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扬波作“和”声  
 

——江苏省扬州市构建和谐社会纪实

古有诗云:烟花三月下扬州。想必阳春三月应是古城扬州最为绚烂、最为美丽的时节。不巧的是,我们去时正值酷暑,然而踏进扬城,古韵今风扑面而来,一座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展现在我们面前。

历史上的扬州数度繁华。自大禹治水后扬州因“州界多水,水扬波”而得名,为古九州之一。汉朝时吴王刘濞受封广陵,建立吴国,“即山铸钱”、“煮海为盐”,盐铁两大“官工业”迅速发展,扬州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发展高峰。唐代,扬州作为万里长江的尾闾、浩瀚大海的门户,其地理位置、经济地位相当于今日之上海。江海交汇,城以水兴。唐初,隋炀帝杨广时期开凿的大运河已成为全国南北水运交通大动脉,南方诸郡的贡品、东南八道的物资都必经扬州转运至京都长安。便利的交通,使扬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也是东方四大商港之一。扬州的经济发展出现第二次高峰,并步入鼎盛时期。是谓“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史称“扬(州)一益(州)二”。繁华起来的扬州,在新兴的李唐王朝愈加光彩夺人,“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便是当时其富甲天下的写照。临海的扬州还具有海纳百川的胸襟,这种包容性也使扬州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络绎不绝的日本遣唐僧人和留学生到这里学取真经和汉文化,成千上万的外国人来扬州经商。各种文化交织融合,共存发展。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在此共存共荣,成为扬州的一大特色。

至晚唐、宋、元,扬州几经战乱,经济陷入低迷。可这样也掩饰不了扬州昔日的神韵与风采。马可·波罗在其著名的游记中,对扬州有过痴情的描述,他形容自己仿佛踱进了天上人间。

天上人间,如此美景,怎不让人流连忘返?

康熙、乾隆六下江南,六游扬州,又重新把扬州推上了新的繁华顶点。清代中期,扬州占漕运、盐务、河务三大要政之利,成为漕运枢纽和全国最大的盐业经销中心,两淮都转盐运使司设在扬州,四方豪商大贾鳞集麋至,扬州缴纳的盐税占全国总税收的四分之一,扬州的经济、政治地位再度上升,出现了经济发展第三次高峰,扬州成为当时世界上十个拥有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之一。经济的繁盛带来文化的勃兴,扬州盐商、扬州八怪、扬州学派、扬州曲艺为后人留下数不胜数的园林建筑和宝贵的文化遗产,形成独树一帜的“扬派文化”。

从2500年的历史长河中走出,如今的扬州春风十里,处处涌动着激情,处处展现着新姿。

新建的扬州火车站气势恢宏,充满现代气息,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零距离换乘空间,堪与国际机场的候机楼媲美。提起这座车站,扬州人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2004年5月1日,宁启铁路扬州段正式开通运营,胡锦涛总书记亲临扬州为江泽民同志题写的“扬州站”揭牌,扬州人从此“百年梦圆”,结束了“地无寸铁”的历史。

然而,令扬州人为之骄傲、为之自豪的事远远不止这些,润扬长江大桥正式开通、沿江开发如火如荼、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新城西区拔地而起,还有“三金齐夺”、“台商大陆投资极力推荐城市”、“福布斯商业城市榜”……扬州市民如数家珍。

逝者如斯。短短几年,扬州的城市综合竞争力与日俱增。“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5块国家级奖牌,纷纷花落扬州。

泛舟瘦西湖,杨柳依依、水光一色、清风徐来、波光潋滟。有“以孤篇压全唐”之誉的《春江花月夜》,正是扬州籍诗人张若虚咏叹家乡的千古绝唱。

置身于如诗如画的古城扬州,看着在湖畔休憩、游玩、锻炼,怡然自乐的扬州人,我们感到了语言的匮乏。到底是怎样一种力量让这座古城焕发青春?处处闪耀着和谐之美?大气之美?

