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创建学习型城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周良洛  
 

党的十六大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奋斗目标。建设学习型城区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建设学习型城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城区的竞争力,实现城区的现代化为目标,确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构建全方位、开放式的终身教育体系。创新是民族进步、国家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

学习是创新的不竭源泉,只有不断学习新思想、新知识、新技能,才能为创新提供思想基础和知识技能条件。学习型城区是处处充满生机和活力、不断追求进步与持续发展的城区。在学习型城区,终身学习成为市民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人学习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风气。

人文汇萃 资源丰富

发展迅速

作为首都的重要功能区域,海淀区占地面积430.6平方公里,辖23个街道办事处、7个乡镇,户籍人口184.1万,常住人口约300万。2004年,海淀区生产总值实现1057.7亿元,成为全市第一个生产总值逾千亿元的区县,比上年增长18.5%,占北京市总产值的24.7%;财政收入实现58.2亿元,比上年增长22.4%;区域税收实现332.1亿元,比上年增长18.3%;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399.4亿元,比上年增长12.8%;中关村高新科技园区海淀园技工贸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达2062.8亿元,比上年增长21%。

近年来,海淀区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科普示范城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区、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区县、全国“双拥”模范城、首都文明区和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生态建设获国家建设部“中国最佳人居环境范例奖”。

海淀是全国高等院校最密集的地区,拥有迈向世界一流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高等学府78所。其中“211工程高校”14所,占北京市总数的70%,占全国的14.7%。高校有包括杨振宁在内的两院院士151位;有长江学者149名,占北京市的93.7%,占全国的27.4%。

海淀区有中学87所,小学130所。其中有人大附中、一零一中学等11所普通高中示范校,有以中关村一小、三小为代表的一大批知名小学。海淀共有中小学特级教师131名,占北京市的1/3以上。拥有5所职业中学、6所技工学校、4所中等专业学校和169所幼儿园。

海淀区共有体制改革及民办中小学校30家,占北京市近1/4;职业技能培训机构75家,占北京市16.4%,另有514家教育培训机构。以新东方学校等为代表的民办教育蓬勃发展。

海淀区的学前教育、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特殊教育和社区教育均保持先进水平。海淀区早在1987年就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2001年起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在全国率先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海淀区是全国“两基”教育先进区、全国少儿工作先进区、全国特教先进区、北京市教育先进区和北京市发展社区教育,促进学习化社区建设先进区。

海淀区文化资源也同样丰富,有文物古迹262处,文物保护单位69处,其中世界历史文化遗产1处,占北京市1/6;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处。颐和园、圆明园等皇家园林都坐落于此。2004年海淀区接待的游客总数占全市的1/4。

在2008年奥运会筹备工作中,海淀拥有7个比赛场馆和20个训练场馆,是全市最多的区域。在公共卫生方面,区域内集中了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市肿瘤医院等国家和市属大型医疗卫生机构853家,其中三级甲等医院约占全市的30%。

海淀是创业者的沃土,成功者的摇篮。回首过去,勤劳智慧的海淀人民以“海纳百川、淀积千里、服务奉献、争创一流”的海淀精神,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海淀人民正在“推进历史性新跨越、建设现代化新海淀”,开创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

创建“学习型海淀”

实现新跨越

根据党的十六大作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和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首都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海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区,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完全有条件在新的历史机遇和竞争条件下发展得更快一些,海淀区委、区政府确定发展目标是:“率先在全市、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率先基本建成世界一流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率先基本完成奥运行动计划。”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努力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提升人力资源的品位,提高全区人民的素质。海淀区委区政府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在2003年4月召开的海淀教育大会上提出:创建国内一流的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学习型社会示范区,努力使所有孩子享受优质教育,所有居民参与终身学习,建成全国教育现代化水平最高、文化学习氛围最浓的“学习型海淀”。

