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路在何方
  简介:教育改革是多少年为人诟病的话题,也是近年来“两会”代表委员年年热议的话题。高考改革、教育公平、教育腐败、奥数之争、轮岗制……变幻无穷的热词后面是一个又一个令人深思的教育问题。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20多年,这场未完的革命路在何方?能否让人民看到希望?

嘉宾介绍

下期节目预告 ·3月14日16:00 两会天天评第十二期:贫富差距与小康社会

文字直播

中国网: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中国网•中国联通“两会天天评”节目。教育改革是多少年为人诟病的话题,也是近年来“两会”代表委员年年热议的话题。高考改革、教育公平、教育腐败、奥数之争、轮岗制……变幻无穷的热词后面是一个又一个令人深思的教育问题。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20多年,这场未完的革命路在何方?能否让人民看到希望?今天我们请到了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政协常务副主席、党组副书记林炎志先生。

委员关注教育人才培养

中国网:对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教育内容,您怎么评价?

林炎志:我非常同意总理讲的,在教育方面首先坚持教育改革。因为教育是随着社会进步而发展的。100多年来,中国从衰败的最低点往上升的过程中,教育一直不停地改革。比如1905年取消科举,开始实行新的小学初中学制。到现在,这个改革过程使中国的教育有了飞速发展。所以社会发展不停步,教育改革也就永远不会停步。

中国网:这些天您一直在参加大会,您都听到了代表委员们怎样的讨论?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哪些方面?

林炎志:一方面在规划纲要的征求意见稿中,要注重抓均衡教育、素质教育,另一方面我们有些委员也很关心怎样才能够办出高水平的学校,培养出一批杰出人才。因为这次金融危机中,中国的表现很好,在全世界各个国家中,尤其跟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很主动。另外,预示着在今后10年、20年中我们会有很多新的高峰需要攀登。而这些攀登需要有一批高质量的人才,这些人才是由我们现在的教育培养的。

林炎志:建议实行5•4•3学制

中国网:我了解到,您这次带来的提案也是和教育改革有关的,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林炎志:我带了一个提案,其中是希望能够在我们现在6•3•3学制,就是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中间能够分出一部分实行5•4•3制,小学5年、初中4年、高中3年,而且同时把一些原来的学习内容下放,经过精简压缩,同时扩展延伸。比如方程应该进小学。高中的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也可以考虑放到初中;大学本科学的微积分,可以考虑到高中。因为人类社会不断往前发展,知识量是不断增加的,而人的学习年限就是这么多,所以我们为了今后10年、20年能够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就应该在他们22、23岁前后,使他们能够达到所在的某一个学科的前沿。这就需要把人类过去几千年、几百年发展的某种知识体系更科学更精炼地教给孩子。

中国网:微积分进高中,不知道高中孩子听了以后会不会压力很大?

林炎志:要把前面的教育也提前,整个提前。同时把过去一些知识进行精炼。总体来讲,减负是永远要做的。这是教育永恒的课题。同时也要不断的下放、压缩、扩展,这个工作也是永恒的。因为人类科学知识总是在发展。要知道微积分是300年前人类的成就,那时候牛顿、莱布尼兹做的结论,现在的高中学生掌握应该没什么问题。

应着重考虑教育质量和水平的优先发展

中国网:在十七大报告、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还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都提到了要优先发展教育。我们想听一下林主席您是怎么看待优先发展教育的?优先发展教育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怎样体现和落实的?

林炎志:“优先”这个意识,从政府角度讲,可能是在各种安排上先考虑它。如各种投入、各种政策改革,先靠虑安排这件事情。很重要的是安排目标。教育的中长期目标到底能够使2020年的我们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现在数量目标已经不少了,比如2020年40%的学生入大学、接近80%的学生入高中,这些数量是一个优先的含义。现在优先教育上比较麻烦的是质量和水平,怎么优先安排?怎么测定2020年我们需要的那批人才的毛坯能够达到那时的先进水平。这个怎么优先安排还需要探索。

中国网:您有什么建议吗?

林炎志:我希望能够提出2020年的时候中国大学毕业生中间比如有1/5、1/4、1/3,甚至1/2,达到现在硕士毕业生,或者说是某学科(亚)前沿的水平,而且岁数在23、24岁左右。

庞大的教改规划如何落实?

中国网:我们在拿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时候,觉得这份《纲要》的内容真不少,有好几十页,这么庞大的一个《纲要》是不是真正能够得到落实,如何保障它最后可以得到落实?

