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泰山对话——暨首届国际养老创新发展论坛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举办,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现场演讲。
12月19日,泰山对话——暨首届国际养老创新发展论坛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举办。与会专家认为,破局中国养老创新发展,还需系统性、综合性解决,在体制机制上多做创新,推动“互联网+”成为养老服务的新平台。
目前,人口老龄化已是全球所面临的严峻问题。统计数据显示,全球60岁及以上人口约9.01亿,占世界人口12.3%,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16.5%。2015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经超过2亿人,一个“未富先老”的老龄化社会正在加速到来。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在论坛上表示,中国需要适应多模式的养老体制,中国养老需要利用好“互联网+”的现代条件。“让‘互联网+养老’与智慧城市、智慧社会和智慧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与跟老年人实际有关的远程医疗保障、远程社会服务等结合起来。”
“目前社会对于人类老龄化说法有点过分偏向于悲观。应该更多地看到老龄化的原因是由于社会进步和平均寿命的增长,所以更应该用‘健康长寿化’来讲现在社会老龄化的问题。”蒋正华呼吁,中国要向医疗发达的国家学习开设老年病科,让老年人看病变得更加简单。
中国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党委书记甄炳亮在论坛上发言指出,中国养老服务业至少需要三方面创新,一是创新养老服务业的体制机制,撬动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成为养老服务业的主体;二是创新养老服务业的方式,推动“互联网+”成为养老服务的新平台,推动养老康复复居,推动科技产品在养老服务机构中的普遍应用;三是创新政府职能实现途径,今后民政部门在养老服务上对民政对象“保基本、兜底线”的职能,应该从政府建设福利机构、自我监管、自我运营转变为,政府为民政对象购买养老服务或者给民政对象发放养老津贴,尤其是自主选择养老服务机构和服务。
“对公办养老机构应该从自建自管到公建民营、政府监管转变。同时政府要根据老年人口分布和需求,加强养老服务业的分级、分类布局规划研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甄炳亮说。
论坛的主办方之一,中国社会报社社长、总编辑周蔚华认为,目前国内有限的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以及彼此相对独立的服务体系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的需求。医院的养老模式成为制约养老服务业尤其健康发展的障碍,关于推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将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健康养老模式将成为大势所趋。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指出,医养结合的实质是传统医疗模式在老龄化的全面转型。要实现医养结合主要问题在于“医”没有转型。医养结合主要不是以治病为主,而是以健康管理,特别是慢性病管理,长期照护、临终关怀为主。所以医养结合的“医”和医疗的“医”有本质的区别。
意大利前外交部副部长、联合国KIP国际学院联席主席FamianoCrucianelli同样认为,积极养老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必须要给老年人创造空间,“一个社会如果他不给老人发挥余热的作用,这是一个不合理的社会。但是这才是也是一个财政金融的问题。如果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能够得到发展,这对于国家财政来说,也是减轻了大量的负担。”
本次学术论坛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中国社会报社联合主办,由北京大学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承办。据主办方介绍,未来将大力推动建设一个跨部委、跨区域、跨行业、跨学科的高端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产学研、政金介、商贸用的互动合作,实现中国养老领域科技界、产业界、教育界、学术界及政府部门的有机融合,切实推动中国养老事业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