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机动车、采暖和餐饮排放对北京强霾污染“贡献”超50%[组图]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3-02-04  发表评论>>

(晚报)(1)雾都“贡献者”

一位市民带着口罩从一个冒着白烟的烟囱下经过(2月1日摄)。在经历了雾霾“侵扰”的1月之后,北京在久违的阳光和蓝天中迎来2月的第一天。1月份,北京共出现4次雾霾天气过程,比往年同期明显偏多,为1954年以来同期最多。除了冷空气活动偏弱、低层风力小、湿度大等天气原因外,工业生产的气体排放、日益增多的汽车带来的尾气、建筑工地的土方作业等也都成为雾都的“贡献者”。新华社记者张宇 摄

新华网北京2月3日电(记者吴晶晶)中国科学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研究组3日发布的监测结果显示,1月份京津冀共发生5次强霾污染过程。机动车、采暖和餐饮排放对北京强霾污染的“贡献”超50%。

“就北京而言,机动车为城市PM2.5的最大来源,约为四分之一。其次为燃煤和外来输送,各占五分之一。油气挥发和局地烹饪排放近年来有快速上升趋势,应加紧控制,工业和地面扬尘应进一步改善。”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说。

他说,京津冀区域应重点控制工业和燃煤过程,重点在于燃烧过程的脱硫、脱硝和除尘;同时要高度关注柴油车排放和油品质量。

中科院分布在京津冀区域的15个PM2.5监测站监测显示,1月份京津冀5次强霾污染分别发生在1月6日至8日、9日至15日、17日至19日、22日至23日、25日至31日。其中第五次污染过程中PM2.5大于300微克/立方米的时间超过50小时。

专家对污染物成分分析后认为,席卷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强霾污染物化学组成,是英国伦敦1952年烟雾事件和上世纪40至50年代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污染物的混合体,并叠加了我国特色的沙尘气溶胶,是人为粗放式排放和自然生态被破坏的直接后果。

中科院于2012年9月启动了“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研究。专项首席科学家贺泓介绍,该专项计划用5年的时间,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为研究区域,阐明区域灰霾形成的机制,研发致霾关键污染物的控制技术,为控制灰霾污染提供科学可行的技术和政策解决方案。

1   2   3   4   5   下一页  


相关新闻
·全国多个省市出现雾霾天气 局部能见度不足200米[组图]
·霾伏今晨消散 京城“惊现”蓝天 [组图]
·北京阴霾天气下的美丽雾凇[组图]
·北京雾霾减弱 但雨雪影响地面湿滑[组图]
·今日京城再遭重度雾霾侵扰 [组图]
文章来源: 新华图片 本网部分展示作品享有版权,详见产品付费下载页面。购买请拨打010-88828049中国网图片库咨询详情 责任编辑: 董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