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 成就卓越 易 哲  
 

——四川省旅游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而且,旅游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

目前,国际旅游市场需求旺盛,全球旅游重心呈现向亚太地区转移的趋势,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最安全、最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同时,中国国内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旅游开始进入大众消费时代。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正逢前所未有的机遇。

以2004年为例,中国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均快速增长,旅游产业规模日渐庞大,已成为全球第五大旅游国。全年入境旅游人数达到10904万人次,比2003年增长18.96%;旅游外汇收入累计为257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47.87%。中国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顺势而行,四川省委、省政府正确分析、全面把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有利条件,坚持把旅游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旅游发展全局,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精品战略和人才兴旅战略,强化旅游城市建设和区域联合,使四川旅游经济在“十五”期间实现跨越式发展。

仅近3年,四川旅游总收入每年上一个百亿元台阶,在全国排名从2002年第12位上升到第9位、入境旅游人数从14位上升到11位,创汇从17位上升到14位。旅游总收入从1999年的222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566亿元,年均增长28%以上,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23个百分点。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额的比重由 1998 年的 3.6% 上升到 2004 年 8.6%;旅游业及带动相关行业的增加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额的比重由 1998 年( 187.34 亿元)的 5.2% 上升到 2004 年( 842 亿元)的 13% ,旅游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带动和支撑作用。

四川省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实践,为全国旅游业发展,特别是西部地区旅游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实践篇

在发展旅游过程中,四川省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原则,围绕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两条主线,大力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旅游精品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优化旅游发展环境,积极推进扩大开放和区域合作,努力促进旅游形态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向观光与休闲、度假、会议等特色旅游相结合的方向转变,旅游市场由国内游为主向国内游与入境游并重的方向转变。

(一)加强领导

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强、关联度大、开放度高的产业,旅游发展中涉及到的许多重大问题,如跨区域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环境保护、市场秩序治理以及旅游整体宣传促销等诸多问题都需要政府发挥有形之手来加以推动和实施。四川旅游发展起步晚,基础条件较差,制约性因素较多,近年来能够保持快速发展,很重要的就是坚持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四川省委、省政府先后下发《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快培育支柱产业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决定》和《关于加快四川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张学忠书记、张中伟省长多次带队深入景区调查研究,解决旅游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切实加强对旅游工作的组织领导,四川省调整充实了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张中伟省长任组长, 28 个省级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在省政府领导分工上,分管计划、投资、交通、建设工作的领导,分管旅游工作,统筹协调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等方面工作。同时,强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综合协调职能,形成党政全力推动、部门密切配合、上下整体联动的良好发展格局。

一是全力营造加快旅游发展的良好氛围。2003年以来,四川省连续3年召开四川省旅游发展大会,充分调动各级党委政府抓旅游发展的工作热情,有力促进了全省旅游产业的迅速恢复和振兴。同时,大会主办城市以此为契机,将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向前推进了5—10年。

二是认真抓好旅游规划。规划是旅游发展的龙头,科学制定和严格实施旅游规划是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政府通过规划来指导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有序开发,抑制无序竞争和盲目建设,推动区域合作,整合产业要素,实现旅游协调发展。四川省在 1998 年邀请世界旅游组织专家编制《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组织编制全省 21 个市州和 50 个重点旅游县的发展规划,制定大九寨国际旅游区等5大精品旅游区规划建设方案和一批重点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规划,科学指导全省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三是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旅游业是个高投入、高产出、高创汇、高效益的产业,没有有效投入就难以形成产业规模。四川省围绕旅游业发展,在交通路网规划、项目建设、资金安排上对旅游项目实行重点倾斜,加快重点景区的交通、通讯、能源、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 11.3 万公里, 旅游资源富集的 3 个民族自治州 4280 公里通县油路已建成通车, 1760 公里高速公路网络、 2867 公里的铁路网络、 10 个机场和 150 多条国内外航线的航空网络初步形成,特别是成都至法国巴黎、日本东京、韩国汉城、马来西亚吉隆坡等 15 条国际航线的开通,九寨黄龙机场的通航,使四川旅游可进入性大大提高,基本解决了蜀道难问题。

四是加强旅游市场综合治理和旅游法制建设。完善旅游法规,建立健全有效的执法体系,抓好旅游行业管理和市场秩序治理,是营造舒适、安全旅游环境的基础。近年来,四川省出台《关于强化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机制的意见》,制定一系列专项整治方案,认真开展旅游市场综合治理,强化上下协调、横向联动、各司其职,旅游市场环境不断优化,促进了全省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政府主导”不是“政府包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四川省政府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近年来,四川省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和吸引多种经济成分参与旅游业发展,鼓励、支持和引导民间资金向旅游业投入,加快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的转变。碧峰峡、九寨天堂国际会议度假中心、“中国死海”等都是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业的范例。

