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学习生活中的灿烂之花 杨常青  
 

——记湖南分院直属班2003级经管本科班学员李浩云

湖南分院直属学区2003级经济管理本科班有一位年过七旬的学员,几年来在学习上孜孜追求,每次听课早到迟归,被班上学员敬封为“学习老人”。

李浩云,机械制造专业工程师,1930年6月出生在望城县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勤奋好学,1955年考进上海机械制造学校(现更名为上海机械学院),在校成绩一直优秀,并于毕业前夕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那以后,由于工作繁忙,抽不开身,李浩云一直没有得到脱产进修学习的机会。1989年从长沙市摩托车厂退休以后,办了几年实业,但深感形势变化之快,技术更新之快,原有的知识结构远远落后,李浩云萌发了强烈的读书求知欲望。2003年1月,他看到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的招生简单后,觉得非常适合自己学习,便搭乘公共汽车到湖南分院询问。分院考虑到他年纪大,又是工程师,想作为一个特殊情况,给予免试录取。但李浩云拒绝了。他说:“我不要特殊,我要与大家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要与大家比着学,把原来耽误的学习补回来。”就这样,李浩云拼命复习了几个月,顺利通过入学考试,正式成为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学员,开始了为期两年半的“学习长征”。

一论:学习运动论

老李认为,通过学习,不仅学到了文化知识,开拓了视野,广交了朋友,对一个年事已高的老人来说,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强身健体,益智延年。

老李家住长沙市树木岭雅塘村,离学习上课地点很远,要转乘两次车,单程至少要一个小时。每次上课,老李总是早晨七点准时出门,八点左右第一个赶到教室。炎热的夏季如此,寒冷的冬天也是这样。有人问老李,这样学习是不是自讨苦吃?老李爽朗一笑,解释说,他现在已经把学习当成生活的动力了,上下学途中,相当于搞了一场马拉松运动,在运动中既锻炼了身体,又学到了东西,何乐而不为?老李介绍,有一次,粮贸大厦停电,没电梯。到教室上课要爬19楼。老李上到6楼的时候就感觉很累,不舒服,不想再爬了。但一想到老师在教室讲课,他咬咬牙,爬两坎歇一下,硬是走进了教室。

老李隔壁有一位74岁的老人,曾经笑老李不晓得享福,年纪一大把了,吃好玩好就行了,还读书干什么?现在轮着老李笑他了,因为这位老人已经患痴呆症了。老李想,想不到学习还有医学价值,能够防治老年痴呆症呢!假如是这样,学习还要加强,应该建议党校多安排上课时间。这,就是老李的“学习运动论”。

二论:读书“三多”论

两年的学习下来,老李总结了“三多”读书法。

一是多读。到目前止,党校已经发了20本教材,老李全部通读了一遍,有些书还读两三遍。对《投资经济学》这门课,老李推崇备至。他说:“以前投资前没有作投资分析,搞产品论证,总是凭感觉跟风,跟在人家屁股后面搞生产,没有超前性。假如十年前学了这门课,我办的厂子会更有生命力。"除了读教材,老李每年还订了一份《参考消息》,每天坚持看书看报三个小时,及时了解国内国外大事。

二是多记。俗话说,好脑筋不如烂笔头。老李采取两种办法多记:一是记笔记。将课堂上板书内容记下来,有时记得慢,没记下,下课再找老师或同学补记。二是剪报。将报上写得好的、有资料性值得收藏的文章剪下来,分门别类保存。一旦需要,便于查找。

三是多作。每次课后,老师会布置作业。有些学员看老李写字吃力,愿意代他做作业。老李说:“那怎么行?!我是来读书的,读书当然就要做作业。”老李不仅自己做作业,做完以后还要重抄一遍,说是供复习用。

就是靠着这三多,老李闯过了一场又一场考试,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

三论:知识价值论

有人问老李,70多岁的人了,还这样使劲学干什么?老李自豪地说,用处大着呢。他举了两个例子。

第一例,通过学习,教育影响了下一代。老李的孙子叫袁帅,今年15岁,上初三。原来到爷爷家主要就是玩,一进门就喊“吃么子?”去年下学期,看到爷爷荣获了省委党校发给的奖品后,袁帅受到了很大的触动。他像换了个人似的,以后每次回爷爷家来总是带着本子,一进门就伏在桌子上做作业了。袁帅跟爸妈说,要与爷爷比着学,要拿更多的奖状回来。

第二例,通过学习,更新知识,发挥余热,赢得了家人和社会的尊重。老硕士研究生女儿在产假期间,要老李把所学经济学课程整理一下,给她拜读一番。老李为这个事高兴了好一阵。现在,老李所住的方圆几十里,都晓得有一个热爱学习的“老李头”。老李成了当地的学习名人。

退休以后,老李曾经利用自己的专长办过摩托车配件厂,为8名下岗工人提供了就业机会。现在,老李的想法更多了。他从函院奖给他的台灯受到启发:任何工艺都面临更新、完善,这更新、完善的过程就是商机开发的过程。他是工程师,他要沿着科技创新的路子走下去,要发挥余热,用学到的新知识,再去创办一家实业,吸收更多的下岗工人,在有生之年为社会再就业工程做出自己的贡献。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