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进取的中国外交
    简介:回顾2009中国外交,中美关系和中法关系跌宕起伏。即将召开的上海世博会将是中国公共外交的亮点。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程涛做客“两会天天评”节目,回顾2009中国大国外交和展望2010年中国外交。

嘉宾介绍

下期节目预告 ·3月8日16:00 聚焦选举法修正案

文字实录

中国网: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网,这里是“两会”天天评。每年两会期间外交部长的记者见面会都会吸引众多媒体的目光,甚至成为让世界关注的焦点。今天,我们的“两会”天天评就把目光瞄向中国的外交。

今天来到我们演播室的嘉宾是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程涛先生。我们将就一年来中国外交的走势,以及中美关系、中欧关系、中法关系中出现的新变化,未来的发展动向等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程大使,先请您和我们的网友一起看一段视频。

程涛:谢谢。

中国正在担负更多和更重要的责任

中国网:其实我最想先问您的问题是在过去的一年中国的外交给您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程涛:过去一年中国的外交还是比较活跃的,我们遇到了很好的机遇,但是我们也有很多的挑战。我们采取了正确的政策,利用这个机遇,但是我们也很好的去应对出现的挑战,外交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中国网:程大使您看在过去的一年里可以说中国给世界留下的非常深刻的印象。很多人都非常关注中美之间的关系,很多媒体或者是专家也在说中美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双边关系。我们刚才也看了这样的一些短片,比如说中国我们提出反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美国希望中国承担更多的责任,能够发挥大国的作用。您看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中国跟国际社会共同应对金融危机,您觉得中美两国做了哪些努力,作用有没有体现出来?

程涛:在过去的一年当中,中国和美国以及其他大国密切合作,积极的应对金融危机,特别是中国政府采取了正确、恰当的措施,使中国的经济尽快的走出了困境,即使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超过了8%,2009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同时我们也帮了美国的大忙,中国的上升表现有助于提升国际社会克服经济危机的信心,刚才您讲到反对贸易保守主义和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负担更多的责任,不是按照谁的意愿去做。中国在国际社会担负更大的责任,这个应该是国际社会的要求,也是我们中国的责任和义务,比如说我们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了2000多亿元人民币的援助。我们积极参与国际维和行动,我们在解决伊朗问题,伊核问题,以及朝核问题,以及在G20会议上,还有在不久前在哥本哈根召开关于气候变化的会议上我们作出了努力和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中国实际上正在发挥积极的作用,负担更重要的,更多的责任,随着我们中国的发展,随着我们国力的进一步增强,我们在国际商会负更多的责任作出更多的贡献。

中美各方的要求是双方利益的共同点和交汇点中国网:过去的这一年中美双方是否向对方所期望的那样做了?

程涛:中美各方的要求是双方利益的共同点和交汇点,比如说贸易保护奥巴马也一再强调,我们中国也是一再表示我们是个负责任的大国,我们会在国际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我觉得这个都是利益的交汇点。

中国网: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其实美国也在给中国不断的找麻烦,比如说对台军售问题,还有会见达赖的问题,您觉得中国应该怎么样才能更加摆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程涛:我们谈到中美关系的时候不妨把力度放的大一点,眼光放的长一点,那样我们的心态会更平常,结论会更客观也会更乐观。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1年7月9日基辛格访华经历了22年。在这22年当中,中国和美国是没有关系的,互不承认。他们之间存在的是敌对、是敌视、是斗争、是热战和冷战。美国是极力封锁中国,遏制中国,要把共产党中国扼杀在摇篮当中,中国也把美国看成是头号敌人。我从小学到大学,我喊的最多的口号就是“打倒美帝国主义”。但是1979年中美建交,跨越太平洋的握手改变了冷战时期的战略格局,所以30年来,中国和美国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突飞猛进,各层次人员的交往也是日益频繁,两国的交往和合作,广度和深度都达到空前的水平,

