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在美国纽约,美国华人精英组织百人会首任主席、美中文化协会主席杨雪兰接受新华社专访。新华社记者 李木子 摄
新华社纽约6月27日电通讯:编钟是这样走上香港回归庆典舞台的
新华社记者杨士龙 张志欢
在1997年7月1日举行的香港回归庆典演出中,中国古代编钟的惊艳亮相至今仍为许多人津津乐道。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一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乐器是如何走上这一重大历史舞台的。
美国华人精英组织百人会首任主席、美中文化协会主席杨雪兰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首次透露了这段历史佳话。
把编钟搬上香港回归庆典舞台的主意,最早是出生在巴黎的华人大提琴家马友友提出的。杨雪兰回忆,1995年下半年的一天,马友友告诉她,英国的一个交响乐团想邀请他参加香港回归庆典的演出。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性时刻,你应该参加演出,但应该参加中方的演出,”杨雪兰直截了当地建议马友友,“而且,你应该演奏一些一般音乐会听不到的作品,要有一些特别的作品。”
马友友完全同意她的看法,并说如有可能参加香港回归庆典的话,他希望有作曲家专门创作一个特别的作品,要有古编钟、交响乐团、大提琴独奏和童声合唱等。
有“古典音乐大使”之称的马友友在那段时间和杨雪兰一直在谈论代表着中华文化的曾侯乙编钟,他对编钟特别感兴趣。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的这套编钟,铸造精美,气势磅礴,音乐性能出色,被誉为稀世珍宝。
“这个主意太好了。这个特别的场合,使用这件特别的乐器,将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杨雪兰拍手称快。
但怎么将它变成现实呢?马友友没有主意,他相信出身外交世家、“神通广大”的杨雪兰可以玉成此事。
“我就这样很偶然地参与了香港回归庆典演出的安排。”杨雪兰二话没说,直接买机票飞到香港,去见了她的老朋友——后来出任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的董建华。
董建华把杨雪兰介绍给了负责香港回归庆典演出的范徐丽泰和另外一人。杨雪兰给他们看了编钟的照片,两人均认为是个好主意,要求杨雪兰拿个具体的方案。
杨雪兰于是拨通了马友友的电话,向他介绍了作曲家谭盾,因为杨雪兰听朋友说,谭盾在尝试用复制的编钟演奏其作品。
1957年出生于湖南长沙的谭盾,当时在国际音乐界就有“当今国际乐坛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的美誉。令杨雪兰感动至今的是,谭盾接到她电话时讲了这样一句话:“我将放下手头所有的事情,全力为之谱曲。”
就这样,在杨雪兰的牵线搭桥下,两个天才音乐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聚到一起。很快,受香港各界庆委会委托,谭盾的“回归志庆作品”——交响曲1997《天地人》新鲜出炉。
这部新作分天、地、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展示中国人的传统,包括代表农历新年的《舞龙》,及寓意吉祥的《凤》以及以民间歌谣形式演绎的《喜悦》,由大提琴、编钟及儿童合唱团共同展示;第二乐章表达大自然的和谐,其中包括三首副乐章《火》《水》《金》,由编钟、大提琴和管弦乐团以协奏曲的形式完成;整部作品以歌曲《天地人和》作结,代表天地万物在永恒的和谐中合而为一。
杨雪兰回忆说,作曲完成后,实际运作面临几大挑战。根据相关古迹文物法律法规,曾侯乙编钟不能离开湖北省博物馆,于是他们找到曾侯乙编钟的1984年复制品。这件复制品不仅外观酷似原件,音乐性能也完全达到要求,包括钮钟、甬钟等共65件,另加钟架及挂钟附件等共200余件,“单单把这套编钟安装好,就需要一天半的时间”。
“当时英国方面出于安全考虑,要求所有设备、乐器都要提前三周进入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庆典举办地),编钟锁在会场,怎么排练呢?”杨雪兰于是在国内相关方面的配合下,又另外运了一套编钟复制品到香港。
杨雪兰说,另一个挑战是,答应录制出版此交响曲的音乐公司希望使用编钟原件录音。经过一番沟通协调,谭盾等特别被安排到武汉,取下保护编钟的玻璃罩,完成了历史性的录音。
编钟就是这样走上香港回归的盛大庆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