耗,到那时候可能超过能源消耗的碳排放49%。我们看这个数字,要放在一个特定的背景之下来理解,单纯的一个数字并不能够说明太多的问题。现在有的国家和组织计算出2010年40.1%,41%,这些数字非常骇人听闻,我们希望放在某一个背景下来认识这个问题。

    2011-11-11 16:10:27

  • 中国气象报记者:

    陈委员,刚刚您介绍了一下国内外的经济形势,您说我国经济形势是增长速度有所回落,在这种经济背景下,对于我国参加德班会议,包括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有没有一些影响?会不会对低碳设备的投资政策产生一些变化?

    2011-11-11 16:11:25

  • 陈佳贵:

    我刚才没有展开谈,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跟经济增长速度有很大的关系,经济增长速度快了,消耗的能源多,碳排放也会增加。另外还跟经济结构有很大关系。现在重工业超过了70%,轻工业是30%,这是历史上消耗能源最重的时候,碳排放也会增加。历史上凡是经济速度低的时候,碳排放总量是下降很厉害的,虽然外国人都不相信,但是这是一个事实,因为结构发生了变化。现在经济增长速度第一位是投资,第二位是消费,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必然会导致能源的增加,基础设施、水泥、钢材等等,投资就上去了,如果投资速度降低了,经济增长速度就要降低。“十二五”期间,是7%的增长速度,今年的指标是8%,现在是9.9%。很多地方的GDP很高,即使定了8%,也是按照9%,10%来努力的。如果真是降到国家发改委原来通过的8%,我相信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会大大下降,这对我们谈判应该是有好处的,我们主动把经济增长速度降下来,这不仅对中国有好处,对可持续发展有好处,而且对世界减少能源的消费也是有好处的。世界其他各国经济增长速度低,能源消耗肯定低,碳排放也会低,所以他们在这方面可能会有一些谈判的优势,但是我们也在主动降低增长的速度。

    2011-11-11 16:13:16

  • 中国科学院政策所学生:

    这个报告的题目是德班的困境与中国的战略选择,既涉及国际层面也涉及国内层面。在国际谈判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公正,还有一个就是历史责任原则,在国内来看,我们发现不公正是处处可见的现象,比如城乡之间的差距,如果仅仅城市的碳排放,不会比发达国家低多少,这说明城乡之间差距非常大。另外,区域之间的碳排放的差距也非常大。第三,穷人和富人之间碳排放的差距也非常大。刚才提到我国还有上亿的人口没有脱贫,谈判代表在国际谈判的时候,为我国争取到的碳排放,结果全都用在了富人身上,没有用在穷人身上,这种结果是很难接受的。我想问一下各位领导,我们有没有想过在国内层面上,或者具体做哪些工作能改变目前碳排放享受的不均衡性?

    2011-11-11 16:15:44

  • 苏伟:

    潘所长对这个问题非常有研究,社科院有若干个课题和报告来谈这个问题。

    2011-11-11 16:17:43

  • 潘家华:

    这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中国在这样一个阶段,出现这样的城乡差距、地区差异、收入鸿沟和贫富鸿沟是很正常的。随着经济增长,收入差距有一个扩大再缩小的过程,我们正在这个过程中。现在政府关注民生,我们也在城乡统筹,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苏司长谈判现在所争取的排放不是要用在富人上,政策也在约束富人,美国也在征收巴菲特税,中国也在向这样的方向走。从这个角度看,要历史的,动态地看这个问题,所以经济发展当中,不是为了2012年,是为了2020年,是为了2030年,是为了争取中国的发展空间,所以要历史的、动态地看问题。第二,现在国际上这样一些谈判规则和公平原则,对国内也是具有适用性的。从这个角度来讲,不是说国内谈判的原则和方法国际并不适用,所以如果有这样的国际规定,中国政府有义务将国际的规则应用在国内。有的人说中国排放世界第一,我认为是当仁不让,当之无愧的,我们钢铁产量世界第一,能源消耗世界第一,增长速度世界第一,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没有任何可炒作的价值。第二,关于《京都议定书》的存废,中国的态度是肯定的,积极的,推动德班进程,从某种程度上责任不在中国,责任还在美国。这个问题是一语中的,是很到位的。

    2011-11-11 16:18:11

  • 陈佳贵:

    我认为这是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们在国际上打交道,争取比较好的发展环境,从外交、政治、经济来讲,国际环境差了,怎么发展?所以要争取很好的国际环境。第二个问题,不管国际环境怎么样,从我们自身来讲,我们要使经济可持续发展,不是要看你的眼色行事,是要为子孙后代发展,也要把这个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来研究。第三个问题,目前好象是富人消耗资源多,排放也多,但是现在富人毕竟是少数,他们的排放在总量中占得很少。应该说农村人口比城市人口多得多,而且城市人不都是富人,比如你开个车,你就消耗能源,增加了碳排放,但你并不是富人。农村没有暖气,城市有暖气,也是增加了碳排放。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能源的消耗,碳排放还会增加。第四个问题,贫困人口,地区差异,不是说不让他们往好的方面发展,我们是要积极鼓励这些落后地区,让穷人生活水平再提高。我们现在搞民生工程,要让穷人脱贫,生活水平要进一步城市化,还是要增加排放的。这跟经济发展和穷富差距有关系,但是在现阶段关系不是很大。这是一个一般的判断,我认为也是可以计算出来的。

