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黄土背朝天”渐成过去[组图]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8-12-16 发表评论>>

伴随着联合收割机的隆隆声,村民眼看着收获的麦粒装满车厢,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阎峻岭拿起使用多年的镰刀,感慨万分地说:“自从有了现代化的机器,这些传统工具就很少用了。”

 

Δ农家生活Δ

  阎峻岭说,阎郝村在80年代末就有联合收割机了,“这家伙割3亩麦子,不到两袋烟的功夫,麦粒就装进口袋了!”于是,村民们排队等着联合收割机给自己收麦子,有时要等上好几天。阎峻岭因此决定自己买机器。

  自己掏钱买收割机,不仅要认可机器的作用,还要拿得出钱来。而土地承包到户以后,农民的手头有点钱了。

  目前,阎郝村除联合收割机外,还有5台播种机和2台耕地机,都是村民自己或合伙买的。为了把庄稼种得更好,地块相邻的农户还合伙打了20多眼机井用于浇地。“从翻地到播种到收割,都用机器了。农民解放了。” 阎峻岭笑呵呵地说。

  “解放”的不仅仅是农活,农民的生活也有了可喜变化。如今的阎郝村,旧土房大部分已被新建的砖瓦房所取代,村民用上了机井水,有的还用上了煤气罐,不必再挑水、拾柴了。在村道边,过去用来磨面的石碾已被丢弃不用。阎峻岭说,他们现在吃白面是用麦子到面粉厂去换,早就不用推碾子磨面了。

  由于用水方便了,村里一些人家安上了洗浴设备。他们用一只很大的铁皮桶装水,放在屋顶上晒,水桶安有连接喷头的水管,晒了一天的温水,可以让人们在家里洗澡了。

  阎峻岭说,如今在地里做农活儿的,大多是四五十岁以上的人,村里有100多名年轻人外出打工。他们中有的当建筑工人,有的在外村的蔬菜大棚里帮工,还有做买卖的。

  阎峻岭的主要工作是农活,而儿子阎亚席外出做生意。前些年,阎峻岭和老伴儿从北京的服装厂买来下脚料,用缝纫机加工成简单的内衣在集市上出售。儿子初中毕业后,开始是帮着父母做,现在已独力承担。阎亚席做生意的方式和父母不一样,他从省城石家庄批发成品服装,再到附近几个县的集市上出售。最好的时候,一年能挣两三万元。

  34岁的阎亚席每隔5天就要开着家里的农用车到石家庄进货。麦收的时候,只要他在家,就会替父亲开着联合收割机去割麦子。阎亚席笑着说:“我就会开机器割麦,其他的农活儿基本没干过,用镰刀割麦子的时代我也没赶上!”

  在老一代农民看来,像阎亚席这样没有用过镰刀的年轻人是很幸福的。不过,年轻人关注的是农村与城市的差距。

  阎郝村村民的娱乐方式主要是看电视,打牌、聊天。阎亚席说:“和城里相比,农村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观念保守。你别看很多人家有冰箱甚至空调,那都是为娶媳妇预备的,平时基本不用,怕费电!”

  有了一点积蓄的阎峻岭最大的计划是想给孙子盖房子。但他的孙子才9岁,“就怕到他长大了,盖的新房不时兴了!”阎峻岭犹豫着。文:侯若虹 图:冯进

  

  小资料:

  Δ中国华北农村的夏收时节,大约是从每年农历的芒种到小暑这段时间,也就是公历的6月上旬至7月上旬。

    Δ2006年,全国投入夏收的联合收割机达到38万台,其中参加跨省作业的13万台。全国的小麦机收水平已达到80%以上。

  Δ2006年麦收期间,河北本省投入收割机6万台。另有6000-8000台外地收割机到河北麦收。  

  Δ阎郝村的农机使用价格:

        联合收割机割麦子:30-40元/亩

        播种机播种:10元/亩

        耕地机翻地:30元/亩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庄昊文章来源: 中国网
[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进入论坛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