既要金山银山

也要绿水青山

人与自然和谐,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要GDP、也要绿色GDP,要小康、也要健康”,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

数年前,曾有人戏言,“烟花三月下扬州,看到一条臭水沟。”虽然是一句玩笑的调侃,但城区水质的下降的确令扬州人汗颜和警醒。

扬州人始终认为,生态环境优美是扬州城市的特质和竞争力所在,古扬州因水而兴,缘水而发,如今决不能因为水影响扬州的秀美。保护环境、保育环境、优化环境,不仅成为党委、政府的共识,更加成为扬州广大市民的共同呼声。

几年来,扬州市投入1.97亿元,通过铺设管道、泵站引水、辟湖蓄水、污水截流,全面实施瘦西湖活水工程。2002年4月,当从8公里以外的京杭大运河引来的清水奔腾至瘦西湖,瘦西湖从此摘掉了“臭水沟”的帽子,重新展现出秀水美景。众多游人慕名前来,泛舟湖上,尽享水世界的欢乐。

与此同时,扬州相继制定了《扬州市水资源保护规划》、《扬州市水功能区划》等,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水环境的打造。几年来,扬州先后投入近20亿元进行水环境整治。城区25条河道已有20条66公里实施了全面整治。利用扬州城市内外河道相通的优势,仅去年一年,他们就调用淮水6亿立方米。由此扬州市区水系得以死水变活、活水变清。此外,他们还在农村大力实施了碧水工程,共疏浚整治县乡河道441条、共1468公里。

围绕水景观的建设,扬州先后整治了小秦淮河、二道河、新城河等市区河道,打造了古运河风光带、漕河风光带和北城河风光带,兴建了新城西区“人工湖”、便益门广场、荷花池公园等一批大型涉水公园和涉水商业娱乐设施,同时在水岸建设现代雕塑、大型喷泉、亲水广场,开发水上娱乐、水上夜景游览线等,打造现代水文化。

如今,13.5公里古运河城区段、邗沟、漕河、二道河形成扬州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向世人铺开了一幅“夹岸垂柳桃花,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画卷。

今年5月,国家建设部在扬州召开了城市水景观建设和水环境整治国际研讨会,国内外专家对扬州的水环境给予了高度评价。

“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的核心就是解决人对自然的索取与人对自然的保护与利用。长期以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消耗能源、消耗资源没有概念,认为只要创造社会财富,就可以不计成本地消耗资源,树立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在创造社会财富的时候,要计算你消耗了多少资源,消耗得越多,表明对社会的贡献和实际创造的价值越少。”

扬州市委书记季建业的一番话道出了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存在的观念误区,体现出一名地方党政主官对科学发展观的独特见解。

如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扬州市委市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不仅让水清起来,还要让城市绿起来、靓起来。

绿色代表着生命的活力,还绿于城、还景于城,城市会变得灵动而生机勃勃。近几年,扬州全力建设“绿杨城郭新扬州”,全面实施市区“四纵四横四块”绿化造林规划,绿化总面积1200万平方米,形成了环城“绿肺”系统。同时,通过拆墙造绿、沿路植绿、沿河布绿、广场庭院添绿等措施,不断提高绿化水平。新建了200多个各具特色的公共“小游园”,居民出门300―500米就能入园休憩。集中建设了文昌、新世纪、维扬、五台等13个市民休闲绿地广场。古城扬州绿树成荫,绿地满城,绿色成为扬州城市的主色调。

南宋诗人王安石泊船瓜洲时曾留下“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佳句。如今事隔千年,来到扬州你肯定会情不自禁地说:春风又绿江北岸。三年多来,城区新增绿化面积71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7%,新增市民休闲广场29万平方米。

自2001年以来,扬州市委、市政府先后投资200多亿元,开展了规模较大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活动,让每一位扬州人和到过扬州的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扬州城的变化:道路宽了、灯光亮了、绿地大了、广场多了。有市民欣喜地说,路变宽了,扬州人的心胸也变宽了,思路也宽了,门路也宽了。如今的扬州街头,游园遍布、市民如织,市民们唱歌的唱歌、跳舞的跳舞、健身的健身,好一派政通人和、和谐美好的景象。

第二眼的扬州

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千年的古运河孕育了扬州的文明,往日的辉煌造就了扬州独特的通史式的文化长廊。

有人说,在扬州第一眼看到的是秀美的自然风光,第二眼看到的则是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让人感到文气十足,回味悠长。此话不无道理。如果说“城在园中、园在城中”是扬州城市最直接的观感,那么,“书卷气”则是城市的一种气质,是城市的内核。扬州著名的文昌路横贯扬州东西,有“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之誉,在这条路上可以找到历朝历代的风物建筑,便是扬州历史的见证、城市变迁的痕迹和文脉的延续。