    2011-11-11 16:20:41

  • 郑国光:

    我们看一下我国和发达国家生产性的排放和生活性的排放数字,我国是30%是生活性排放,70%是生产性排放,发达国家正好是倒过来的,70%是生活性排放,所以他们不想改变生活方式。我们可以看一下人均的排放,中国可能在世界上近第100位。每个人生活在地球上,都要排放二氧化碳,不排放是违反自然规律的,所以要看人均排放。刚才说到历史排放,二氧化碳的存活期是50年到200年,全球变暖谁造成的?我们生产工业产品,比如船、重型机械出口,排放是我们的,产品成果是发达国家享受的,所以还有一个转移排放的问题。中国有一个问题,中国还有1.5亿人生活在贫困中,所以要有生存排放,要追求基本的生存权。而发达国家70%的是生活性排放,还有一个转移排放,加上转移排放,中国人均排放更少。所以什么是公平,什么是人权?如果放在大的环境中考虑,有些是假人权。

    2011-11-11 16:25:43

  • 陈佳贵:

    国际交往就是依靠利益关系。为什么基础四国走在一起?因为有共同利益。欧洲走在一起也是因为共同利益。

    2011-11-11 16:28:10

  • 苏伟:

    苏司长他们这样的谈判专家,打的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卫国战争,我认为这场战争不亚于抗美援朝。他们是给13亿人争取基本的发展权,而且这种斗争是相当艰苦的,他们经常连续开会48小时,在会场找个地方轮流睡觉休息,其实是很受罪的,因为背后有13亿人看着他们。

    2011-11-11 16:29:13

  • 陈佳贵:

    在这个问题上,发展中国家共同语言多一点。在其他问题上,比如经贸关系上,在经济发展问题上,发展中国家跟中国是越来越远。国家发展了,外汇多了,发达国家要你多做贡献。落后的国家,不发达的国家,当然也需要你做贡献。一般的发展中国家认为中国跟我们已经不一样了,你有钱了,你的地位跟我不一样,所以你也要多做贡献。我们都讲金砖四国、新兴经济体,外国人连新兴经济体都不承认,文件上也不体现,一说新兴经济体,就要你承担更多的责任,要求拿钱出来。中国经济发展了,实力增强了,承担的责任越来越重了,工作也越来越难做了。

    2011-11-11 16:30:29

  • 罗勇:

    谢谢各位的参与,感谢各位嘉宾的精彩点评。我相信围绕着德班谈判,中国应对气候的战略选择,还有大量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交流。很遗憾,因为时间关系,今天的讨论阶段到此结束,下面我想邀请潘家华所长做一个总结。

    2011-11-11 16:32:12

  • 潘家华:

    罗主任已经总结了,我们今天是一个高端论坛,有领导,有谈判专家,还有在座的媒体朋友,是一个成功的论坛,一个有希望的论坛,一个“解决了德班困境”的论坛。所以,我们这是一个胜利的论坛。谢谢大家。

    2011-11-11 16:32:43

图片内容:

相关新闻:

图片大图:

  • 气候变化绿皮书发布会暨“德班的困境与中国的战略选择”高峰论坛在京举行

    中国网 杨佳

  • 气候变化绿皮书

    中国网 杨佳

  • 中国网做好直播准备工作

    中国网 杨佳

  • 新闻发布会现场与会嘉宾媒体记者陆续到达

    中国网 杨佳

  • 社科文献出版社副总编辑周丽主持此次发布会

    中国网 杨佳

  • 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主任委员陈佳贵讲话

    中国网 杨佳

  • 气候变化绿皮书发布会暨“德班的困境与中国的战略选择”高峰论坛现场

    中国网 杨佳

  • 中国气象局局长、皮书主编郑国光讲话

    中国网 杨佳

  • 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皮书副主编巢清尘介绍皮书内容

    中国网 杨佳

  • 现场展示资料

    中国网 杨佳

  • 气候变化绿皮书发布会暨“德班的困境与中国的战略选择”高峰论坛现场

    中国网 杨佳

  •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潘家华主持第二部分高峰论坛

    中国网 杨佳

  • 国务院参事刘燕华发表讲话

    中国网 杨佳

  • 现场媒体记者

    中国网 杨佳

  • 科技时报记者向刘燕华参事提问

    中国网 杨佳

  • 国务院参事刘燕华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佳

  • 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司长、中国气候谈判首席代表苏伟发表讲话

    中国网 杨佳

  •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罗勇主持论坛第二部分

    中国网 杨佳

  • 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李燕端讲话

    中国网 杨佳

  • 清华大学教授齐晔发表演讲

    中国网 杨佳

  • 广州日报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佳

  • 中国气象局局长、皮书主编郑国光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佳

  • 高庆先博士、研究员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佳

  • 科技时报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佳

  • 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司长、中国气候谈判首席代表苏伟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佳

  • 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皮书副主编巢清尘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佳

  • 环境保护杂志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佳

  • 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李燕端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佳

  • 清华大学教授齐晔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佳

  • 中国气象报社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佳

  • 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主任委员陈佳贵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佳

  • 中国社科院政策所学生提问

    中国网 杨佳

  •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潘家华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佳

  • 现场嘉宾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佳

文字实录 查看全文  正序 倒序 刷新

打印 合并称谓 显示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