(二)突出特色和优势

实施旅游精品战略

为进一步突出四川省旅游的品牌形象,四川省以大熊猫、三星堆、九寨沟三大品牌和四大世界遗产为支撑,提出建设5大国际精品旅游区(即中国“第一山”国际旅游区、大九寨国际旅游区、卧龙中华大熊猫生态旅游区、三星堆古迹遗址文化旅游区和都江堰——青城山生态文化旅游区)的发展战略,抓紧建设成熟、高品质的世界级旅游精品。

一是科学编制、严格实施规划。四川省制定《关于五大旅游区建设的标准》,制定和实施五大旅游区规划建设方案,连续 3 年召开全省五大旅游区建设工作会议,严格按规划推动实施。从 2003 年至 2005 年,四川省将累计投资 250 亿元,建设 162 个项目,逐步把五大旅游区建设成国际旅游精品。

二是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精品建设。旅游开发建设资金需求量大,仅仅依靠政府的投入远远不够,四川省通过创新投融资体制,启动民间资本和以景区门票作质押获得银行贷款支持等多种途径,加大精品景区建设投入。如九寨沟景区获抵押贷款 20 亿元,都江堰景区获抵押贷款 18 亿元,峨眉山和乐山大佛景区获抵押贷款 13 亿元用于景区建设。

三是加大景区环境的综合治理力度。大九寨国际旅游区为保护好景观资源,拆除与景观环境不协调和违章的建筑 77 万平方米,其中漳札镇就拆除 28 万平方米,实现了“沟内游、沟外住”,改善了九寨沟的整体环境。同时,在景区内修建 60 公里的游人栈道、 33 个生态厕所,建立环保监测站,实施“数字九寨”工程,对九寨沟的生态保护、旅游管理实行智能化监控,高效安排旅游线路,将旅游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有效保护了景区生态环境。峨眉山风景区在景区内退耕还林 2 万多亩,全部拆除了景区公路沿线和周边地区42 万平方米的不协调建筑 ,对 1.17 万人实施了生态移民, 6000 多农民有序转向旅游业,从事各种旅游服务。经过综合治理,明显改善了5大旅游区的生态环境。峨眉山、九寨沟被中央精神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文明示范风景旅游区”。

四是加快完善旅游城镇配套设施建设和旅游服务功能。四川省坚持把旅游城镇建设作为打造5大精品旅游区的重点,与经营城市和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将旅游产业要素纳入城镇和景区建设的总体规划,不断完善城镇旅游功能。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提高旅游城镇和旅游景区信息化水平,建设与国际接轨的旅游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为游客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乐山市、峨眉山市、都江堰市、漳扎镇、川主寺等重点旅游城镇,经过整体规划建设和综合整治,形成与5大旅游区功能配套、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旅游城镇。

通过上述措施,5大旅游区建设初见成效,已成为带动四川旅游发展的龙头。2004年,5大旅游区完成旅游总收入 374 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 66% ,接待入境游客 90.3 万人次,占全省的 97% ;今年上半年5大旅游区已完成旅游总收入 223.4 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 63%。

(三)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十六大报告中提到“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四川省结合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工程,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初步形成以世界遗产、“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旅游项目为主要载体,以森林观光、避暑、度假、野生动植物观赏、生态考察、科学研究和教育培训、环境保护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旅游发展格局,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尤其是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迅猛,已成为四川省生态旅游发展的新亮点。据不完全统计, 2004 年全省 1.5 万户“农家乐”共接待游客 1.3 亿人次,实现总收入 22.18 亿元,解决农村就业 9.6 万人。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态旅游,已经成为四川省一些地区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有效途径。

为更好地开发和保护四川省生态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去年,四川省在全国率先编制完成了《四川省生态旅游发展报告》。报告是四川省实施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生态资源的指导性文件,是四川省生态旅游发展的第一本白皮书,得到了吴仪副总理的充分肯定,受到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

(四)坚持依法治旅

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从2002年开始,四川省委、省政府将旅游市场专项整治工作列为各级政府工作重点,纳入目标管理,实行省、市(州)联动,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深入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整治。以成都——乐山——峨眉山和成都——九寨沟——黄龙两条精品线路为重点,大力整治市场中的非法经营旅行社业务、驾导人员欺骗、强迫游客购物、私拿回扣等各种问题,逐个排查、彻底进行整治。把游客投诉反映的问题和暗访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类,按照责任和管理权限,省政府以整改通知书形式下发到有关市州和省级部门,要求逐项限期整改。通过全面深入、严格细致的一系列专项整治,全省旅游市场秩序明显改观。2002年,国家旅游局等6部委把四川省列为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免检省。