30年来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曾经经历过许许多多的艰难和曲折。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1989年“六四事件”以后,美国政府对华实行了经济制裁,中断了高层交往,到克林顿入主白宫以后又将人权和对话最惠国待遇挂钩,使中美关系又急剧恶化,到1995年5月美国政府不顾中国的一再反对,同意台湾李登辉访美,两国的关系又跌入低点。1999年5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了我们的大使馆,2001年1月有海南撞击事件,中美关系是好一阵坏一阵,好了变坏,坏了又变好,以前是势不两立,后来就是不是敌人了,但是也不是朋友。有的时候是合作伙伴,有的时候又很对立,非敌非友,时敌时友,有的时候是建设性的伙伴关系,有的时候是利益攸关方,五花八门。不管怎么样,中美从势不两立到这种关系结束,到合作,应该有一个巨大的变化,有一个很大的发展。

当然进入奥巴马时代你刚才讲到了,开始时候我们叫两国关系高开,开局是平稳的,特别是首任中美战略和经济对话在华盛顿成功召开,确立了二十一世纪积极的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甚至有人喊出了G2中美共治,中美关系从此进入了合作共赢新时期。但是接着波澜又起,美国反倾销税、宣布对台军售、谷歌事件、奥巴马执意会见达赖,就是美国一再挑战中国的底线,干涉中国的内政,损害中国国家安全和统一大业,中美关系受到了严重的损害。中美关系以《上海公报》确定了两国关系基本原则和行为准则,包括一个中国的原则,包括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不干涉内政。遵守这些原则中美关系能顺利发展,违背这个原则不但有损两国的关系,也有损了自己的利益。

中美关系发展了30年,这期间也是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3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了世界前列,我们不说第二位还是第三位,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中国一直遵守和平发展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发挥建设性的作用。这些年来,美国人不管是哪一党,哪一派,无论是哪一届美国政府,不管是高开低走,还是低开高走,我觉得对华政策走点弯路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总体上应该说还是一个相对连贯的持续发展的这么一个势头。

您刚才问到了中美关系在哪些方面可以突破,还有“瓶颈”在什么地方。我觉得“瓶颈”的地方就是突破的地方,中美之间有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社会制度,这种矛盾是长期存在的,还有人权问题。只要摒弃冷战思维就能够实行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共存。无论是中国模式,美国模式,阿拉伯模式都是人类前进的过程当中的一种探索,一种实验。成功的经验也好,失败的教训也好,都是人类的财富。文明的多样化正是世界历史沉淀当中的精华。我刚才讲的台湾问题,西藏问题这都涉及到中国的主权,这是我们的内政,美国不应该干涉,我们也不允许干涉。还有贸易摩擦,大家在一起做生意总有磕磕碰碰的,但是有一条,买卖是互利的,绝对不可能说你支配钱你还跟我再买卖,这必须是互利的。如果你采取贸易制裁对方也可以采取,这个本身是双刃剑,伤了别人也伤了自己,以牙还牙也可能是两败俱伤。

中国外交这种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很明显我们是追求和平,我们是提倡合作,提倡共同发展。中国是讲和为贵,中国人希望建立一个和谐的家庭,和谐的社会,但是有的时候可能“树欲静而风不止”。美国人总制造点麻烦,有各种各样的因素,有冷战思维原因也有国际政治的原因。我们不能希望中美关系会一帆风顺,中国有句话叫“兵来将挡,水来土淹”,遇到什么事情咱们就采取正确的方法来对待他。

外国人讲我们中国在搞韬光养晦,这个本来是一个内部的战略。大家都在说中国人韬光养晦,但是韬光养晦也不会受韩信似的胯下之辱。中国人不主动去惹别人,但是别人一再的给我们制造麻烦,我们也要积极应对。中国人逆来顺受任人宰割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被逼无奈的时候我们也会斗争。我们的老祖宗教导我们,我们的斗争是有力,有理,有结。中国和美国有很多共同的东西,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挑战和共同的责任。奥巴马总统去年7月份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会议上有一段讲话,他当时讲我的信心基于一个事实,美国和中国有着共同的利益,通过我们通过合作来推动这些利益,我们的人民将受益,世界将会受益,所以中美合作的领域应该说是空前的宽广。