创建学习型海淀的总体目标是:围绕“三个率先”的发展战略,树立现代学习理念,构筑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创建各类学习型组织,积极营造“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机,处处是学习之所”的氛围,全面提升个人和组织的创业意识、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升海淀的综合竞争力,形成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建成全国教育现代化水平最高、文化学习氛围最浓的“学习型海淀”,率先在全市和全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到2010年,教育发展水平接近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到2020年甚至更长时间,将海淀建成为世界一流的教育区,并努力向世界教育中心地区的目标攀登。

海淀区政府整合区内各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2001年组建的中关村学院,就是一所发挥区域社区教育和学习型城区建设龙头作用、没有围墙的开放型学校。学院在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岗位培训、继续教育以及远程开放教育的同时,还担负着海淀区市民总校的职责,负责管理和指导全区各社区教育培训中心及市民文明学校的工作。以学院为核心的三级网络式结构具有区域特色。核心平台由海淀区职工大学等多个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机构合并组成;区域内的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15所大学的17个学院构成网络的支撑级,街道、乡镇的社区教育培训中心和区属中等专业学校构成网络的辐射级,形成了覆盖全区、面向各个阶层居民的社会教育、学习体系。

党的十六大之后,根据建设“学习型海淀”的需要,区政府积极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加大对学习型城区建设的领导和管理力度。

由于海淀区社区教育和学习型城区建设形势的发展,2004年区政府撤消了海淀区社区教育委员会,成立了海淀区学习型城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及办公室。委员会主任由区委书记和区长担任,成员有各委、办、局及街道、乡镇的领导。办公室设在区教委。区委、区政府各有关部门和街乡也建立了相应机构,明确工作职责,认真抓好落实。居委会有分管社区教育的主任,专门负责落实区、街道社区教育工作计划,开展居民学习活动。

海淀区学习型城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及办公室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部署、督促、检查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建立领导责任制,明确各级党政组织在建设学习型海淀工作中的职责,把建设学习型海淀同创建文明城区、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实现“三个率先”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实施目标管理。制定了创建学习型海淀的总体规划,在学习内容、时间安排、阶段考核、经费保障等方面进行全面部署。

为凝聚和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利用和发挥本区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全面提高社区教育和学习型城区建设水平,海淀区委、区政府聘请国家机关、大学和科研院所的著名教授、学者组成专家组,对开展社区教育,建设“学习型海淀”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给予指导。

区委、区政府制定了《海淀区教育事业“十五”发展规划》、《海淀区实现教育现代化行动计划(2003年——2006年)》。目前,正抓紧制定《海淀区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为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的深入开展,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涉及创建标准、检查评估、表彰奖励、经费投入等方面。十多年来,每年教师节期间,海淀区委、区政府都对在社区教育和学习型城区建设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开展创建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组织活动,是构建学习型海淀的基础工作。几年来,涌现出一批创建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的先进典型。为将这一活动引向深入, 2003年12月,区政府下发了《关于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实施意见》。文件提出了把机关(含国家、市属、部队机关)、街乡镇、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其它各级各类学校、医院、社区、家庭及其它类型的组织建设成为各具特色的学习型组织,以及争做知识型职工的基本要求,规定了未来三年的创建目标、评估指标、检查评估办法及保障措施。

学习型组织作为一种当代前沿的管理理论,正在为更多的有识之士和创新团队所接受。全区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热情持续高涨。愈来愈多的行业、企业投入到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行列中来。基层的各单位、社区都根据实际提出创建工作计划,在落实上下功夫。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工作正在全区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街乡和社区全面展开,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的先进典型不断出现。

经过评估,两年来,共确定283个单位为“海淀区建设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包括36个机关、22个街乡镇、47个企业、69个科研院所及学校、5家医院、104个社区。有501个家庭被确定为“学习型家庭”,48人被确定为争做知识型职工标兵。

