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从“中部塌陷”现象到中部崛起的提出
中国网 | 时间:2006 年2 月13 日 | 文章来源:新华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西部和东3省相继领政策之先。面对这一挑战,中部地区情况如何?“不东不西,不是东西”——这句近似调侃的话表明了中部地区面临的尴尬局面。

从纵向比较来看,中部地区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较快发展。但是,中部地区相对于全国总体水平或平均水平,特别是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总量、发展水平、发展速度、“三化”(即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及结构变动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距。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学界开始探讨西部开发问题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就发表文章,提出了要防止“中部塌陷”的预警。近20年之后,学者当年的担忧变成了现实。

“中部塌陷”的3个主要表现

1.中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和总体发展水平不仅大大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且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数据显示,从1980年到2003年的20多年中,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从50.2%增加到了58.86%,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激增了7个百分点。而中部地区在全国范围内的地位呈不断下降趋势。反映在人均GDP(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上,1980年中部地区人均GDP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88%,1990年下降到83%,到了2003年只相当于全国水平的75%。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GDP差额比扩大了6倍。从居民收入看,2002年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城镇居民收入中,中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69元,比西部地区低183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排名前10位的省(区、市)中,西部地区有2个,中部地区没有1个。

“三农”问题突出,成为影响中部地区总体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中部基本都是农业大省。1990年,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安徽5个产粮大省的城镇居民收入,为乡村居民收入的2.07倍。到2002年则扩大到2.82倍,农民脱贫致富压力大,贫富差距扩大造成的社会矛盾,成为中部崛起的一个沉重负担。

2.中部地区的发展势头和发展速度明显低于东部地区,也低于西部地区。

西部大开发以来,中部原本落后的投资增长速度又大大落后于西部地区。1998年,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2%,比中部地区高16.8个百分点。2001年1月~7月,西部地区投资增长20.1%,比中部地区高2.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成为全国投资的“锅底”。

3.中部地区的“三化”进程即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不仅明显滞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且也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衡量和反映工业化进程的基本指标。全国该项指标为52.2%,中部6省为45%左右,中部地区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7个百分点。中部地区缺乏具有很强的综合实力、带动能力和辐射能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及城市群,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没有一个进入全国城市竞争力排名前10位。农村人口及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较慢。全国的城镇从业人员中,非国有经济从业人员占73.2%,中部地区仅占52%。

“中部塌陷”的原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认为,导致“中部塌陷”,政策上的边缘化是因素之一。但究其根本,是中部缺少大都市圈或者说中心城市经济带的带动。中、东、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差别巨大,才是导致各地区发展无法均衡的根本原因。

今年两会期间,很多代表委员认为,“中部塌陷”所以形成,投入不足是最直接的原因。据有关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部地区大多数年份资本净流入超过2000亿元,而中部地区基本处于资本净流出状态。全国政协委员胡彪认为应加大中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投入。

武汉大学教授伍新木把“中部塌陷”的原因归结为:1.中部开放滞后,从而失去了发展先机;2.国家对中部缺乏倾斜政策,中部成为“政策洼地”;3.中部省份财政收入和上缴基数高,导致财力窘迫;4.根本的问题是发展不够,而发展不够又是因为抢抓机遇不够,狠抓落实不够,根本原因是解放思想不够;5.“四不够”的原因在于不会用人;6.缺乏江浙人的创业精神。

中部崛起的提出

中部崛起针对的是“中部塌陷”现象。

2002年,十六大报告提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强东、中、西部经济交流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中央对于中部的发展早有筹谋,只是在等待恰当的时机。

200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概念。

在2004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部崛起的提法,首次出现在次年经济工作的六项任务中。会议提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结构调整的重大任务。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国家要从政策、资金、重大建设布局等方面给予支持。”(王谦)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国
阿里巴巴公司库
商业资讯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