地区性的和全球性的多边合作是解决热点问题,解决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改革的问题,克服金融危机的问题,保障金融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环境保护,还有遏制核不扩散,反恐等等。中国在国际舞台,在联合国,和美国有许多共同的任务,所以,我们合作的前景是广阔的。

30年的合作,30年的交往已经使我们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们很多方面是你中有,我中有你。历史证明,良好的中美关系有利于世界,有利于中国,有利于美国,有利于整个人类的历史。这不是以哪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是谁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世界在变,中国在变,美国也在变,中美的关系也在变,也一定会变得更加成熟,更加理性。

总的来说,我觉得建设稳定的,健康积极合作的中美关系是时代的潮流,这是历史的必然,这是现实的要求。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大国关系着16亿人的命运,牵动着67亿人的神经,因此也就赋予我们两国的决策者们重大的责任和使命。当时,我讲了中国和美国的关系不是一帆风顺,但是未来的中美关系可能会进两步退一步或者是进三步退一步。但是,大的不太可能,美国也退不起,中国也不愿意,我相信中美关系会在磕磕碰碰当中继续前进。

发展中法友好关系符合中法根本利益

中国网:刚才从1949年到现在回顾了一下中美两国发展的关系和过程,现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确实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都分割不开,而且互相的合作都越来越紧密了。在2009年,实际上我们还应该注意一个事件就是中法建交了45周年,但是中法我们看也是产生了非常戏剧的过程,感觉上中法两国的关系一直是不错的,但是出现了法国在西藏和达赖问题的立场上让两国的关系一下降到了冰点,程大使您是怎么看待的?

程涛:中法之间有着传统的友谊。法国方是最早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法国也是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的西方国家,也是最早支持接触对话武器解禁令的西方国家。中国和法国1964年建交以来,从总体上看,双边关系有很大的发展,当然也出现过一种困难,其中包括2008年和2009年的两次大的曲折。我是曾经亲身参与过这里面的一些活动的。曲折当然是坏事,但是如果从曲折中接受教训,让我们彼此更加了解,让我们的关系变得更加成熟,让我们更加冷静,让我们做事的时候更加慎重,我觉得这也就是坏事变好事了。

可以说从去年4月1号开始两国发表的联合声明开始,中法关系已经正式转换了。如何使这个关系恢复到原有的水平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我觉得中法关系的那次“声明”不仅标志着中法关系重新回到了正常的轨道,同时也展示了正确处理中法关系的几个原则:第一点是双方要从战略的高度把握这个关系,要着眼于共同的、根本的利益和长远的利益。加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第二点是相互尊重,坚持不干涉内政,坚持平等协商的原则。第三点是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不要挑战底线和重大关系,珍视两国人民的民意基础,去巩固它不要去破坏它。

比如说西藏问题和台湾问题,这是关系到中国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问题,这是中国的核心利益,完全是中国的内政。对于外部世界纵容藏独和台独这些错误行径,中国人民是完全不允许的。我们要维护我们国家的主权和独立,我们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这是我们和法国坚持的原则。

中国人特别讲究诚信,讲究言行一致,我们反对在国际问题上出尔反尔。中法关系有相当牢固的基础,在现在全球化的形势下发展中法友好合作关系应该是说符合我们中国和法国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稳定和共同发展。当然我们同法国作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我们有很多共同的地方,我们有很多很广阔的发展前景,比如说双边贸易。我们前年是最多,达到389亿元人民币,去年经济危机还在344亿远人民币,这个数字是很大的。

还有中法在国际局势,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问题上有很多相同的看法,主张多边主义,主张多极化。另外一个就是金融危机、气候变暖、能源安全这些问题,我们的观点有共同的地方。还有中东非洲问题。这些热点问题上我们都希望能够加强合作。当然,中法之间也有意识形态的不同,也有价值观的问题,这个当然可以求同存异。

总之,中法关系的发展基础在人民,未来在青年,关键在领导。关键在国家领导人上,这一点我们体会的很深。有的时候换领导了,或者是领导的思想想法有变化了,影响到双边的关系,当然我们要加强相互的了解和交流。法国是世界的大国,也是欧盟的重要成员国,在欧洲应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中国网:这也就是我特别想知道的,中国跟法国的变化曲线是否会对中国和欧洲的其他国家产生连锁的反应?

