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图 片> 新闻栏目

追记优秀党员领导干部毕世祥:心廉身洁 真情为民

发布时间: 2014-04-04 16:55:53  |  来源: 光明网  |  作者: 杨丹  |  责任编辑: 杨丹
直接点击图片或者使用键盘'←' '→'键翻页


 2009年5月13日,巴塘县莫多乡发生森林火灾。毕世祥(中)在一线指挥救火。

编者按

毕世祥,生于1960年,藏族,中共党员,生前任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去年12月16日,在基层调研途中因大雪道路结冰发生车祸,不幸殉职。毕世祥同志牺牲不久,光明日报即派记者赴甘孜采访,撰写长篇通讯《“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追记四川省甘孜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毕世祥》(2013年12月31日头版),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之际,光明日报再次派记者深入毕世祥同志生前工作过的地方以及他的家乡采访,讲述他扎根基层、勤政爱民的故事,向人们展示一位党员领导干部的立体形象。

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中写道: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3个多月了,仍然有很多藏族群众为他转经祈福,仍然有很多僧人为他诵经超度,仍然有很多干部祭奠他。

毕世祥牺牲后,甘孜州委追授他“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四川省委追授他为“实践党的群众路线优秀党员领导干部”。

藏族谚语说:缎子旧了花纹不退, 英雄死了名声不减。

他,依然活在甘孜各族人民的心中。

“他视名节重于泰山”

毕世祥的母亲和妹妹毕玉生活在一起,住在甘孜州丹巴县城一所单元楼里。一台老式电视机,一些旧家具,干净俭朴。80岁的老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肿瘤,每天下午去医院治疗。她得知记者要来,就推迟去医院。她对记者说得最多的是组织的关怀,还告诉大家要好好保重。老人想得最多的是别人。

节俭朴素,凡事为别人着想,这是毕家的传统。父母对毕世祥从小要求严格,淳朴的家风对他清正廉洁品格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1982年,毕世祥从西南民族学院毕业参加工作,先后在甘孜州州直机关、学校和州、县党政领导岗位工作。无论在哪个职位,他都秉公用权、不谋私利。

“他真的太无私了,我们哪家想求他谋一点私利,他绝对不会答应。”毕玉有时会埋怨哥哥。“把人都得罪了,将来退了休怎么办?”毕世祥的妻子许惠明也偶尔“敲打”丈夫。但家人对他更多的是理解,“权力姓‘公’不姓‘毕’。”毕世祥的母亲道出了一家人的心声。

在丹巴中学校长李亚明看来,毕家人太低调了。毕世祥的妹夫罗兴川曾任丹巴中学校长助理。“罗兴川与我共事一年,在一个办公室办公,几乎无话不说,可他从来没有向我提起过在州上当大官的大舅哥。”李亚明感慨地说。

无情而有情,毕世祥把对家人的爱深深埋在心底。

毕玉说:“哥哥对父母很孝顺,只要有空回到丹巴,就带老人出去散步。”

毕世祥的儿子毕达大学毕业完全靠自己找工作。“我以前还是有点怪父亲,现在才知道他对我的爱很深沉。”毕达说。

几十年来,毕世祥跟各级基层干部的关系都很好。很多县上的干部到甘孜州州府康定出差,总想请请他。白玉县委书记康光友告诉记者,一次,他到州上开会,想请毕世祥吃饭。得到的回答是:“一吃饭就得喝酒,既费时又费钱,还是我请你们吃工作餐吧。”“他既拒绝了吃请,又给对方留足了面子”,康光友和许多干部都有相同的感受。

据说,很多高僧在每天晚上睡觉前都把自己的衣服、用具收拾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因为不知道自己第二天能不能醒来,即便不能醒来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

人要活在当下,把今天的事情做好,才能避免患得患失——这是高僧的人生哲学。

毕世祥深受藏族优秀文化熏陶,从中汲取智慧。与毕世祥共事多年的甘孜州群工局干部张建国对记者说:“他视名节重于泰山,没有一心想升职的焦虑,有的只是做不完的工作。”

藏族谚语说:生前心儿正直,死后骨头干净。

毕世祥就是这样的。

“他是能跟群众坐一条凳子的干部”

毕世祥是典型的康巴汉子,1米8几的个子,铁骨柔肠。

    “毕部长比父母待我都好。”说起毕世祥,甘孜州白玉县河坡乡先锋村村民洛努失声痛哭。64岁的洛努是村上的“五保户”,她本来被安排到县上的敬老院供养,但她不愿离开乡亲去县城。

在甘孜州开展的“结对认亲”活动中,先锋村成为毕世祥的联系点,洛努成了他结对帮扶的6户“亲戚”中的一户。

去年,毕世祥来看望洛努,发现她的房子破旧、人畜混居,而且在山上出入不便。“毕部长打算为洛努在山下修建一所简易房,列入自己2014年为村民办实事计划。他还让我算一下需要多少资金。”白玉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松吉尼玛告诉记者,“没想到,这竟成了他的遗嘱。”

白玉县海拔3700米,从康定到这里要翻4座4000米以上的高山。.