在加强专项整治的同时,四川省加快推进旅游综合治理长效机制的建立。加强旅游法制建设。制定出台了《四川省旅游服务质量管理条例》、《四川省旅游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旅游法规,当前正在酝酿拟订涵盖旅游6大要素的地方性法规。加强行业标准化管理。正抓紧制定旅游活动涉及的交通安全、线路设计、景区景点管理、购物场所管理、宗教场所管理和餐厅管理等系列管理规范。建立和完善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机制。出台了《关于强化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机制的意见》,建立省、市两级旅游市场综合治理办公室,统一开展旅游综合执法和监督检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把旅游环境建设与两个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军警民共建安全文明旅游区”、旅游行业“六心服务”、“文明经营,诚信服务”等活动。同时,针对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的状况,加大了旅游人才开发和培训力度。深入开展旅游行风建设,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充分发挥旅游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建立旅游质量社会监督网络。

经过努力,四川省旅游市场管理效能显著增强,旅游市场秩序明显好转,旅游服务质量进一步改善,游客满意度普遍提高。

(五)扩大对外开放

加强区域合作

旅游业是市场化程度很高的产业,旅游经济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扩大开放是加快旅游发展的前提。区域合作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是旅游产品的特性所决定的,是提高区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当前四川省推动区域合作主要内容是加强区域之间的交流与磋商,努力形成区域间的旅游发展协调机制;加强区域旅游统筹规划,构建特色互补、协调发展的旅游大格局;加强区域旅游资源整合,联合打造跨区域、成熟的旅游线路产品,提高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加强区域旅游政策协调,营造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旅游环境;加强区域整体宣传促销,打造旅游品牌。按照“区域联合、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四川省重点抓了3个层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资源整合,消除地区壁垒。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建、信息联动、共同发展的原则,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对全省旅游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建设、统一宣传促销,初步形成了以九寨沟、黄龙、三星堆、都江堰为重点的九环线,以卧龙、四姑娘山、“情歌故乡”康定、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为重点的西环线,以佛教文化、盐业文化、彩灯文化、恐龙文化、竹文化和酒文化为主题的南环线,以三国文化、革命历史文化和川东将帅故里为主题的东环线等4大旅游线路。

二是加强省际合作。省际合作主要是联合开发旅游产品和宣传促销。四川省与云南省签署了联合开发“泸沽湖旅游区”的协议,与云南省、西藏自治区签署了联合开发“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协议,与贵州省、重庆市达成了联合开发川黔渝“金三角”生态旅游区的共识,与陕西省形成了开发建设“川陕旅游协作区”的合作框架。在第二届四川旅游发展大会上,四川省与浙江、北京、上海、广东等国内主要客源地签署了互组客源协议。

三是加强与境外主要客源地合作。利用泛珠三角(9+2)区域合作的契机,四川省加强了川港、川澳的旅游合作。在香港和澳门举办“四川——香港合作周”、“四川——澳门合作周”活动。同时,与香港、新加坡签订了互送客源的协议,与泰国签订了“中泰旅游精美组合”协议,联合开发国际旅游线路,取得初步成效。

(六)推动协调发展

大力开展红色旅游

去年以来,四川省加快推进红色旅游基础性工作,编制了《四川省重点红色旅游资源调查报告》、《四川省红色旅游发展纲要》和《四川省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协调有关方面加强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积极争取将本省更多红色旅游精品纳入国家重点项目。今年,四川省在广安举行的“2005红色旅游(四川)启动仪式”,相继在成都、广安、南充等地举办四川省青少年寒假红色旅游活动出征仪式,掀起红色旅游新高潮。

今年3月由四川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旅游局、共青团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共同举办四川红色旅游展,中央有关领导、46个国家部委领导参观了展览,中央和在京企事业单位近200家组团参观学习。历时2个月的展览,接待国内外参观者近36万人次,发放旅游宣传品200万余份。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在内的主要媒体全面报道了此次活动。刘云山同志充分肯定红色旅游展,时机抓得好、位置好、展得也好、社会反映很好,四川发展红色旅游前景非常广阔,大有可为。

红色旅游的发展,扩大了四川省对外开放度,有效带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的脱贫致富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2004年广安接待海内外游人544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7.1亿元,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今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全省红色旅游景区(点)接待游客64.77万人次,门票收入达1.04亿元;“五一”黄金周期间,全省26个主要红色旅游景区(点)共接待游客33.27万人次,门票收入560.29万元。红色旅游已成为四川省旅游新亮点。

认识篇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展战略以来,大量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地拉动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但是,在国家投入高峰期过后,西部省区如何继续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建设者都在思考和研究,除了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继续扩大开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之外,很重要的一条措施就是研究如何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以保持经济持续发展。

