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视剧制作中,受各种因素影响,往往不能将同期声完全收录进去。或者因剧情需要,需要再创造出某些声音,在后期制作的过程中进行创作、还原。如果说一些简单的动作,还可以依靠重现场景还原声音,在更复杂的画面背后,便需要神奇的拟音师。
拟音师,顾名思义,是指通过各种道具、肢体或者口技,模拟出各种声音的职业。他们是电视音响艺术的创作者之一,那些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甚至常人眼中的“破烂”,都被拟音师“化腐朽为神奇”,幻化成千军万马。
国内著名拟音师魏俊华,是冯小刚等众多大牌导演的御用拟音师。魏俊华从事拟音工作已经30多年,有着北派拟音泰斗的美誉。在北京电影学院,她起初学习的是录音系,后来对拟音的工作产生了兴趣,这一干便是几十年。
进入魏俊华位于北京皮村的录音棚,感觉像是走进了“杂货铺”。自行车、陶瓷脸盆、桌椅、篮球、刀剑……甚至还有如今已不多见的“古董”电话和瓷盆。而这些不起眼的道具,便是拟音师发出神奇声音的秘诀。
在录音棚里,魏俊华的两名“90后”徒弟梁超南和严瑞红正在进行拟音。被卸下改良后的皮搋子,拿在拟音师手中,便发出“答答”的马蹄声,还可以根据画面模拟出单匹马漫步和群马奔腾的效果,再配以摇铃清脆的声音,闭上眼睛,马队仿佛由远及近向我们走来。而平日厨房里常见的蔬菜和用具,经拟音师巧手,也有了一个颇为“血腥”的用途:蔬菜“咔嚓”折断的声音,用来表现人物筋骨断裂的声音;湿抹布发出的声音,则像是利器刺入肉体发出的闷响。
在这里,梁超南和严瑞红再现了电影《天下无贼》中,刘德华饰演的“贼公”与葛优饰演的“黎叔”剥鸡蛋斗法的片段。只见画面上刘德华与葛优斗智斗勇,画面外的梁超南则快速拨动鹅毛扇,同时配以剥果壳的声音;严瑞红手拿玻璃杯,发出“叮叮”的声音。随着画面上剥鸡蛋的速度不断加快,两人也加快速度,默契地配合着,一气呵成。
魏俊华和徒弟们的工作看似默默无闻,但对于绝大多数观众而言,那些声音就在身边。《天下无贼》、《潜伏》、《舌尖上的中国》……很多观众熟悉的电视剧、电影、纪录片,甚至是游戏,都有魏俊华团队的参与。
提起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那些让人垂涎三尺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而那些让人食指大动的美食,离不开声色俱全的表现方式。魏俊华介绍,《舌尖上的中国》拍摄时,有的声音是现场收录,有的也要通过拟音师来实现。比如在表现大火烹制的食物时,热气腾腾的美食伴着沸腾的汤汁,发出“咕噜”的声音,这便是拟音师用放在碗中的湿布模拟出来的。
每当有新人加入魏俊华的团队,初来乍到,徒弟们学习的不是拟音,而是下厨房。因为在魏俊华看来,拟音师应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专业知识,即使人物不在画面中,画外音也要继续,而拍摄有时并不会体现,在这时便要根据人物性格、身份去更好地设计声音。魏俊华举了一个例子,比方说一场老式居民楼楼道的戏,正是饭点儿,家家都在楼道里炒菜、切菜,然而人物的性格、背景不同,发出的声音及做出动作的顺序也完全不同,这便需要拟音师进行揣摩。只有具备丰富的生活体验,才能根据人物的性格、身份、故事,更好地设计、组织声音。而由于魏俊华的徒弟们大都比较年轻,缺乏丰富的生活经验,“下厨房”便成为了入门第一课。
如今,魏俊华已经不再进棚进行拟音的具体工作,而是将重心转移到了人才培养、指导上。平日里,她也会在拟音棚旁边的录音室里,根据徒弟们拟音的实时状况进行指导。有很多人慕名而来,想要跟魏俊华学习拟音。但魏俊华说,她对徒弟的挑选很慎重,这是一个很辛苦的行业,往往在棚里一待就是一天,有很多人怀着梦想前来,最后耐不住辛苦离开。目前的几个徒弟,都是经历了考验留下来的。平日里,徒弟们吃住都在这里,温馨像一家人一样。
魏俊华说,目前拟音师行业的传承并不乐观,到现在为止,国家级拟音师只有四个。她也曾经发表文章,与相关行业的领头人一起探讨影视后期制作的发展现状。她认为,拟音师行业目前并不是后继无人,而是没有人去培养。现在的市场太混乱,做的人鱼龙混杂。曾经有同行对她说,让这么多人来学拟音,把我们饭碗都砸了,将来我们吃什么。然而在魏俊华看来,中国电影市场必须后继有人,而人才的培养不是三两天完成的,这也需要更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