程涛:法国是世界大国,是欧盟的重要成员国,起了一个骨干作用。我倒不敢说,不好说,我们和法国的发展关系的曲线能够引起什么连锁反应,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肯定会有积极的重要的影响。

中国网:今年是中国跟欧盟建交35周年,中国跟欧盟的关系也是非常的重要。杨洁篪外长也表示过,中欧关系要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您预测一下今年我们对欧的外交工作重点主要会集中在哪些方面?

程涛:讲到欧洲关系跟美国的关系有点类似的地方,中欧关系已经发展35年了.1975年开始,我们发展总的来说是比较快的,欧洲也对我们搞过全面制裁,有一段时间也是关系起伏比较大,特别是最近几年欧洲的一些国家大国的领导人开始调整他们对华政策,一度调整对话政策,使两国的关系遇到一系列的困难。中欧之间已经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

我们去年年底召开了一个中欧战略伙伴研讨关系,双方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交流。大家都有一个共识,中欧关系我们应该切切实实的落实成战略伙伴关系,但是有些不同的声音。前两天我在报纸上看到欧洲的领导人发表了一篇文章,他说中欧应该团结一致,强化大西洋的合作,对话采取强硬的态度。他们还呼吁欧洲国家统一步伐,避免让中国人各个击破。欧洲人有许多人对中国友好,努力去促进中欧关系的有识之士,也存在不少对我们有偏见,有误解,甚至有敌对情绪的一些人。

我们同欧洲的关系总的发展趋势是好的,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杨洁篪部长讲到中欧关系要在新的起点上,我的理解是经过前一阶段的风风雨雨,中欧关系天空的乌云已经散去。在新的一年当中中国和欧洲的关系应该面临着新的机遇,中欧已经建立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特别是去年《里斯本条约》生效,又选举出了欧盟理事会的主席。欧洲一体化的步伐加大,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也算翻开了新的篇章。

今年高层交往比较多一些。第一届的欧盟委员会2月份正式就职,巴罗佐任职,不久将率领新的委员访华。第八届欧亚首脑会议将在欧洲召开,还有第13次中欧领导人会晤,还有国家领导人的一些互访。应该说中欧都处在自身发展的关键时期,双方应当是继承好的传统,相互同情,相互支持,平等对待,在合作中共利,共同发展。我们要进一步的增加内涵,增加亮点。欧盟在完善内部机制以后,将会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欧盟外交协调的力度也会加大。基辛格曾经说过,我拿起电话打给欧洲人不知道打给谁,现在知道打给谁了,管什么用。最起码有协调机制,我想这也有利于欧洲各国协定他们的对话政策。不要说这个国家关于武器解禁,我同意了,他们不同意,有一个人不同意都解决不了,我想这个会逐步的解决。

中欧在国际舞台上的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一个决策效率高、行政能力更强的欧盟,有利于中欧双方解决全球化、多变化,解决人类的问题,推进国际合作、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包括应对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等。关键是要不断的提升中欧的战略互信、提升合作的信心、提高合作的水平,使中欧关系的利益的纽带更加牢固。当然也有一些问题,比如说武器解禁的问题,贸易的摩擦,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很自然,有的时候是难以避免的,但是我们采取一个正确的方法来解决它。

总结35年来中欧的发展经验,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发展,和平崛起,中国对欧洲不是威胁。我经常去参加欧洲的讨论会,他们有的担心,有的人对中国的了解不够,理解不深,有各种各样的心态,有的觉得有的吃醋,有的担心,我觉得这些都是很自然的。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利益,我们可以进行协调和对话。

总之,我觉得中欧要坚持战略伙伴关系的基本地位最重要的是扩大务实合作,拿这个作为主线,把与时俱进作为着力点坚定信心,继续携手推动双方全面、深入、持续的合作。新的一年中欧关系会有比较大的发展,我们中欧外交也相对来说更活跃一些。

中国网:我记得在去年“两会”的外长记者答问会上,杨洁篪外长强调抓三项工作,首要的是搞好安全外交,安全外交的概念是中国理论的创新还是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呢?

