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2017“一带一路”·丝路文化与艺术大展暨高峰论坛在京郊雁栖湖畔举行。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和副校长、教育基金会理事长董军社,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申万胜,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能宪,国家新闻办公室巡视员兼副局长、西藏自治区副秘书长刘萱,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主任孙旭光,中国美术家协会外联部主任、理事刘中,“一带一路”大展组委会秘书长宋建琴为大展剪彩。
中国网报道(记者韩林) 5月28日,京郊雁栖湖畔的国际会展中心,“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余韵尚未消散,又有近百位艺术家和学者来到在这里,展出自己的书画作品,探讨“一带一路”与艺术创作的关系,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关注和理解。
“开启丝路文化交流,就是把西方等国家优秀的东西引进来,把中国优秀的东西传到世界上去,让世界更多地了解我们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优秀文化。文化的沟通、碰撞会促进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我觉得这非常好。”来自内蒙古的画家丁皑云指着墙上挂着的一幅国画人物画作品对记者这样说。他受邀参加在这里举办的“2017‘一带一路’·丝路文化与艺术大展暨高峰论坛”,为大展提供了这幅名为《开启丝路风尘之旅》的作品。
记者了解到,此次活动由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指导、“一带一路”丝路文化与艺术大展组委会主办、北京筑梦天成文化艺术中心承办。大展以丝路文化为核心主题,以书画艺术为表现形式,展出了范曾、何家英、孙其峰、崔如琢、田英章、李海峰等中国当代50位最具代表性的书法家、国画家与油画家的作品。这些作品,大多是艺术家们结合丝绸之路的历史与文化,以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自然风光、风土人情而创作的。
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主任孙旭光在致辞中指出,开放创新,是“一带一路”·丝路文化与艺术大展的宝贵灵魂。本次大展列展名家作品,多以“一带一路”为创作题材,或全新创作,或重装上阵,集中展现以儒释道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以书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弘扬丝绸之路精神。
除了大展,有关“一带一路”与文化艺术主题的高峰论坛也同时举行,出席活动的专家们畅谈了自己对“一带一路”倡议及丝路文化的理解与艺术感悟。
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申万胜在致辞中强调,“一带一路”为新时代的书法艺术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书法家应该发挥特有的作用。申万盛强调,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文明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以书法为例,一个民族的文字能够成为一门艺术,唯有中国。书法要作为平台,传播中国文化。“一幅书法、一幅画就是一个故事”怎么讲好这个主题故事,是当今书法家的当务之急。
中国美术家协会外联部主任、理事刘中认为,美术的创作与发展方向,不能只局限于国内市场,而要勇敢、积极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艺术家进行合作,学习东西方古典艺术中的创作技法,将中国传统文人书画中的精粹展现出来,通过“一带一路”走出去,让中国的艺术作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
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秘书长朱相彬在演讲中提出:“一带一路”,世界相信中国和平发展决心;“一带一路”,世界期待参与合作共赢模式;“一带一路”,让世界读懂中国。朱相彬引用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孟子“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观点来阐述“一带一路”,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符合中国儒家思想中的包容精神。
国家新闻办公室原巡视员兼副局长、西藏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刘萱,重点介绍了西藏自治区“雪域萱歌”平台自2015年来致力推动“‘一带一路’——南亚大通道最美丽的风景”公益活动的情况。
此次大展,展出了著名画家范曾的作品——国画《无怀氏之民欤》。大展组委会副秘书长任国良介绍说,作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大家,范曾先生希望借助“一带一路”这个契机,将中国传统文人的洒脱、乐天的思想,以书画的形式,更好地传播到丝路沿线国家。
在论坛艺术表演环节中,中国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百年“聋派指画”传人刘准,现场表演以指甲、指头、指腹和手掌蘸水墨在纸上作画。指掌翻转间,一幅指画作品已然成形,令人赞叹。
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教育基金会理事长董军社随后接受了刘准的作品捐赠。他表示,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元勋钱学森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教育问题的关键,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老一辈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中国的未来需要兼具科学与艺术素养的科学家。为此,中国科学院大学高度重视与艺术界、艺术家的合作,探索科学与艺术和谐发展、合作共赢的新模式。在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丁仲礼院士的直接推动下,中国科学院大学艺术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成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艺术建设的核心平台。
中共天津市委统战部原副部长、市工商联原党委书记李广文则关注如何依托“一带一路”建设,将文化艺术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资金、管理优势,推动艺术家将文化创意尽快尽早地转化成为文化产品,形成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