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咕咕的基本内容有人物、动物、飞禽三大种类一百多个品种 。主要有以三国、水浒和瓦岗军为原型的人物,以及老虎、狮子、大象和燕子、斑鸠、孔雀等形象的动物和飞禽,还有憨态可掬、形态各异的十二生肖。 中国网图片库 杨正华/摄
泥咕咕是河南浚县民间对泥塑小玩具的俗称,因为能用嘴吹出不同的声音,所以形象地称之为“咕咕”。泥咕咕主要产于浚县黎阳镇杨纪屯村。浚县泥咕咕是原始父系氏族社会男性生殖崇拜和原始先民鸟图腾信仰的产物,它起源于颛顼,帝喾时期,兴盛于隋唐。浚县泥咕咕历史久远、色彩鲜明,有着浓厚的民间特色,造型古朴,夸张别致,不仅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而且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创造力,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经济价值和研究价值。
浚县泥咕咕一般有四种制作形式。一是模具制作,有扁头狮、小燕 子、小丫鬟等;二是手工捏制,有小马、小猴、猪八戒;三是模子和手捏相结合,有骑马人等;四是在泥玩具身上加钢丝、弹簧,有活头马、活头狮子等。泥咕咕的制作工序主要有取土、粉土、和泥、捏制、修坯、扎孔、凉晒、烧制、彩绘和油漆等,艺人们用的泥料和工具都非常简单。就地取材,把村边的黄胶泥挖回家,加水和成泥巴,用木棍捶打几遍,使其变得柔软细腻,如面团一般。工具是一根竹棍儿,削成一头粗一头尖,用以雕画泥玩具的鼻、眼、嘴和身上的花纹;再根据其形状,在不同部位打眼通孔,用嘴能吹出不同的声音,群众称它为咕咕小哨儿。
泥咕咕的基本内容有人物、动物、飞禽三大种类一百多个品种 。主要有以三国、水浒和瓦岗军为原型的人物,以及老虎、狮子、大象和燕子、斑鸠、孔雀等形象的动物和飞禽,还有憨态可掬、形态各异的十二生肖。古老朴素、逗人喜爱的泥咕咕寄托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浚县泥咕咕的特点是以黑色为底色,然后在底色上用自制的毛笔点画出各种花样。彩绘是以黑色、棕色打底,再描绘上白土粉、大红、大绿、大蓝、大黄等条纹,大都用原彩色,很少用调和过的中间色。颜色以蛋黄调制而成,能使色彩起明发亮,对比强烈。浚县泥咕咕造型古朴拙雅,加之民间大红大绿的着色,使作品美感顿生。其制作工具很简单,主要是塑型的竹筒和竹棍,制作者利用这些器具,经过和水、捶制等工序,将当地的黄胶泥塑成作品,然后蘸上松香(现改为墨汁)、洋颜色(现改为水粉颜料)、用自制的麻笔(现改为毛笔)在塑型坯上涂绘,多以黑色为底色,然后再以红、黄、蓝、绿等比较鲜艳的颜色绘出各种图案,与黑底形成强烈的对比,再用清漆罩上一层,放入高与宽约一米左右的砖砌小土窑焙烧。
浚县泥咕咕现在还是以小手工作坊生产为主。农闲时节,全家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边制作、边说笑,气氛热烈,和泥、造型各司其职,技艺娴熟,制作出来的泥咕咕晾干透后,再在自家的小土窑进行烧制。一到那个时节,每家每户的窗台上、墙头上、灶台上,到处都摆满他们精心制作的泥咕咕。
浚县泥咕咕历史久远,有着浓厚的民间特色,造型古朴,夸张别致,深受广大群众和专家学者的好评,被民俗学专家称为历史的活化石。现在主要传承人有王学峰、王安田、宋学海等人。但现代的年轻人不愿再继续学习这门手艺,传统手艺后继乏人,逐步失传,亟需抢救。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几年,浚县县委、县政府出台了鼓励泥塑产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了对泥塑产业发展的投入和引导:规划建设了杨玘屯泥塑原生态文化村,项目投资1470万元,可发展泥塑作坊200个,年产值1200万元;建起了泥塑艺术博物馆;在互联网上成功注册“中国泥塑”网站;成立了泥塑艺术研究会。
在政府的扶持和一批知名民间艺人的带领下,浚县的泥塑制品已发展到泥咕咕、脸谱、泥猴等几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年销售量达100多万件。仅黎阳镇杨玘屯村1000多户人家中从事泥咕咕制作的就有600多户,并成立了泥咕咕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誉为全国泥玩专业村。
相关新闻 | |||||||||
|
文章来源: 中国网 | 本网部分展示作品享有版权,详见产品付费下载页面。购买请拨打010-88828049中国网图片库咨询详情 | 责任编辑: 赵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