先锋村和毕世祥另外一个联系点沙马乡布格村在全州都是后进村,群众生活水平低,基础设施条件差。两年多来,毕世祥不顾道路艰险,来过20多次,多方争取资金100多万元改善基础设施,解决群众实际困难230多件。在他的帮助下,两个村铺上了水泥路,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改种了高产青稞新品种,贫穷落后面貌有了很大改变。

珍措住在沙马乡政府旁边,无儿无女,她和老伴身体不好,生活十分拮据。她清楚地记得,2012年3月12日上午,正坐在家门口晒太阳,来了一群人,其中一个高个子用藏语跟她打招呼。她并不知道这个人是州上来的“大官”。毕世祥看到她家房屋漏风,就叮嘱乡干部纳入全乡危房改造计划。“家里没什么像样的东西,来了客人都会脸红,从来没想过毕部长这么大的领导会到我家里,和我拉家常,帮我修新房。”情到深处,老人双手合十、口念真言,潸然泪下。临走时,毕世祥掏出1000元钱对她说,这是我个人的一点心意。当珍措对他千恩万谢时,毕世祥说:“我是共产党的干部,要谢就谢共产党。”

2013年12月19日,毕世祥去世后第3天,人们把石渠县中学九年级2班学生益西巴姆的来信放到他生前的办公桌上。益西巴姆幼年丧父,妈妈出家为尼,由姑妈抚养。1个月前,甘孜州委举行“心愿快车”活动,收集了上千名困难群众的求助信息,做成“心愿卡”,其中有益西巴姆的一个心愿:“想要一件羽绒服和一双36码的鞋。”毕世祥也随机抽了一张。两个星期后,益西巴姆收到从千里之外寄来的礼物,还有“好好学习,回报社会”的嘱咐。益西巴姆激动地给毕世祥回信说:“毕叔叔,您让我知道这个社会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冷漠。”

然而这封信,毕世祥再也看不到了。

“他是能跟群众坐一条凳子的干部”,这是老百姓对毕世祥的评价。

“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

在丹巴县城西北边,有一个名叫甲居的藏族村寨。

这里海拔相对低些,春天来得早。山上云雾缭绕,山下小溪浅唱低吟。黄色的油菜花、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让人仿佛置身江南。在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组织的“选美中国”活动中,甲居藏寨名列“中国最美六大乡村古镇”之首。

这里是毕世祥任甘孜州旅游局局长、副州长期间倾力打造的藏族民俗旅游景点。

“甲居三姐妹”是一家民俗家庭旅馆的名称。“大姐”桂花告诉记者,她们的旅馆从2000年开始营业,如今已有400多平方米,120个床位,能同时接纳100人就餐,每年收入六七十万元。“他多次来到我们家,总是嘱咐我们接待客人时要穿上民族服饰,让游客感受藏族文化。”说起毕世祥,桂花十分动情。“赚了钱不要存在银行里,要再投入,赚更多的钱。每次来,他都鼓励我们把生意做大。”

甲居村共有400多户,其中100多户搞起了旅游接待,收入少的也有二三十万元。一村村委会主任唐秀英告诉记者:“过去,村里青壮年都出去打工,妇女和老人在家种地,只能解决温饱,孩子和老人无人照顾。现在好了,大部分人都回来了,足不出户就挣了钱。”

群众的需要就是他的目标,甘孜的发展就是他最迫切的愿望。

1997年,甘孜的旅游业还处在起步阶段。“要把‘皇帝的女儿’嫁出去”,毕世祥着急呀!

甘孜州文联常务副主席格绒追美当时任州旅游局办公室主任。他告诉记者,为了开发甘孜的旅游,毕世祥走遍了州内的山山水水,没有路,就骑马,马骑不了的时候,就拉着马尾巴走。于是,他有了一个绰号——“马背上的局长”。

毕世祥在旅游局局长任上一干就是11年。这11年里,甘孜第一个对外营业的景区海螺沟开门迎客了,甘孜的旅游规划体系形成了,稻城亚丁、木格措、美人谷、德格印经院等一大批景点渐渐闻名中外,国内旅游人数呈几何级数增长,国际游客数量在四川省名列第二。“景区发展了,百姓富了,甘孜旅游的总规划师却走了。”格绒追美欷歔不已。

1993年,四川省把进出口经营权下放甘孜、阿坝、凉山3州。时任甘孜州外贸局副局长的毕世祥开始谋划把松茸这种营养价值很高的菌类食品打入国际市场。“隔行如隔山”,毕世祥在大学学的是政史专业,从来没有接触过进出口贸易。他把业余时间全部用来学习。“当时我在后方负责调货发货,世祥在前方洽谈业务。”时任外贸局干部的郎加回忆说,“第一笔订单签了,第一批松茸装箱了,毕世祥的心才松下来。”松茸价格一度攀升到每公斤400元~500元,农牧民群众的收入大幅度提高。

毕世祥任甘孜州副州长期间分管“三农”,在他的领导下,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粮食总产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逐年递增。得荣县地处干热河谷,适合种植葡萄。在毕世祥的推动下,州、县都对改善农业结构给予补贴。瓦卡村格绒拉姆说:“去年我家种了2.8亩葡萄,收入超过3.3万元,原来种玉米、小麦只有1万元。”

甘孜有很多牧区。2008年10月,四川省开展“帐篷新生活”活动,给游牧民群众设计、发放帐篷和生活用具,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什么样的帐篷牧民才喜欢呢?毕世祥带领甘孜州畜牧局的同志深入牧区,走家串户,实地调研,设计样本,为省里设计出功能齐全、实惠耐用的帐篷提供了重要参考。

2009年藏历新年,毕世祥随同省领导到石渠县发放新型帐篷,整个草原沸腾了。石渠县尼呷镇牧民格拉说:“这些设施完全符合我们的生活需求,我们都很喜欢。”一顶帐篷,加上折叠床、钢炉、奶渣晒垫、马夹凳、牛奶分离器、多功能组合桌、太阳能照明、多功能组合架、多功能提水袋等9件生活必需用具,令牧民称赞不已。

看到群众满意,毕世祥高兴了。

“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人们怀念毕世祥,也感受到党的干部的从政信条。

1   2   下一页  


跳转到

 

/ 2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