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说三道四”读书法  
 

吾喜爱读书,更喜爱探讨研究读书方法。在本人总结、收集和整理的六十余种读书方法中,惟对带有数字的读书方法兴趣最浓,尤其是“三”和“四”。中国有句成语叫“说三道四”,此处我就借用这个成语,说说带“三”带“四”的读书方法,所以就将本篇短文的题目定名为“说三道四”读书法。

先说带“三”的读书法:

“三余”法,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时之余。”这是三国时魏人董遇的读书方法。董遇读书善于抓时机、抢时间,他充分利用冬天的农闲时间、晚上的业余时间和下雨天的闲暇时机,手不释倦,孜孜以求。

“三上”法,即“马上,枕上,厕上。”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读书方法。苏轼读书非常珍惜时间,他不但利用骑在马背上的一时一刻抓紧看书,而且还利用躺在床上入睡前的分分秒秒刻苦攻读,甚至连上厕所蹲坑的点滴时间都不放过,这种分秒必争的勤奋精神难能可贵。

“三到”法,即“心到、眼到、口到”。这是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的读书方法。朱熹读书主张心、眼、口三者并用,缺一不可。他认为“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在此,记亦不能之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矣不到手?”

“三不”法,即不苟同,不固执,不苛求。这是原北大教授俞平伯的读书方法。“不苟同”是说读书时不要被别人的观点牵着鼻子走,要有自己的主见,“对别人的见解从不轻易附合”;“不固执”是说要有己见,但“不固执己见,一切服从真理”;“不苛求”是说“对不同的观点要宽容”,不要随便指责别人,说长道短。

“三步”法,即一总二分三合。这是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读书方法。所谓一总,就是先浏览书的前言、后记、编后等总述性的内容,再认真地读读目录,以概括了解书中的结构、内容、要点和体系等,以便对全书有个总体印象。所谓二分,就是在读了目录后,先略读正文,这不需要逐字读,而着重对那些大、小标题,画线、加点、黑体字或有特殊标记的句段来读,这些往往是每节的关键所在。亦可以根据这些来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来细读。所谓三合,就是在翻阅全书的基础上,头脑已对这本书有个具体印象,这样再回过头来仔细读一遍目录,并加以思考、综合,使其条理化、系统化,以弄清内在的联系,达到深化、提高的目的,进一步深入领会初读时所不能领会的许多东西。往往人们在这一步上不得要领,看过书一扔了事。

“三思”法,即未读先思,正读反思,读后再思。一是未读先思。就是拿到一本书,先浏览目录,只要记住章节大小标题,即将书合上,按照书上提出的命题和结构进行思考,构成一本书的轮廓,然后开卷读之。边读边与自己推想的那本书进行对比,即知己之差距。二是正读反思。所谓正读,即首先要正确地理解原书的本义。反思,就是提出与书中命题的论点、论据相反的论点和论据,进行相反的论证,经过反复交锋,再决定取舍。取则不迷信,舍则有依据。三是读后再思。就是每读一本书后,再将自己的观点和书中的观点进行分析综合,从而提出质疑,予以修正,进则提出新的理论和见解。

再道带“四”的读书法:

“四为”法,即为学习而读书,为研究而读书,为创作而读书,为愉快而读书。这是我国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郭沫若的读书方法。“为学习而读书”,是对每个人的基本要求。人是学而知之,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有所知,有所得,有所获。为求知而读书,是人生获得前进的动力,也是一种高尚的境界。“为研究而读书,”是指一个人要想学有所成,必须以研究求索的态度去读书。“为创作而读书”,是说要多读多看古今中外的名人名作,从中得到启迪,激发自己的写作兴趣。“为愉快而读书”,是指充分利用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读些轻松愉快,益于悦心的书籍,自得其乐。

“四要”法,即一要积微起纤,日积月累,不要眼高手低,好高鹜远;二要广汇百家之流,不要固一家之言,偏执于一孔之见;三要疏篦条理,弃其槽粕,取其精华,不要囫囵吞枣,生吞活剥;四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不要一曝十寒,半途而废。这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毛泽东的读书方法。毛泽东说他“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可见其读书决心之大、信心之足、意志之坚。早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毛泽东就写有一副自勉联:“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这是他的切身经验,也是教诲后人如何读书的金玉良言。(刘树仁)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