文化是城市之“根”、城市之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2000年10月,江泽民同志视察扬州时挥毫题词“把扬州建设成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如何做到既传承历史文化,又与时俱进、融入现代文明的元素?扬州人用实践向世人展示了他们的智慧和创造。

新加坡著名的国际规划设计大师、北京奥运公园规划建设评审委员会主席刘太格先生考察扬州后认为,一个城市如果没有自然就没有灵魂,没有老房子就没有文化。他认为,扬州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都非常出色,完全可以打造成为世界上最精致的城市之一。

扬州市倾力打造“文化扬州”,在城区范围内重点实施了保护整合古城遗址和历史街区、展示文博风物、拓展园林景观、弘扬“水文化”、开发盐商文化、修缮宗教胜地、实施历史文化名城解读工程、保护振兴名店老字号、保护与创新非物质形态文化等十项文化保护与建设工程,着力使城市个性更加彰显,使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使分散的文化资源聚集化,隐性的文化资源显性化,传统的文化资源现代化。

“古城保护是前提,利用是目的。合理的利用是为了保护也是最好的保护。”扬州市委季建业书记的精辟论述为扬州古城保护指明了方向。市委、市政府建立了古城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统筹协调古城保护利用。按照“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的思路,编制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对5.09平方公里的老城区实施保护,通过整理、整饰、整修、整合,保护古城历史街巷体系,保护古城建筑风貌,保护古城人文景观、古宅名园、古树民木,保护古城生态。扬州先后花巨资修缮了个园南部住宅、汪氏小苑、准提寺、仙鹤寺、吴道台宅第等一批历史遗迹,整修了东关街、东圈门等一批历史街区,全面启动名城解读工程,延伸了城市文脉,彰显了城市个性。

散落古城的文博设施好似扬州文化的粒粒珍珠。为了整合、重现文博资源,近年来,扬州加大了对文博事业的投入,新建了扬州博物馆新馆、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以及工业博物馆、城市水环境展览馆、中医博物馆、扬派盆景博物馆、淮扬菜历史文化博物馆等一批专题展馆,修缮了朱自清故居、扬州八怪纪念馆等一批重点文化工程,努力使古城成为生动展现扬州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精致典雅的博览之城。

弘扬非物质形态文化也是打造“文化扬州”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扬州加强了对扬剧、评话、弹词、清曲等诗画曲艺传统艺术的挖掘、整理和改造,努力繁荣文艺创作,不断扩大扬州文化影响,提升市民文化素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大型史诗扬剧《史可法》、歌舞《荷塘细雨》等一批作品在全国获奖,青年扬剧演员李政成和扬州曲艺团团长惠兆龙分别荣获第2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全国首届曲艺牡丹奖。

社会事业发展程度是政府公共服务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扬州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自古就有尊师重教传统。现有三所百年名校:东关中心小学、扬州中学和扬州大学。这些都是城市的重要品牌,也是城市的重要资源。近年来,扬州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不断完善城市文教卫生功能,努力为老百姓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

2002年以来,扬州全市用于社会事业的投入达到178.6亿元,接近扬州前20年的总和。去年,扬州市区用于社会事业的投入相当于市区前20年的总和。

古城扬州悠久的历史文化令世人叹服,新时期扬州人的开放意识、对现代应用技术的追求也毫不逊色。近几年,扬州加快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取得了显著成效,居全国、全省领先地位,扬州独创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已成为全国中小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样板。

自扬州成为全国首批信息试点城市以来,全市信息化建设的总投入已达50亿元。去年,扬州市完成通信基础设施投资7.49亿元,继续保持信息基础设施在全省的领先地位。

2004年,“中国扬州门户网站”在全国地级政务网站评比中名列第11位,2005年1月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政府门户网站”。

“数字扬州”已现雏形。扬州人开放创新、与时俱进的文化精神就是这座城市令人折服与心醉所在。

“寄语市长”