全面性和区域性是海淀区创建学习型组织工作的鲜明特色。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主要特征,也是学习型城区的主要特征。因此,海淀区在创建学习型组织,推进学习型海淀建设中突出了全面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全面性表现在海淀区创建学习型组织工作基本涵盖了各类正式和非正式的组织。既有机关、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和医院,也有社区和家庭。区域性表现在根据驻区的中央、市属和军队单位众多的情况,海淀区创建学习型组织工作,不但要求区属的机关、企业、学校和社区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而且动员所有驻区中央、市属和军队的机关、企业、科研院所、学校也参加到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中来。这样的活动对海淀区的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海淀学习型社区建设发展很快,居民参与社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越来越高,人数越来越多,社区教育的形式多样,内容贴近群众的需求。

学习型社区建设呈现出以下特点,农村社区教育普遍开展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城市社区教育正向更高水平发展。越来越多的社团组织和中介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教育,初步改变了社区教育由政府包办的情况。社区教育志愿者已经成为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的主力军,主要由退休的专家教授和大学生、大学青年教师组成的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在社区教育的管理和教学岗位上发挥了突出的作用,提高了社区教育和学习型社区建设水平。

“学习型海淀”建设的

未来思考

创建学习型海淀是一项全新而长期的工作,要不断创新工作载体和工作方法,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提高工作水平,力争取得新的突破。创建学习型海淀工作刚刚起步,还存在着各种阻碍发展的各种问题。地方政府有责任为市民提供基本的和公平的参加学习的机会和条件。

1.形成符合海淀区情的终身教育体系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快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建成5所职业高中(包括2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将中关村学院建成示范型高等职业学院,逐步形成高中后、大学、大学后相互衔接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完善职业培训教育体系功能,不断创新教育培训模式,实现职业教育、培训和社区教育服务一体化。建成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相互衔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开放式终身教育体系。

2.将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引向深入

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要在全面开展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发展。要求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先进单位有创新和自己的鲜明特色。

重点开展建设学习型党政机关和学习型党组织的活动,并以此为龙头和示范,推动全区范围学习型组织建设工作广泛深入地开展。创建工作要突出4个特点:一是坚持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主要内容,进一步促进机关各级干部把思想统一到十六大精神和区委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努力提高机关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政策理论水平;二是以巩固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效为重点,要求树立自觉学习、终身学习、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有所作为的理念,努力做到思想统一,在开拓创新中求发展;三是注重学习专业理论和业务知识,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努力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与基层的实际情况、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相结合,切实转变机关作风,提高科学决策的水平,促进执政能力建设;四是以拓展领域、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争创一流业绩为要求,全面提高机关党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3.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在海淀区政府网络平台的基础上,构建开放、高效、便捷的远程教育网络,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便捷的途径和现代化的手段。尤其是要充分利用海淀区建设“数字化海淀”的有利时机,建立社区远距离教育网络。使学习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人们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随地学习。到2006年,基本建成海淀远程终身教育网,所有街道建有与国家、市图书馆联网的电子图书馆,各乡(镇)校、村校都有与海淀教育网连接的多媒体教室。

4.保障学习型城区建设专项经费的逐年增长

几年来,区政府按照常住人口人均1元标准拨付社区教育专项经费。全区教育费附加的20%,用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和学习型城区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区政府将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学习型海淀建设的投入,保障学习型城区建设经费的逐年增长,使人均学习型城区建设的经费居于全市领先水平。同时,鼓励社会各界支持社区教育的发展,对通过政府部门和社会中介组织捐赠教育的企业和个人,给予经济奖励或其他优惠政策。

5.实现学习型城区建设的均衡发展和社区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采取有力措施,从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信息化条件,加强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高标准发展老社区和农村社区的社区教育,逐步实现与大院社区的同步发展,全面提高全区社区教育整体水平。

政府要在管理、引导和服务方面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将更多的社区教育空间留给民间组织,把政府的主要精力、物力和财力放在保证居民最基本的学习权利上。制定政策,鼓励民间组织和其他社会教育资源参与社区教育,实现社区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创建学习型城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创建学习型城区是一项全新而长期的工作,理论和实践上有许多新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不断总结,工作载体和工作方法需要不断创新。(周良洛 北京市海淀区区长)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