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慎用“圆满” 于汝波  
 

国人特喜欢讲“圆满”:会议“圆满”成功,出访“圆满”归来,演习“圆满”结束,任务“圆满”完成。听讲话,读报纸,看电视,翻文件,“圆满”二字常见于目,“圆满”之声不绝于耳。总而言之,领导者组织的活动很少有不“圆满”的。讲“圆满”者自然有一种“满”足感;听“圆满”者也会产生一种“满”意感。但“圆满”究竟是个什么概念?恐怕有些人并没有真正搞清楚。

何谓“圆满”?完美无缺之义也。那么,世界上有没有这种“完美无缺”的东西?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都是不断发展的;任何工作都不会完美无缺,其中必有美中不足,必有教训可总结,必有其继续发展的空间。“圆满“的东西只存在于人们的幻想或祝福之中,在现实生活中压根儿就不存在,将来也不会有。而这些幻想和祝福恰恰也是因为实际总是不圆满才在人脑中产生出来或在口头上表达出来的。我们这些自命为信奉辩证唯物主义的人,不应该相信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的东西,并用来不厌其烦地进行自我标榜。

“圆满”这个词儿好不好?“圆满”原为佛家术语,只有笃信佛教或以佛教为手段教人的人才歌颂“圆满”,倡导“圆满”,鼓励人们去实现“圆满”。但在佛家看来,“功德圆满”也只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而已,而且是多在人们生命结束的时候才使用的评价语言。中国古代土生土长且有真知灼见的哲学家们是从来不歌颂“圆满”的;相反,他们认为这个词描述的是个令人生畏的境界。因为在他们看来,事物一旦“圆满”,就必然走向反面,所谓 “圆则缺,满则亏”,“谦受益,满招损”,“言不可极,极之则衰”,“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天道忌满”等等,都是说的这个意思。所以,中国有见地的古人喜欢的境界恰恰不是“圆满”,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古人的这些认识是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对我们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很有启示意义。

中国近代落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统治者们总是自觉“圆满”的缘故。自觉“圆满”了,自然就没有了进取的动力,就会变得怠惰;就会夜郎自大,不愿再向他人学习;就会拒谏饰非,压制打击不同意见。乾隆皇帝就是由于满足于自己的“十全武功”,才拒绝学习西方的长处的。中外的历史都证明,一个总是自觉“圆满”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逐渐落后并最终走向自己的反面。这个历史的教训我们不应忘掉。

国人喜欢使用“圆满”这个词,与中国传统的“贵全”思维方式有密切关系。一些古人以“十全为上”,认为“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盛赞“全人”、“全德之人”,等,都体现了这一思维特征。时至今日,人们的言行仍在自觉不自觉地受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和指导,以为“全”的、“圆满”的、“十分”的、甚至“十二分”的才是好的;有一点缺点的,也是不好的。这种理想主义的完美追求对于培养国人的优秀品质可能有积极意义。但其消极作用也很大,因为毕竟世界上十全十美的东西是不存在的,所有的人都是做不到的。一定要人们成为“高大全”的人物,或者一定让别人把自己看作这种人物,于是在中国历代就不断出现弄虚作假、人格分裂、形式主义、搞花架子、崇尚迷信等许多弊端。

在所有活动中,最不宜倡导或吹嘘“圆满”的是军事演习。任何军事演习都不可能是“圆满”的,其中必有失误,必有教训。承认这些失误,总结其中的教训,军队素质才可能有新的进步。演习时打几个败仗并不可怕,因为只有这样,到了战时才可能打胜仗。左宗棠主张“军事尚质实,忌虚浮”。这是用血的教训总结出来的话,是不应忘记的。据笔者所知,在我军有些据称是“圆满成功”的演习中,就有一些虚假的成分,是既不“圆”也不“满”的。但上级要求他们必须“圆满成功”,所以下级就不得不用假“圆满”去糊弄他,把“演习”变成了“演戏”。结果演习得到了“圆满成功”的评价。这样的“圆满”虽可使检查者赏心悦目,参演者加官晋爵,听看者心满意足,但真打起仗来,这些“圆满”者很可能会成为看似“圆满”实则是一无所用的“0”。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