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合纵连横大战略—会内会外热议中部崛起
中国网 | 时间:2006 年3 月4 日 | 文章来源:CCTV

人民日报消息:中部崛起是中央继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之后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怎样看待这项战略?如何实施这项战略?记者连线会场外的知名专家和会场内来自中部地区的两位代表,请他们谈谈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背景: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5年,中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及现代农业发展上,取得了重大进展。

会场外

嘉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部长张军扩

中部崛起的“中部”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促进中部发展是新时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的需要

中部崛起中的“中部”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中部是在“七五”计划时期确定的,覆盖吉林、黑龙江、山西、内蒙古、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等9省区。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提出来之后,内蒙古被视为可以享受西部政策的地区,吉林、黑龙江被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覆盖。这样,原来的中部地区中尚有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等6省没有被特殊的政策惠顾。这6个省被视为狭义的中部,是中央提出的“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所覆盖的地区。

促进中部崛起既是国家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中部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部6省地处内陆腹地,国土总面积102.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0.7%;人口总数3.61亿,占全国的28.1%;农村人口高达2.44亿,占全国农村人口的31.2%。显然,没有中部地区的发展,就不可能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也不可能构建起和谐社会。

此外,促进中部发展也是新时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保证我国经济整体上持续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和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工业化和城市化将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对能源、重化工产品的需求进一步增长;中国加入WTO后,需要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以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中部地区具有“承东启西、联结南北”的区位优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和农产品生产基地,产业基础较为完备,科技和人力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中部地区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的关键阶段,采取有效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现阶段中部崛起面临着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不同的突出矛盾,要把工业化、城市化作为中部崛起战略的核心内容。

会场内

嘉宾:南昌市市长李豆罗代表

中部崛起的关键因素是创新与新型工业化,此外,还要坚持城市化战略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很重要的一点是营造崛起的环境,具体说有四方面:有序竞争的创业环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

这里的关键因素是创新与新型工业化。要推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使中部成为自主创新能力强、产业化水平高的区域研发中心。要坚持工业化核心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坚持三次产业互动。

此外,还要坚持城市化战略,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以南昌为例,就是按照城市面积300平方公里、城市居民300万人口的规划要求,构建“一江两岸、一核五片”的城市框架,形成“功能齐全、相互配套”的城市基础,完善“方便快捷、布局合理”的交通体系,彰显“碧波相连、活水绕城、城在湖中、湖在城中、城湖相融”的城市特色。

嘉宾:武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零代表

目前,中部地区遇到的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体制和机制的约束

近些年来,中部和东部沿海的距离在逐步拉大,而西部和我们的差距在缩小。中部的出路在哪里?中央提出促进中部崛起,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契机,要紧紧抓住这个战略机遇。

中部在区位上有一定的天然优势,发展交通路网是促进中部崛起的路径之一。目前,中部地区的交通网络建设还需要完善,“通而不畅”的问题不容忽视。武汉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要突出发展交通和流通,把“两通”优势作为重要的引擎之一。

目前,中部地区遇到的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体制和机制的约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必须也只能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来解决。武汉素有“吃螃蟹”的传统,20多年来,武汉在改革和创新上多有“惊人之举”。要发扬“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的精神,要在体制创新上实现突破,在改革方面力争走在中西部前列。(本报记者朱剑红 任江华 张志峰)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国
阿里巴巴公司库
商业资讯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