林炎志:这个《纲要》现在规定的这些东西落实起来不是太难,除了4%这个主观性最强的指标以外,其他的指标社会上有很强的执法性。比如高校毕业生继续增加百分比。这个在老百姓心目当中还是有很大的劲头。尽管现在大学生分配比较困难,尽管现在大学生有扫厕所的和去殡仪馆的等等。但有个大学生的学历还是比较好。总的来说,中国人接受教育的愿望之大,中国文化传统对教育重视之高,我看全球罕见。据说只有犹太人、印度人能跟中国人比。这确实是我们非常值得珍惜的民族性格。

教育单一化无法满足民众多元化的需求

背景资料:教育话题总能保持高热度,因为它关系到每个家庭,关系到每个家庭的未来。2009年,在我国教育领域,虽然像奥数热、有偿家教、择校热等沉疴仍在,但也不乏新的改革探索。从北大自主招生实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公众担心这会滋生新的教育腐败;“减少学术型研究生的招收比例”,在质疑高校学科设置过于功利的声浪中出台;择校热日甚一日,家长们搞不懂是优质资源紧缺还是资源过度集中?教育在经历了不断的质疑与与追问中究竟收获了什么?

林炎志:对教育改革不满意可能会长期存在,因为教育是全民的视野。现在由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由于市场经济的实现,人民生活的类型和层次确实拉开距离,多样化了,多元化了。需求多样的老百姓,多元的人民、多元的胃口、多元的目标,都对一种教育制度满意是不可能的。但是因为教育在统一国家的思想、意识形态和统一国家的社会制度上面作用很重要。所以教育也有统一性的问题。在统一的教育制度,面对人民的多元、需求的多样,可能会做一些灵活多样的安排。但教育的统一性和社会的多样性永远会有一些矛盾。群众永远会有一些意见。这些意见有些是客观的,大概也会长期存在;有些可能会通过我们改革消除掉。

中国网:总的来说大家对教育改革的期望太高了,呼声太强烈了,我们进行的改革可能也不能一下就达到群众的期望值?

林炎志:还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现在群众对教育改革的呼声并不反映所有群体的意见。受教育群体中有一部分群众实际上没有什么话语权。比如农民工和农民工子女。当然,这次教育改革方案中对这件事情做了安排。有很多人同情他们,替他们说话,但是他们真正想什么,我觉得好像还没有真正反映出来,因为他们是发言权的弱势群体。

另外一个声音也不强,10年、20年、30年之后我们国家的尖端事业预期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这本来就是一个远期目标。今天替这个目标呼声说话的人,在媒体上反映得也不够。

这两个呼声,一个占了非常多的人数(农民的子女)。一个占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如果20年、30年以后,我们的高端事业缺乏人才了,批评20、30年前的教育,我们就很惭愧了。所以教育改革可能还有两个任务:怎么认识本身很弱的这两个呼声。

中国网:您刚才说现在媒体的反映并没有真正全面反映这两个群体的心声,您有没有了解到相关的情况呢?

林炎志:我了解到农民工的子女受的教育确实需要加强,这次中长期规划里也强调把弱势教育怎么帮上来,这也是我刚才说4%财政怎么分割的问题,财政上真正应该给这些地方分割多一些。另外,20年、30年以后高端事业的需要,应该从现在的教学改革开始。当然这些年也做了很多课改,也是很积极的。但是可能课改的同志对现在青少年中间那种学习积极性和能力的估计还是偏低。并且我们对这些教材能够提炼压缩下放的程度还是估计过低。我们国家近100多年来科学经济处在相对落后状态,尤其在教物理化上好像还有一些自卑和胆怯。我所知道的,西方的自然科学教学还是在不断地调整。我们过去也有过一些个别的学校有过很好的经验。钱学森曾回忆在上个世纪30年代,他在北京师大一附中学到很多数理化的功课,到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之后,发现其大一、大二学的东西也不过如此。他到麻省那一年收获不大,就是因为他在北京师大一附中学到了很高水平的内容。可见当时我们有个别学校的教育水平还是很高的。钱学森回忆,后来他之所以能够在当时美国的学习、研究中成为佼佼者,跟他早期尤其在比较年轻的时候接触到前沿知识有很大的关系。我觉得钱学森这段回忆很值得我们思考。我们现在很多事业上,尤其在高端事业上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我们应该有自信心好好对现在的数理化课程进行加工,让我们的孩子能够早一点接触到科学的前沿。

中国网:教育改革从教学方面进行一个转化,这是您的观点,是不是您也认为这是当前教育改革当中最值得关注的一点?

林炎志:是不是最值得注意的,这倒未必。但在中长期国家规划中,起码应该作为指导思想的一部分。

中国网:您认为教育改革如果要进行下去,应该侧重于哪些方面?