程涛:安全外交一直是我们外交政策的重要内容。我们过去提的比较多的是外交为安全利益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比如说我们科学的判断,国际形势,认为世界大战打不起来。由此产生了我们二十一世纪头20年是我们重要的战略期,一心一意搞起来,这是对国际形势和安全形势的判断。我们将非传统安全威胁纳入我们国家的范围,多年来我们一直同国际社会一道,特别是9•11事件以后紧密合作,应对恐怖主义的威胁、应对宗教势力、极端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还有人员安全、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等等,各方面的问题的解决,我们是共同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和贡献。

当然涉及我国的新疆、西藏的问题使我们安全外交的内容更加具体,更加突出。其实我们国家外交的根本利益是什么,第一个是主权,第二个是安全,第三个是发展,这是我们的核心内容。所以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就是为了建设一个持续的共同发展的和谐世界,也是为我国经济比较平稳的发展,创造一个相对有利的外部环境。

2009年的形势应该说还是严峻的,也是比较复杂的。对我们来说,当然还是老话,有机遇也要挑战,也不是空话,因为有时存的问题,会使我们国家的外交会更加积极,更加进取。我们将在克服金融危机的当中继续深化和大国的务实合作,推动核大国关系的进一步调整。我国的领导也会频频出访,这个将使我们首脑外交更加活跃、更加富有成果。下一次的20国峰会上中国的作为和作用一定会很突出的。

中国网:在过去这一年里,我们也肯定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也是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这个事件上。我们很多人就在说,全世界都是经历了金融危机,独有中国仍然保持了8.7%的增长的速度,仍然是比较高的增长速度,尤其是在哥本哈根的气候大会上发达国家希望中国出一个承诺。在达沃斯的论坛也有许多国家见到中国人就会说,你们中国现在经济这么好?为什么这么多国家都遭遇了金融危机以后,你们国家还能出现在破产的危机里边,却保持快速增长的过程?您觉得这里面会不会有一种“捧杀”中国的现象出现,中国怎么样应对?

程涛:中国这些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惊人的成就,惊人就是让别人吃惊,别人刮目相看,当然有的是赞赏,有的是嫉妒,有的是恐惧,各种各样的反应都是人之常态。你讲的“捧杀”,我认为“捧”和“杀”是两个概念,捧不捧是别人的事,杀不杀是自己的事,中国在短时期内取得巨大的成就让世人不得不赞叹。人家说几句赞赏的奉承的话也在情理之中,当然这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用心,有的是别有用心,关键是我们自己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要看到我们的进步,同时要看到我们的差距。

我记得有一段时间有的人提出G2,被中国人否了,但是我发现还有不少人听起来总是心里乐滋滋的感觉,很得意。他们觉得美国人一贯看不起我们,现在终于说我们好了,他们觉得从此我们能和美国人平起平坐了,我觉得这种看法就是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美国,也不了解世界。中国发展了,特别是中国和过去我们的纵向比较发展的幅度是很大的,但是我们横向比较的话我们和有些发达的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自己内部,我们还有不少困难。

我经常跟外国朋友们说,我们说自己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不是谦虚,不是中国人历来都有谦虚的美德,我们也不是害怕我们承担更多的联合国的费用。说我们还在发展当中,我们说的是实际情况。你到中国去看一看,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城乡的差距,贫富的差距。就像温总理讲的我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很差,发展的后劲不行,在发展当中我们也积累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去解决。不管从哪方面来看,我们都没有那种要跟美国人去叫板的,平分秋色的能力,我们也没有这个野心。所以别人说我们好也好,说我们不好也好,吹捧也好,或者是谩骂我们也好,当然需要回应的时候我们回应,但是我们都需要有一个平常的心,理性的去对待,我觉得这样的话我们就不会走弯路。

比如说我们参加奥运会的时候都说了这么一句话“一个奥运会的运动员去参加一个竞技活动,首先需要战胜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我想对我们国家来说也是这样,我们先战胜我们自己。我们先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只要我们把自己的问题解决了我们对世界就是一个很大的贡献,关键是你的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发展是有各种各样的阶段,各种各样的层次,所以我们对自己应该有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对别人也采取宽容的态度,最好的办法就是增加沟通,增加了解,增加共识。

上海世博会是中国公共外交的亮点中国网:我们说到2010年的中国外交就一定不能不谈5月份即将在上海召开的世博会,我们都知道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我们把人文外交搞的非常有声有色,世博会是作为一个非常好的公共外交来树立中国形象的大事。您对上海的世博会有什么期待,我们举办这个世博会对中国走向世界产生什么影响?

