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有效利用国家区域政策:中部崛起的现实选择
中国网 | 时间:2006 年3 月6 日 | 文章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化早已经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综合起来说,引起地区差异化及地区差异扩大的因素中,国家的差异化区域政策是重要原因之一。在中部崛起的过程中,只有有效利用国家已有政策,才能使政策因素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

一、影响区域政策实施效果因素

根据刘乃全、贾彦利对中国几次区域政策变迁效果的分析,我国实施的几次差异化区域发展战略中,除第一次外,其余几次政策调整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问题的关键在于,差异化的区域政策作为经济发展的外生因素之一如何与经济发展的其他外生因素和内生因素相结合,真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我们认为,影响区域政策实施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地方政府的执行力。该执行力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对政策的认知程度与利益标准。对政策的认知程度表现在地方政府对中央政策的认同、理解、拥护和执行上。对于认知程度高的中央政策,其政策实施效果往往较好,反之则效果较差。利益标准主要表现在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的矛盾冲突上。地方政府作为地方经济的具体管理机构,既要对地方经济利益负责,又要对国家利益负责,如果某项国家政策的利益指向与地方经济利益相违背,地方官员往往会站在本地区的利益角度,降低国家政策的执行效果;如果两者利益指相相同,则该项国家政策往往能够得到有效执行。综合以上两个标准,地方政府的执行力在对国家政策认知程度高,地方与中央利益指向一致的情况下最高,反之则最低。两方面因素指向相反时,即认知程度高与利益指向冲突并存,或认知程度低与利益指向一致并存时,利益标准往往占据上风,决定地方政府的执行力。

2.国家政策对象。(1)政策对象数量与状态变化程度。国家政策执行的结果必然是对政策对象原有状态的改变,由于政策对象的思想和行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会形成固定的习惯和行为模式,政策执行对其原有状态的改变会遇到一定的阻力。一般来说,国家政策涉及的政策对象人数越少、状态变化程度越小,地方政府对国家政策执行就越明确,政策执行投入就越少,政策对象就越容易适应政策的执行结果,地方政府执行国家政策就越容易取得好的效果。反之则较难取得满意效果。(2)地方资源因素。该影响体现为:资源条件好的地区,地方政府执行国家政策条件较好;资源条件差的地区,地方政府执行国家政策条件相对困难。主要包括:地区地理环境、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物质资源等。

3.市场化程度。市场化程度较低和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地区,无法结合国家政策进行二次制度创新,无法形成地方有效的经济增长机制,单纯依靠国家政策,使得国家政策的带动效应较弱。与之相反,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主要通过市场手段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国家的区域政策作为经济增长的外生因素,推动市场化进程的进一步提高,达到经济良性增长。

4.外向型与内源型经济的有效结合程度。任何区域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国家采取的差异化地区发展政策,就是要首先利用政策优势构筑内源型经济优势,通过政策高地的建立,依靠市场力量,吸引外地资金进入,进而与本地资源形成循环。更关键的是。在内源型资源集聚启动以后,形成国际资源的集聚,为当地开辟新的产业发展空间,形成新的产业集聚带。地方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这两种经济形式的有效结合表现在该区域在国际经济分工中与全国的经济分工中的角色定位是否准确。准确的定位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明确贯彻国家区域政策的地方实施方案与目标,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二、中部地区国家区域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1.地方利益与国家利益存在局部冲突。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从总体上讲,对于中部各省的发展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这其中,也存在着局部利益冲突。如地方经济发展与行业发展的冲突,地方收益与国家收益的冲突、地方经济发展与全国经济发展的冲突等。突出表现在如烟草、煤炭等行业。这些行业作为中部地区发展较好的产业,为全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存在着上缴国税比例过大,影响地方经济积累;或国家收取税率过低,地方收益过高等不平衡问题。

2.国家政策涉及范围广,地方资源优势不明显。中央“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是全面的、系统的,涵盖了从农业、工业到第三产业的方方面面,涉及范围广,除了国家支援外,需要充足的地方资源作为政策实施的物质保证。但从自然条件和原有经济基础来看,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都不具有相对竞争优势。在自然资源方面与西部地区相比,也无优势可言。由此看来,中部地区物质条件在全国范围看来并无突出优势,对政策的保障能力较弱。

3.非国有经济比重较低,要素市场不完善。根据樊纲、王小鲁主编的《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2000年)》,2000年中部地区各省份的市场化在全国排名分别为:山西:第26位;河南:第16位;安徽:第9位;江西:第20位;湖南:第19位;湖北:第17位,而排名前十位的地区中,除了安徽以外,其余全部为东部沿海地区。目前中部非国有经济占整个经济的比重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低于沿海的水平。在城镇从业人员中,非国有经济从业人员的比重,中部五省比全国低21.3个百分点。全国的城镇从业人员里面,非国有占73.2%,中部五省(除山西外)仅占52%。河南非国有占52.6%,比中部其他省平均高0.6个百分点,但是比全国的平均水平也要低20个百分点以上。中部五省比浙江低23.9个百分点。在这一块最有活力、发展最快的经济中,中部明显滞后了。