林炎志:首先还是投入,教育上在市场经济中还是要坚持与国家投入、财政投入为主,体制上要搞活,教材、教学体制上要多元化。我们国家这种大的教学体制全国都统一成6•3•3制,我觉得有道理,我原来在教育部、党组工作过几年,大概10几年前,那个时候我就听说过教育单位、教育科研单位已经长期研究过5•4•3制。50年代的教育部副部长董纯才同志研究过,到我参加党组织工作的时候是90年代中期,这个事情已经很成熟了,但是5•4•3制这次并没有在中长期教育改革纲要中体现,我觉得挺奇怪的。

专家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背景资料:“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还记得钱学森老人在病榻上时曾多次向前来探望病情的温家宝总理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在物质极大繁荣的时代,“钱学森之问”问出了教育之惑,如今在大步向前的教育改革之路上,人们期盼着能看到更多的信心与希望。

在1月11日至2月6日一个月的时间里,温家宝总理在中南海先后主持召开五次座谈会,就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中国网:请您给大家点评一下这次中长期规划纲要究竟有哪些亮点?

林炎志:在亮点问题上很多新闻媒体总结过,比如总结十大重点等等,这些总结我也是同意的。我认为这个亮点包括温总理提到的着重抓好五个方面,首先是教育改革,温总理把教育改革放在第一条,这应该是一种精气神。第二尊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的要求,这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亮点。后边强调学前教育,这也是一个亮点。这次我们政协会上有些同志也提出把义务教育扩大到学前。美国最近已经把学前一年的教育扩大为义务教育。是自愿的义务教育,是半义务教育。现在经过人类学、教育学、心理学各方面的研究认为,孩子3-6岁的教育会影响他一生的聪明水平。怎样在3-6岁时候把孩子的社会化教育水平提上去。这是全人类面对的重大的科研课题。这次中长期教育规划,已经把学前教育列入。有的两会代表还希望学前一年能够进入到义务教育。我完全赞成。我觉得这个亮点可以说,它会使得我们的教育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不落后,这是一个很突出的亮点。

另外在中小学设置正高职称,这也是很值得注意的亮点。我长期在大学,在清华、北大学习工作了十几年,在教育部党组工作了几年。我觉得在大学当老师,未必比在小学、中学更难。看起来教小学教孩子容易一点,内容容易一点,但是在方法论、认识论上其实要求水平更高。怎样在基础教育中透出最前沿的内容,这才是水平。所以在中小学设置正高职称,一方面是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一方面是提高我们整个教育的水平。

中国网:您刚才也列举了一些您认为的亮点,我们也看到亮点是非常多的,可能大家最关注的问题就是,咱们老百姓能够从这份《纲要》当中受到怎样实实在在的一些益?

林炎志:老百姓受益多的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有望参加当地升学考试等等,还有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免费,普及高中和继续扩大大学招生,这几个都是跟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相关的。

十年后的中国教育什么样?

中国网:最后一个问题,想请林主席给大家描绘一下十年以后我国的教育的蓝图,在您的心目中这幅蓝图是怎样的?

林炎志:我一想起来这幅蓝图,就心潮澎湃。按照现在的中长期规划来看,到那个时候我们国家受教育的年限就会延长,延长到十几年以上,现在是八点几年或者是九年左右,到那个时候就会达到十几年,在这个问题上就会接近或者达到发达国家水平。2020年我们教育水平大概比人均GDP要提前十几年、二十几年,达到那个时候的中等发达国家,甚至是最发达国家。

教育上有几个指标:一是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龄;二是大学生的比例等等。按照现在的规划看,到2020年我们这些指标跟先进国家比大概也不是很落后,所以我觉得很好、很受鼓舞。

中国网:您对这个《纲要》和教育改革还有什么样的希望?

林炎志:中央希望能够为20年、30年以后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我认为,规划在出尖子人才这方面应该再增加一些内容。

中国网:温总理在会上说“教改要让人民看到希望”,近期教育部公布的2010年工作要点当中,全文也有45处提及了改革,教育部部长袁仁贵称2010年将是一个教育改革之年。这场教育改革之路到底将走向何方,我们拭目以待。

今天非常感谢林主席的到来,也感谢各位网友收看这一期的中国网•中国联通“两会天天评”节目,同时也感谢中粮集团长城酒业对本节目长期大力的支持。感谢大家的收看,下期再见!

(责编:汪洋\主持:汪洋\文字:汪洋\导播:李哲\摄像:董超\图片:王锐\后期:董超)

本期观点

林炎志:建议实行5•4•3学制
  希望能够在我们现在6•3•3学制中间分出一部分实行5•4•3制,同时把一些原来的学习内容下放,经过精简、压缩,同时扩展延伸。
教育单一化无法满足民众多元化的需求
  对教育改革不满意可能会长期存在,因为教育是全民的视野,要求多元的老百姓、多元的人民、多元的胃口都对一种教育制度满意是不可能的。
杰出人才,是从摇篮开始的赛跑

要想培养最杰出的人才,就是从摇篮开始赛跑。离开摇篮之后就是小学、初中,这个赛跑的教练、教师也应该是高水平的。

2020年我国教育水平将比人均GDP提前10-20年
  2020年我国的教育水平大概比人均GDP要提前十几年、二十几年,达到那个时候的中等发达国家,甚至是最发达国家。

相关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