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下午,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吹风会。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潘怀文表示,当前的强震连发态势对我国大陆的地震形势没有明确的短期预测意义。 中国网记者 张若梦 摄
中国网4月18日讯(记者 张若梦)近日,全球7级以上地震多发,这些地震活动的连发是否会对中国大陆的地震形势有直接影响,成为国内媒体和社会公众广泛关注的话题。18日下午,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潘怀文在国新办吹风会上表示,从统计的角度上看,当前强震连发态势,对我国大陆的地震形势没有明确的短期预测意义。
今年的3月份以来,全球7级地震多发。4月10日以来不到8天的时间内,全球连续发生了4次七级以上地震。潘怀文表示,经地震部门分析研究,这种活动的态势以往也曾经出现过。
潘怀文介绍,据统计,自1900年以来,这种在8天之内发生4次7级以上地震的情况曾经出现过37次,其中只有3次在这种状况出现之后的3个月内中国大陆发生有7级以上地震。这表明全球7级以上的地震密集活动和中国内部发生7级以上地震之间关联程度不大。
“从以往的案例来看、震例来看还不到十分之一,所以是个相对比较少的对应关系。所以不能认为全球出现了7级以上地震丛集发生的情况下就意味着在中国大陆内部很快就要发生7级以上地震,这两种情况之间没有一个显著的统计关系,也就是说看不到其中有必然的联系。”
潘怀文表示,从2004年到现在,全球地震活动格局变化明显,进入了全球8级以上巨大地震相对活跃的时段。这个相对活跃的时段是从上世纪的前半段和后半段的比较差异来看的。最近十几年,地震活动的特征和上世纪上半叶地震活动特征相类似,有很多8级以上地震发生。而在上世纪下半段,1964年以后,直至2004年,全球发生8级以上巨大地震频次明显减少,没有发现有8.5级以上巨大地震的记录。所以,这是一个基本的活动特征,这个特征表明了2004年以来,我们一直处于全球8级以上巨大地震的活跃时段,预计这个活跃时段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潘怀文说,地震多、灾害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近期全球7级地震活动密集发生的态势,虽然从统计学的角度看,对中国大陆的地震形势并没有明确的预测指示意义,但周边地壳构造的剧烈活动会影响大陆内部的应力积累,这会对未来的地震活动形势造成影响。面对多地震的国情和潜在的地震灾害,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的损失,是我国应当长期坚持不懈的工作。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实行的是“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借鉴和吸取国内外在应对地震灾害忠的经验和教训,提高全民族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抵御灾害的能力,是我们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