程涛:上海世博会应该说属于我们2010年外交的组成部分。我说的是大外交,因为它本身是一个公众外交的一个亮点,有2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都要聚集在上海,要展示各自的发展的成就,展示各自的文明精华。将有七千万人次去参与世博会,去参观,去交流,我想这也是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以后的又一个展示自己的绝佳的机会。我刚才讲了由于种种原因外界对中国的了解还不够,误解还很多,拿我们自己来说,我们对外界的了解也很肤浅。

人类要想和谐共处,友好合作,共同发展,最重要的就是相互了解。了解的第一步是接触。当面的接触跟电话、书信、电子邮件的接触是不一样的。接触是了解的手段,了解是理解的前提,理解是合作的基础。当然友谊也只能产生在相互了解,共同合作,互利合作的基础上。上海世博会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很好的平台去展示自己,去了解别人,因为中国人很聪明。欧洲朋友们讲了,中国人不比你们更聪明的话起码不比你们傻。

我们也很谦虚很好学,我们跟欧洲学了很多的东西,包括从周恩来开始。再往远了讲有“洋务运动”,“五四运动”,我们学了西方很多东西。我们太聪明,太好学,进步的很快,有的时候学的老师都害怕,当然这是好事。老师怕你追赶他,他下工夫继续前进。一个不断前进的老师学生是很难追上和超过他的。但是这是一个机会,大家都来展示他们的机会。见多识广,我们见的多了,我们知识增加了。

同样的,对外国人来说,增加对我们的了解,了解了以后看法就不一样了。我接待了很多外国客人,在没来过之前他们想象的中国,一个是历史书里面的,一个是西方一些被扭曲的形象。西方带着有色眼镜去看中国,再去进行他们的报道,中国被扭曲了。让他们这些人看一看,还有那么多记者,这是很好的展示我们自己,当然我说的展示不是全部的展示我们,他可以去世博会也可以去其他的地方,像奥运会一样,他可以看奥运会也可以看奥运会以外的方面,这是全面客观的了解中国。因为我们跟他们讲,中国不是天堂,但是中国也不是地狱。中国跟你们一样,有好的一面有不好的一面,有先进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你们看一看,我们不可能把不好看的地方统统藏起来,拿一块大的塑料布盖起来,不可能。这样增进我们的相互了解是非常有好处的,奥运会就是展示我们和了解别人的非常好的机会。

中国网:今天非常感谢程大使跟我们一起聊了中国外交过去的一年一些新的变化和未来一年可能会发生的一些更加宽广领域的合作和契机,也感谢网友的收看,我们明天的“两会”天天评再见!

程涛:谢谢!

(责编 文字:郭星\主持:汪洋\导播:李哲\摄像:李异涛 庞睿\图片:王锐)

本期观点

中国正在担负更多和更重要的责任
    中国在国际社会担负更大的责任,这个应该是国际社会的要求,也是我们中国的责任和义务。
中美各方的要求是双方利益的共同点和交汇点
    中美各方的要求是双方利益的共同点和交汇点。中国一再表示我们是个负责任的大国,我们会在国际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我觉得这个都是利益的交汇点。
发展中法友好关系符合中法根本利益
    中法关系有相当牢固的基础,在现在全球化的形势下发展中法友好合作关系应该是说符合我们中国和法国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稳定和共同发展。
上海世博会是中国公共外交的亮点
    上海世博会应该说属于我们2010年外交的组成部分。我说的是大外交,因为它本身是一个公众外交的一个亮点。

相关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