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生活中的手机短信 刘津 张金玺  
 

移动中的信息传播由来已久,它符合人类传播的自然模式。远古时代,人类的初民已经开始利用人体这个天然的媒体,从事与身体位移相伴随的口语交流。在漫长的媒介发展史中,人们一直试图寻求能够集信息生产和消费于一体、可以在行走中实现跨地域互动的媒介,手机的诞生实现了这个交流的梦想。美国媒介研究理论家保罗・莱文森认为,一种媒体越是符合人性化的模式,越是在各种媒体的生存竞争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手机满足了人们走路说话的需要,接近人类的本能状态,这就是手机媒体生存与扩张的胜算所在。

手机促使人与人之间形成了空前紧密的动态联系,生成并强化了社会关系。同时,它解除了体积较大的传播终端对人的行动束缚,使人们无论置身何处都可以保持通信的便捷。早期的手机,主要以移动通讯网络为依托,支持以声音和听觉为主的人际传播。随着手机网络与互联网的衔接、短信息的出现,手机的传播功能更趋完善和强大,不仅能够承载形态各异的视觉符号系统,而且可以上网浏览和接收定制信息服务,使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两种形式完美结合。

目前的手机短信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比较成熟的文字短信息,以文字符号系统为主,辅以少量个性化的表情符号;一种是刚刚兴起的“彩信”,能够传送图像、格式化文本、视频和数据,如电子贺卡、图片新闻照片等。短信的传送模式也有两种:一种是个人对个人的用户间双向互动人际传播;另一种是短信服务商面向短信定制用户的点对面单向大众传播,手机用户仅是接收方,服务信息内容纷杂,如交友、新闻、天气、房屋、招聘、约车等。

短信具有可留存特性,因而弥补了言语传播的诸多缺憾。视觉符号的延时性“在场”,绕开了电话占线时的拥塞,保证了信息的更高到达率和更持久存在,可以反复观看,亦可转发他人;接收与回馈的不同步,使接收者享有更高的选择性,可以自主地决定回复与否;价格低廉,有助于提高手机用户单位经济成本内的信息发送效率;深思熟虑,避免通话时的情绪发作和失态;安静的交流,防止在公共场合引起他人不悦,亦不会给同伴留下离群的印象。

由短信服务商针对定制用户提供的短信服务,为人们提供了较之传统大众媒介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资讯。这是因为,每个短信定制用户的手机号码都是独一无二的,用户也倾向于单独查看短信内容,这意味着短信可以直接面对具体的个人,而不是数量众多的模糊受众。有人说,传统大众传媒的最大幻想是:虽然它们发送的信息本来并不针对某个特别的人,但其意图却是让所有的世人觉得,它们是专门为我们每个人制作的。而短信服务商的信息服务,似乎更加接近这个幻想。未来的手机短信在个性化服务方面将会更为专门化和精细化。

短信传播的出现,使社会信息流程更为复杂。一方面大众传媒发布的信息经由人际通道,会以惊人的速度和难以预测的方向在人群中蔓延;另一方面,来自人际渠道的消息,在一定情况下又会成为大众传播的议题。这两个过程彼此交错、难解难分。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向他人发布信息的方式,加剧了传播的泛中心化趋势,这一方面消解了大众传媒在信息制造和传播中的垄断地位,促进了信息的多样化;另一方面,当大众传媒未能及时公开公众普遍关注的重大信息时,人际关系网络中散布的流言可能在一定时期占据主导地位,支配人们的社会行为。

短信丰富了亲朋好友、恋人同事之间情感交流的方式,复苏了视觉符号在情感传播中的活力。电话作为高度感性的媒介,曾一度预示伟大情书的终结,情人间的呢喃耳语和亲友间的娓娓细语代替了苦思冥想的文字表达,使纷繁复杂的情绪及时言传,不必为书信的到来望眼欲穿。短信以同样迅捷的速度表达言语不能表达和不愿表达之意,含蓄委婉,抒情浪漫,回避了声音对话的尴尬和羞涩,被年轻一代视为富有情调和精致前卫的生活方式。

短信使家庭的纽带更为紧密,它便于收藏的特性也助长了夫妻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更多的彼此监视,并带来更多隐私泄露的可能。存储在手机中的短信,使夫妻间的不忠更容易被发觉,使孩子的交往更容易被父母刺探。正如电影《手机》中所说,这时手机就变成了“手雷”。

伴随短信文本而产生的,还有特殊的话语模式“机话文”和短信写手群。 “机话文”不拘泥于传统语法规则,短小精辟,言简意赅,幽默风趣,轻松诙谐,大量使用俚语、俏皮话、歇后语、笑话,往往调侃风趣、内藏揶揄,“包袱”抖开令人先喜后怒。“机话文”符号多元,包容了文字、图片、铃声下载、英文、指示性符号、数字、拼音缩写等,构成文符成趣的视觉和意义景观。静默的表达方式,使人们不用顾忌言词失当招致旁人反感,因而,涌现出不少大胆、出格的内容和题材。

短信传播也存在一些弊端。由于它主要流散于彼此熟悉和信任的人际群体中,因而受众确信度较高,这助长了谣言的威力。短信传播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接收终端具有私密性,所以借助其扩散的色情信息、欺诈信息、流言蜚语、垃圾资讯很难监控。短信还导致大量雷同信息的蔓延,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信息超载。尤其是节日到来之际,人们可能不止一次的收到一些流传甚广的祝福语,此时,面对批量复制的问候,人们也会若有所失。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