4.经济开放度较低,外向型与内源型经济结合度有待提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部地区是一个计划经济色彩较浓的经济社会,即使是在改革开放后,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中部地区的开放型经济始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经济的增长方式仍然依靠的是内生性增长,不是外源性的增长。分析2003年长江沿岸省市的对外开放情况,我们看到的是明显的数据差距,统计资料显示:在“国际直接投资/GDP ”一项,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的比例分别为7.19%、7.0%、4.4%、0.8%、4.7%、2.4%、1.8%;对外贸易的外向度进出口总额/GDP分别为147.9%、75.0%、53.8%、12.3%、7.4%、7.8%、6.6%。这些指标反映出中部地区外向型经济基础较为薄弱,招商引资和市场化进程任重道远。另一方面,中部地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同时,与内源型经济的结合较松散。该地区产业基础较好,钢铁、有色金属、汽车制造等工业在内地占有重要位置,但出口上述类型产品不多,在内源型经济的发展中,各省区之间的合作还有待加强。

三、中部地区提高国家区域政策实施效果政策

1.成立国家区域经济政策评估中心。国民经济是由一系列经济部门和地方经济组成的,部门经济和地方经济利益都在左右着经济政策的走向。如果一味强调国家或者地方的经济利益,导致国家与地方经济利益矛盾无法解决,对于任何一方都不是一个最优的选择。如果没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研究机构对各种经济政策进行中立的评估,是难以从国家利益角度去判断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如果没有对地方政策性经济增长进行预测,是难以从地方利益角度判断有效执行国家政策的合理性的,建议建立国家经济政策评估中心,按照国立科研机构模式运作和管理,具体负责国家区域经济政策评估及地方政策性经济增长的预测。为国家区域政策的制定提供指导性意见,同时为地方转变思想观念,有效贯彻执行国家区域政策提供思想动力。

2.发挥中部区位优势,弱化物质资源劣势。中部地区的区域优势明显,中部六省中,东部的皖、赣紧靠长三角的区域中心上海;南部(赣,湘)毗邻珠三角和港澳;西部(鄂、豫)是中部产业向西部转移的桥梁、纽带,也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必经之路;北部(晋、豫)紧靠以京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交通发达,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通过区域合作与合理开发弱化中部地区资源劣势。中部地区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把资源引进来,如与西部地区合作对西部资源进行联合开发、引入东部发达地区或国外资金、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另一个方面的关键词是“合理开发”。所谓合理开发,首先是要充分尊重自然生态规律,保护与开发并重,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切忌掠夺式开发。合理开发的另一重含义是综合开发利用资源,提高资源产品的附加值。开发那些真正具有优势的自然资源,比如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生物多样性资源等,并发展相应的产业。而对于劣势自然资资源则要以保护、重建和建设为主。

3.加快非公有经济发展,健全市场体系。对民营经济进入市场的各产业领域,要逐步放宽准入的条件,拓展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在政策上要加大扶持的力度,如鼓励发展民间融资机构、民间银行等,帮助民营企业获得资金的支持。给予民营经济与公有制和外资经济同等的待遇。还要在更高的层次上,造就具有现代市场竞争优势的民营航母经济,另外要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国有工业企业的改组、改造,实现民营工业经济跳跃式发展。健全市场体系。要加快各类专业市场和现代物流中心建设,引进和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和大型流通企业,形成货畅其流的市场流通体系。要抓好市场中介组、经纪人队伍建设,完善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市场,建立统一有序的产权交易市场,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4.加快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的一体化进程。中部地区的商品输出,主要通道还是两条:长江或京广铁路。中、东部经济一体化,要以相互分工,优势互补,竞争协作,平等互利为原则视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通过政府协调,采取多种方式推进一体化。中部省区应当十分重视以下几点:

其一,要注重推进省内各地和中部省际经济的一体化。就中部五省之间来说,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钢铁、有色,建材、化工、汽车等类产品的生产,科技开发、现代物流、信息化和旅游业的发展,流域的治理,生态的保护等等,完全可以采取各种方式,率先实现不同程度的一体化。

其二,继续发挥中部地区的产业优势。中部的支柱产业与东部形成较明显的差异性,根据相关分析,中部各省的支柱产业主要集中于:煤炭、电力、交通运输、金属冶炼及食品加工业。这与东部的支柱产业有较大差距,有差异才需互补,才能协作,也才有可能形成产业链和集团化企业。中部一方面应欢迎东部的优势产业及企业前来整合、并购本地相关的产业及企业。另一方面,中部也可以凭借自己的优势产业及企业,逆梯度推进,整合并购东部的相关产业及企业。

其三,努力拓展优势产业的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中部各省依托各自优势产业,如钢铁、有色金属、汽车制造、食品加工等,通过与东部物流、贸易公司合作或自己拓展营销渠道,积极开拓海外市场,通过各种形式加强优势产业、特色产品的宣传力度,提高国际对中部地区商品的认知度。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国
阿里巴巴公司库
商业资讯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