与群众满意率

无论是出门在外还是在市内繁忙工作的间隙,市委书记季建业总是喜欢点击进入“中国扬州门户网站”的“寄语市长”栏目,及时了解老百姓的所思所想。自从2001年就任扬州市市长之日起,季建业就将这一习惯坚持至今。

“希望大家给我一点时间了解情况,也欢迎大家继续支持我,多提意见和建议。让我们一起为扬州打拼!”这是时任市长的季建业的留言。话虽不多,但情真意切,网友纷纷发贴回应。“寄语市长”栏目开办四年多来,平均每月收到1000多条意见和建议。市民们各抒己见,纷纷对城市环境、交通、住房、教育、治安等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及时处理。

短短一段时间的城市整治后,网上又出现了这样的贴子:“非常欣喜看见路修好了!市政府给老百姓办了实事也给老百姓带来了信心和希望……”至今,反映的问题已有80%得到解决或正在解决。

扬州的同志告诉我们,刚刚开设“寄语市长”栏目时,每天提的意见、批评大概占70%以上,其中有关城市环境问题、卫生问题、垃圾问题、乱贴乱画的问题占70%以上。这几年,通过加大创建力度和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现在,“寄语市长”中70%以上是建设性的意见,跟过去所提出的问题完全不一样了。

为提高答复率,2002年“寄语市长”新增了“回音壁”栏目,有问有答,互相交流,互相沟通。通过这座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老百姓参政议政的意识强了,对政府的信赖度增加了。这一政府与市民沟通的“快捷方式”,成了扬州发展基层民主政治的新载体。

多走走,多看看,只有深入基层才能听到最真实的声音。扬州市领导经常走街串巷,在近距离的接触中,把握群众的脉搏,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真实困难和想法。他们着力打造党委政府与群众沟通的“绿色通道”,在每一个街巷社区设立“市长信箱”,近期又开设了“12345市长热线电话”,鼓励市民对党委政府吐露心声、建言献策。

市委书记季建业指出,构建和谐社会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通过沟通达到心与心之间的理解,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交心、交融。在扬州,沟通无处不在。多种形式的沟通拉近了干群距离,拉近了干部与老百姓的心。

党群干群关系,是反映社会关系和谐程度的“晴雨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决定因素。构建和谐社会,从中国特色来讲,首要的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近年来,扬州市围绕加快构建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新型互信关系,进一步把联系群众的工作制度化。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三在” (走在群众中、干在群众前、享受在群众后)主题实践活动,提出党员要找准在群众中的定位,建立了共产党员、公务人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走门串户、联系群众”制度,动员全市23万中共党员、18000名公务人员、8100名三级人大代表、1100名两级政协委员,深入基层社区和农村村组,既访“贫”问“苦”、又访贤问能,既收集民意、又为民解难,现已挂钩群众15万多户,协调处理群众提出的5000多个问题,起到了一个干部联系一片、一个党员团结一批、一个代表(委员)影响一群的效应,凝聚了人心、凝聚了智慧、凝聚了力量,为推动正确决策、构建和谐扬州、建立党群互信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扬州市委书记季建业多次讲到,“千讲万讲,不如群众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我们只要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实事,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这就是代表老百姓的根本利益,也就是在具体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年多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给城市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扬州的各项工作不仅获得了国家的金杯银杯,更赢得了群众的口碑。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国家园林城市的三次随机民意调查中,市民满意率分别达到97.19%、98.44%和99.33%。在近期的全国生态示范市抽样调查中,市民对创建生态示范市的知晓率、对政府重视环保程度的满意率、对环境的满意度分别为95%、96%和92%。

有外地人评价,“现在扬州人说话的底气增加了20分贝。”市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自豪感、归宿感、荣誉感与日俱增。

“解困定销房”

与“全面小康村”

在市场经济时代,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协调不同群体的利益,处理好不同的利益关系,才能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一个城市的地价、房价是一个城市的身价。随着扬州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人居环境的改善,城市价值不断提升,商品房价格稳中有升,近四年扬州有10.5万户居民通过购买商品房、经济适用房等多种途径改善了居住条件。然而,在社会的边缘还有弱势群体,看着别人喜迁新居,他们只能望而兴叹。凭借他们的实力确实买不起房,也不可能买房。

为彻底解决弱势群体家庭的住房问题,2003年起扬州市委、市政府领导经过一次次的走访、一次次的调查,决定对人均住房面积8平方米以下、人均月收入300元以下、居住扬州10年以上的家庭实施“831”工程。

