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图 片

“中国演艺走出去”品牌译介与传播高级研修班开班仪式在京举行

发布时间: 2016-12-19 20:05:52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齐凯  |  责任编辑: 齐凯
直接点击图片或者使用键盘'←' '→'键翻页

图为“中国演艺走出去”品牌译介与传播高级研修班现场

中国网1219日讯(记者 齐凯)今天上午,由文化部外联局主办,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中国文化译研网协办,中国文化国际旅行社承办的“中国演艺走出去”品牌译介与传播高级研修班在北京开班,来自全国各省市的150余位从事“演艺走出去”的管理者和业务骨干参与了此次研修班培训。

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副局长朱琦、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李金生、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副会长崔宁、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暨中国文化译研网)主任黄卓越等相关领导出席此次会议并致辞。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翻译处处长蒋好书主持了开班仪式。

朱琦在讲话中提到,目前全国共有1万多个艺术表演团体,2015年共计演出200多万场,观看人次达9亿多人次,国内演出市场规模达475.43亿元,表演艺术观众与日俱增。表演艺术在促进民心相同及推动中外文化交流、贸易和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当代表演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名片正走向世界。做好演艺品牌的对外译介和传播、克服语言障碍与文化障碍、避免低质量语言和翻译对演艺作品和机构的负面影响至关重要。因此,他鼓励各位演艺和文化交流工作者真正通过作品讲好故事,做好宣传,真正挖掘、呈现和展示表演艺术内蕴藏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使之真正成为有品味、有品牌、有影响、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优秀项目。

李金生介绍了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近年来在“走向世界”中的成果,目前集团公司平均每年在境外数十个国家和地区、200百多个城市举办各类演出展览和综合文化活动4000余场,全球年度观众总量超过1000万人次。他表示,多年对外工作的经历让他深切地感受到翻译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性。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中国演艺作品仍然存在剧目选择、译介,以及市场运作能力等短板问题,希望此次研修班的举办,能切实提高对外翻译与传播能力,实现品牌译介与传播的规范化、专业化、国际化。

崔宁在致辞中强调了翻译在演艺方面的重要性。梅兰芳、张火丁及话剧《茶馆》等在海外成功演出,都离不开翻译人才的支持。目前,演出行业对高级翻译人才的需求迫切,培养懂得演艺信息、精通品牌译介的传播人才十分必要,本次研修班课程设置既有基础性的用词用语规范,又有针对不同艺术形式、门类、机构的专题辅导和适应性很强的国际公关技能,更有专业老师指导整理专业资料,希望各位学员学有所获。

黄卓越在致辞中表示,翻译对演出主题内容起到点睛作用的同时,也在组织中起着基本的交流沟通作用,要讲好每一个中国故事,改变粗放式的外传模式,就要严格以工匠精神打造好语言中介。作为文化部外联局与北京语言大学共同建设的汉学家翻译家平台,中国文化译研网为此次研修班成员提供了各个院团单位简介、节目单等基本资料英译版的审校修改和辅导支持,并将为更多走出去团体提供语言译介和跨文化交流的精准化对接等平台服务。

1218日至24日期间,学员将接受包含政策学习、业务学习、翻译及作业练习、经验分享和主题沙龙等形式多样的课程培训,内容涉及演艺作品、演出场馆及资料翻译、品牌传播等。担任本期研修班语言辅导老师和专家均为具有多年从事对外文化演出经验的一线文化精英,课程设置涵盖了“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与展望、国际主流演艺市场介绍和译介传播要求、中外演出艺术交流合作流程与法律规范、欢乐春节等项目的译介传播、演艺节目的国际公关、中外艺术节规范及品牌译介传播案例、戏曲等项目的译介传播等。

据了解,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与密切,中国文化“走出去”步伐也不断加快。近年来,中国演出艺术频频走出国门,唱响国际舞台,但亦存在着翻译不准确、剧目选择和调整以及市场运作能力不足等问题。尤其是很多剧目被简单直译,不仅破坏了中国艺术原有的意境和美感,更是让本就不太懂中国文化的外国观众难以理解和接受。比如,把《夜奔》翻译成“在晚上跑步”,把梅派经典《宇宙锋》翻译成“宇宙刀锋”,把《四郎探母》翻译成“第四个儿子去看他的母亲”。专家表示,克服这些短板和问题,才能提高国外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演出艺术的认可与接受度,让中国艺术阔步世界舞台。

 
客户端中查看
手机中查看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