旅游业是最终消费产业,旅游消费可以扩大第一、第二产业市场,可以为其他服务行业开辟领域、带来商机。研究表明,旅游业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收入增加4.3元。大力发展旅游业,能够充分发挥其在经济活动中的带动作用,促进相关行业和产业发展。

顺应国内外发展趋势,四川省在全面研究省情的基础上,从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确定旅游业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一) 加快旅游业发展,有利于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旅游业涉及到“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方面,几乎覆盖从传统服务业到现代服务业的所有行业和门类,综合性很强,能够成为旅游资源优势比较明显地区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不仅可以扩大服务业规模,还可以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促进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促进四川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四川省独特的、高品位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的盆周山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强化旅游业支撑作用,有助于加快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改变全省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二)加快旅游业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缓解就业压力。

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要“广开就业门路,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旅游业是关联带动作用很强的产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门槛低、包容性强,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劳动力都有需求。旅游业是吸纳劳动力的重要产业,同等资本投入,旅游业可以创造出高于其它产业数倍的就业机会。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人员,就能带动增加5个就业岗位。四川省是人口大省,农村富余劳动力多,城镇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加快旅游业发展,既可直接增加就业,也可通过相关产业发展,多方面解决就业问题。

(三)加快旅游业发展,有利于促进开放,扩大招商引资。

旅游业是高度开放的产业,良好的旅游环境就是良好的开放环境。四川省地处西部内陆,既不临海也不临边,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的今天,可以利用旅游业开放性、国际性的特点,向世界充分展示优势,展现特色,扩大影响力。通过发展旅游业,强化开放意识和营造开放氛围,扩大招商引资,不断提高四川省对外开放水平。

(四)加快旅游业发展,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四川省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资源丰富,特别是以三星堆古遗址为代表的古蜀文化、三国蜀汉文化、佛教道教文化、藏羌文化、彝族文化和摩梭文化、邓小平故居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和极富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等,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具有不可替代性。比如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其规模、延续时间、出土文物的精美及文化内涵令人叹为观止。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是苍白的,缺乏持续动力。巴蜀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具有广阔发掘空间,潜力巨大。旅游业是宣传四川省历史文化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窗口,是人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载体,也是扩大社会交往、加强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发展旅游业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社会与环境协调,要求美化山川,提高人的文明素质。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必将有力推动推动四川省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展望篇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产生巨大旅游消费需求的战略机遇;面临着贯彻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旅游业的综合带动功能、更加重视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这些有利条件和机遇,将使我国旅游业在相当一个时期内仍处于发展的黄金期。

为继续保持四川省旅游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推动四川省旅游从粗放型、数量型、速度型逐步转向集约型、质量型、效益型的发展模式,四川省将“十一五”期间的旅游发展总体要求定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游发展全局,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促进旅游要素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旅游产业总体规模和整体素质,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力争到2010年,全省旅游总收入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年均增长15%以上,达到1400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11%以上;接待入境游客突破2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超过10亿美元,形成结构合理的客源市场体系,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旅游产品体系,科学有效的旅游管理体系,比较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初步建成旅游经济强省。

按照这个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四川省委、省政府强调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质量效益理念,更加注重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一是改善产品结构,突出抓好精品建设。二是改善客源结构,大力提高入境游比重。三是改善消费结构,着力延伸旅游服务链,提高旅游者人均消费水平,增加旅游收入。

(二)强化创新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增强旅游发展活力。进一步理顺旅游管理体制,在开发权、经营权、管理权改革上迈出实质性步伐。鼓励、引导外资和民营资本参与国有旅游企业改组改造,引入先进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

(三)强化以人为本理念,更加注重提高服务水平。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旅游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无论旅游设施的建设、线路的规划、产品的提供,还是行业标准的制定、市场秩序的维护、游客安全的保障,都要以游客需求为出发点,以游客满意为目标,充分体现“人性化、亲情化、个性化”的要求,树立四川旅游安全、舒适、文明的良好形象。

(四)强化开放协作理念,更加注重整合资源要素。加强与其他省区市特别是周边地区的合作,推出一批跨省区的旅游产品,联手打造川滇藏香格里拉、川陕三国文化、川黔渝金三角等旅游区,以大开放促进大合作、大发展。

(五)强化资源保护理念,更加注重促进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把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夯实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中国旅游业迈向世界旅游强国目标的战略提升期。这一阶段,中国旅游业面临着 “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的历史任务。包括四川省在内的广大西部地区,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潜力所在,也是我国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希望所在。四川是“十五”期间旅游业发展最快最好的省份之一。在“十一五”期间,四川省旅游业将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在更多的方面为中国旅游业提供新的经验。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