消息传出引起了轰动。解困定销房700多块钱一平方米,人们将信将疑,房价比经济适用房还便宜,相当于商品房1/3不到的价格,这对于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特困户们来说的确是件天大的喜事。

2003年10月1日,当“解困定销房”小区——黄金苑的居民拿到新房钥匙时,有的流下了激动的热泪。一位市民紧紧握住市领导的手说,要不是政府关心,靠他们自身力量八辈子也没办法解决住房。

2004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扬州视察时参观了黄金苑,并走访了当地住户。所见所闻让总书记不由感慨:党委政府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

据悉,2003年以来,扬州市新建解困定销房1800余套11万平方米。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是扬州未来三五年发展的主攻重点。施肥一定要施到根上去,这句俗语在扬州农村也已得到印证。

扬州全市共有1200多个村,发展的基础参差不齐,其中有一部分是经济薄弱村。过去一些年,扬州将扶持经济薄弱村作为农村工作的一项重点,可今年扶持以后明年又贫困了,扶持了多少年,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针对这一问题,扬州进行了前瞻的思考和实践。2005年起,扬州开始启动全面小康村建设,整体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就业非农化,努力建设村强民富、村容整洁、村务民主、村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全面推进、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分期达标”的要求组织实施,通过抓中间、促两头,争创一批小康先行村,建设一批全面小康村,扶持一批后进薄弱村。全市1248个村中三年内争取有400个村达标,五年内争取有1000个左右的村达标,全市有80%的村建成“全面小康村”。

有人评价,“全面小康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是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从运河时代

走向长江时代

2001年,扬州市财政总收入40.7亿元。

2004年,扬州市财政总收入93.9亿元。

2005年,扬州市财政总收入预计将达到110亿元。

从数字中我们不难发现,扬州正以加速度迅猛前进。

发展就是硬道理。上个世纪,邓小平同志深刻阐述了这一真理。如今,正欣欣向荣的扬州告诉我们:发展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根本之道和物质之基,不发展、慢发展无以安居乐业,不全面、不协调难有社会和谐。

——交通先行

扬州南临长江,北接淮水,东近黄海,历史上就是我国水陆交通的枢纽、承南启北的重要“门户”。改革开放以来,扬州虽然是长三角15个城市之一,但由于受长江的阻隔,经济发展始终难以跟上苏南板块的步伐。

随着国际产业和国际资本向长三角转移速度的加快,扬州加速发展的愿望更为迫切。他们意识到,加快经济发展,交通基础设施一定要先行。近年来,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关心下,扬州重点实施了润扬长江大桥、铁路、环城高速、扬州港、沿江高等级公路等五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2004年5月1日,宁启铁路扬州段已正式开通运营。扬州站始发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和西安五条黄金线,一年多来进出旅客100多万人次。

2004年10月,扬州西北绕城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与东南绕城高速公路一起构成了江苏省地级市的第一个环城高速公路(全长78公里)。

今年年底,总长80公里、投资14亿元的沿江高等级公路扬州段也将全线贯通。它将像一条红线串起了南京长江二桥、润扬长江大桥、江阴长江大桥“三桥”和南京、扬州、泰州三个港口。

作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扬州港于去年与中远太平洋集团合资合作,融入其全球运输网络,目前,20万标箱集装箱码头正在加紧建设中。

尤其令扬州为世界瞩目的是,今年4月30日,有着 “中国第一跨”美誉的润扬长江大桥正式通车。它标志着扬州交通条件发生历史性变化,彻底改变了扬州自古以来偏居江北一隅的局面,扬州的交通格局从“T”型变成了“十”字型,从现代交通的盲点城市变成了交通网络上的节点城市,形成了“江海河沟通、水公铁联运”的立体交通运输格局,使扬州跨越长江、融入苏南、走向世界的步伐大大提速。

扬州冲破了亘古以来的长江天堑,把江北的“帽子”扔到长江里去了,从此她阔步从“运河时代”走向“长江时代”,从江北城市走向滨江城市。

——沿江开发

大江大河沿岸开发是古今中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共同特征。自古以来,大江大河的开发促进了人类文明和经济繁荣。长江中下游沿线的开发已成为苏中地区加速崛起的重要突破口。从发展的趋势看,扬州的优势在沿江、希望在沿江、潜力在沿江。

