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科技期刊编辑的素养 武夷山  
 

科技期刊编辑德才识兼备,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编辑。今年1月去世的《科学美国人》创刊编辑之一丹尼斯·弗拉内根堪称德才识兼备的典范。

从1947年《科学美国人》问世到1985年弗拉内根退休时止,他在主编岗位上工作了37年。他经手编辑了连续436期杂志,每篇文章都是逐字逐句地审读、修改、润色,一般要反复3遍。他为编辑加工稿件付出的心血是难以估量的,但是,他从未在《科学美国人》杂志的任何一篇文章上署过自己的名字。这样一种认真敬业的精神值得所有科技期刊编辑学习。

弗拉内根没有在本人编辑的杂志上发表过任何文章或署名,这并不意味着他不会写文章。事实上,他留下了不少文字,还编写过几本书,其中《21世纪前夜一个旁观者的科学指南:弗拉内根版》甚为脍炙人口。虽然他并未受过正规的理工科高等教育,但是他知识广博,才华横溢。不然,绝对无法胜任《科学美国人》这样一本多学科高级科普读物的把门人之责。有一次,他在一次午餐会上遇见了著名电影批评家波琳·基尔女士,开玩笑地对她说:你肯定对科学一窍不通!基尔则回应道:“噢,那你就是一个无所不通的写手!”弗拉内根后来说:如果还时兴立墓碑的话,我倒愿意在我的墓碑上自己的名字底下刻上“无所不通的写手”这几个字。

弗拉内根从担任《科学美国人》的主编起,对于如何办刊就有自己独特的识见。首先,他认为,“科学就是科学家所从事的事情”,因此,要请亲身搞科研的人写文章。第二,文章要让非科学家也读得懂。他竭尽所能,邀请到像詹姆士·D·沃森(DNA结构发现者之一)、汉斯·贝特(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鲍林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奥本海默 (曼哈顿工程组织者) 和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名流为杂志撰稿,他则仔细修改润色来提高可读性。另外,他请来数学科普大师马丁. 加德纳主持数学趣题栏目,这一栏目迷倒了无数青少年甚至成年人。1947年时,原《科学美国人》(其实,杰拉德·皮尔和丹尼斯·弗拉内根并不是创办了一个崭新的刊物, 而是收购接手了原已存在但濒临破产的同名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然后将办刊主旨完全改变了)的发行量为4万份,到了弗拉内根退休那一年,即1985年,发行量高达60万份,超过了著名政治、文学类杂志《哈泼斯》和财经杂志《财富》周刊。

有些科学家具备雄厚的科研实力,但是甘愿转向科技期刊编辑岗位,“为他人作嫁衣裳”。这本身就体现了一种美德。例如,《第四军医大学学报》英文编辑许福明教授的经历就是如此。他从欧洲访学归国后,先是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颇有建树。从1995年开始他逐渐参与期刊编辑工作,最终将兼职变成了专职,并在编辑岗位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所服务的期刊1999年获得新闻出版总署首届“国家期刊奖”,他本人2005年获得“全军优秀医学编辑”光荣称号。他在2004年发表于Science Editor(科学编辑)杂志的一篇文章中,谈了自己的体会。他认为,要想成为优秀的编辑,就要做一个学习者、工作者和教育者。做一名学习者,与本文前面提到的“学”是一致的。做一名工作者,就要强调使命感、责任心和旺盛的工作热情,这都是与“德”紧密联系的。好编辑还应该是一名好教师,这是许教授独特的见解。也正是这一认识帮助他取得了异于常人的成就。

中国古人留下了大量含有“德”、“才”、“学”三个字的成语,如“德高望重”,“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等等。我们期望着这些成语能加在更多的中国科技期刊编辑的身上,而并非溢美之词。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