近年来,扬州以沿江开发、园区建设为契机,推动经济由“运河时代”走向“长江时代”。这几年扬州着眼生产力布局的调整,打造沿江产业发展高地,营建外来资本降落的“飞机跑道”,全面推进沿江地区开发,建设市开发区、市化工园、邗江工业园、维扬工业园、广陵产业园、杭集工业园等。化学工业园从原来市开发区调整到仪征西,与南京化工园衔接。调整各园区产业定位,培植特色园区:市开区以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为主,邗江工业园以金属板材加工、服装为主,江阳工业园以机械制造为主,杭集工业园以日化、旅游用品为主等,一批专业特色较强的工业园区和各类工业集中区,增强了对各类要素的吸纳集聚能力。大力推进城市工业退城进园,退二进三。古城区内的工业,将在2到3年内转移完毕,京杭大运河周边的企业,将在3到5年内转移完毕。通过几年的努力,扬州沿江地区“一区五园”的园区建设布局已经初步拉开,产业分工和产业特色初步形成。沿江地区注册外资实际到帐额11.4亿美元,占扬州全市的90%。

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在扬州城东缓缓流淌。大运河历史上曾是全国漕运动脉和扬州的经济命脉。扬州市有关领导告诉我们,扬州经济从“运河时代”走向“长江时代”,并不表示“运河时代”的终结,而是更大范围的对外开放。在推动沿江开发的同时,去年以来,扬州又作了沿运河开发的专题调研,并启动了安大路等一批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加速高邮、宝应里下河地区的开发开放,促进扬州的南部和北部地区协调发展。

跨过长江—融入苏南—接轨上海—走向世界,在沿江开发的推动下,扬州人的梦想将一步一步得以实现。

——全民创业

社会公平是建立在创造社会财富公平的基础之上的。讲利益分配的均衡,必须讲创造财富的均衡。社会发展的动力在于打破均衡。如果人人都不去努力创造社会财富,人人都要求均衡分配社会财富,去求得一种和谐,最后必定不和谐。强调社会公平,必须要鼓励创造财富,然后再讲分配财富。

由此,一个被台湾媒体称作“能够为投资商端洗脚水的市长”以身作则,带领着扬州人奔赴在创业的前线。

近年来,扬州着眼于增强老百姓的财富积累水平和富裕水平,着眼于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积极引导全民创业,让有才能的人能够带头创业,让有技能的人能够通过劳动技能多增加收入,让有劳动能力的人能够充分就业,努力使老百姓逐步富裕起来。2003年,扬州市出台了鼓励全民创业的60条意见,召开了全民创业动员大会,宣传创业典型,培育创业精神,激发创业热情,在全社会形成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的强烈氛围,以思想观念的大转变促进全民创业的大突破。

他们依托开发区、产业园区、乡镇工业园区,开发标准厂房、创业园,发展“楼宇经济”。鼓励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团员青年、科技人才、在外能人积极创业、参与创业;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鼓励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千军万马创大业,以创业促就业,走创业富民之路。

创业大潮涌扬州。截止今年上半年,扬州全市民资注册资本突破300亿元,达到310.14亿元。与前两个100亿元相比,增长速度惊人。2002年10月,全市民资注册资本突破100亿元,第一个100亿元历时22年之久;2004年5月,全市民资注册资本突破200亿元,第二个100亿元历时近两年;到第三个100亿元,仅用了一年时间。这表明,扬州正成为包括民营资本在内的各类资本的集聚高地。

后 记

拂去历史的尘烟,扬州变得鲜活起来。

这座江北古城,抛开了莺歌燕舞、杨柳飞花,拥有了塞马西风的凛然大气。

“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历史感、使命感使扬州从旧我中走出来,勇立于和谐社会创建的潮头。

和谐社会的创建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需要深厚的洞悉力、创造力和卓越的远见。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活动,更多的是体制、机制下深入的探索。这是扬州构建和谐城市的最成功之处,也是我们此次扬州之行最深的感受。

(学习时报社专题部城市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调研组 王鸣芳 马顺圣 李刘杰 汪 彦 吕红娟)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