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品读聊城:历史的使命与荣光 吕红娟  
 

笔者去年7月5日在《学习时报》发表了《美国州政府重视用科技促经济发展》一文(第242期7版),介绍了美国一些州政府的认识与做法。考虑到国内学术界对于区域创新系统非常重视,而美国州政府的有关措施对我们颇有启示,故再次撰文阐发这一主题。上一篇文章主要叙述经济实力较弱的州的认识与做法,本文则偏重于反映经济实力较强的州的更加雄心勃勃的举措。

自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州政府为了促进技术转移,主要采取了3种支持产学合作的方式。第一,直接资助大学开展对于本地产业发展意义重大的技术开发项目;第二,促进在大学—企业研究中心内进行的合作研究。第三,建立帮助小企业利用大学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的计划。从90年代后期起,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州政府在做好原来三方面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三个侧面:一是高技术产业,二是产业集群,三是初创公司。总之,州政府新科技政策从推动技术转移转向推动技术创造。据学者分析,科研实力最强的13个州中,至少有9个州的州政府的科技政策反映出了明确的技术创造导向。

佐治亚州政府为了使本州在宽带通信系统、器件和芯片开发方面崭露头角,在1999年与产业界和大学的人士一起创立了Yamacraw计划(Yamacraw是一个印第安部落的名字),州政府在5年里共投资1亿美元,在公立大学内创立宽带技术相关领域的教席和改善基础设施。创立教席的目的很明确:开发新技术,向产业界输送急需人才。公司向Yamacraw计划缴纳数额不算高的会员费,并承诺新增多少就业岗位,就可以优先获取参与该计划的大学所开发的新技术,抢到热门专业的毕业生。2000至2002年的三年里,该计划已经拥有25家会员公司,佐治亚州的公立大学总共新设立了64个教席,新增了200个科研岗位,而参与Yamacraw计划的公司提供了1400个新的就业岗位,并表示要再提供2000个新岗位。由于该计划成效显著,从2002年起,Yamacraw计划改名为“佐治亚电子设计中心”(GEDC),从松散的组织变为正式机构,搬入了一栋新大楼。GEDC所联系的大学新发明的技术成果,都不断提供给GEDC的会员公司,欢迎它们买下这些新技术,进一步开发后申请专利,甚至再转让出去获取更高的技术使用许可费。这项计划体现了美国州政府科技政策新动向的所有三个方面:高技术产业、集群和新公司的创立。

2000年,加利福尼亚州政府为了充分利用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研优势,联合各方力量成立了“加利福尼亚科学与创新综合研究院”(CISI),其三大主攻领域是电子学与计算技术、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CISI下设4个研究所,分别是:设在加大旧金山分校的“生物医学量化研究所”,设在加大圣迭戈分校的“电信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设在加大洛杉矶分校的“纳米系统研究所”,设在加大伯克利分校的“符合社会利益的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州政府拟在4年时间内对四家研究所投入3亿美元,但要求获资助单位从其他渠道找到相当于资助额一半的匹配经费。这四家研究所都是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某一分校与企业界合作建立的。

纽约州政府在2002年安排了2 .5亿美元的经费,支持在生物技术等高技术领域建立新的实验室。南卡罗来纳州在美国各州中的研究开发实力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全国50强研究型大学没有一所设在该州,但是,州政府在2003年也决定拿出3000万美元,抓紧在对于本州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的研究领域培养教授级人才。

多年来,美国联邦政府对于自己在支持产业发展方面涉入多深才合适,一直犹豫不定。任何行政当局如果涉入较深,一定会受到敌对势力的攻击,对方会说,政府不该干涉太多。相反,州政府对于产业发展,尤其是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一向是旗帜鲜明地加以支持的。另外,联邦政府的教育部并不管高等教育,而州立大学都归州政府管。因此,通过大学—企业的结合来推动新技术的创造和应用,从而促进本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州政府大有用武之地。在中国,科研实力最强的大学基本上归教育部管,省属高校相对较弱。这一点与美国情况不同。但是,美国州政府的经验依然对我们有所启发: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不仅是为了加快科研成果推广和应用(末端),还应该有助于先进适用技术的选题和立项(前端)。也就是说,在技术研究开发周期的全过程,产学研合作都非常重要。在此过程中,我国的地方政府完全能够做出独特的贡献。

一城灿烂的历史文化

水城神韵还在于其独特历史文化。

从东昌码头解舟,顺流而下,道道胜景目不暇接,处处风光美不胜收。黄河文化与运河文化孕育的明珠,璀璨夺目。难怪有人感言:在聊城,挖一把泥土就是文化,捡一片陶瓦就有传说。

聊城是我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相传,远古时期,东夷人游猎于此。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时期,就有先人定居,龙山文化时期就有城群和中心城。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基础和社会条件,聊城历来都为兵家必争之地。然而,聊城的兴盛却始于明清。

古之聊城因水而兴。明清时期,聊城借运河的槽挽之利,逐渐成为繁华商埠。繁荣昌盛400余年。据史料记载,清朝时聊城每年上缴国库税金占全国的1/7。“舟楫林立,商贾云集,船只如梭,游人如涌”写尽当时繁华景象。

东昌府区东关古运河西岸,山陕会馆傲然矗立,静静诉说着曾经的繁华与喧嚣。史料记载,清朝乾隆年间,山西和陕西两地商人共同修建此馆,布局紧凑、错落有致、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瑰宝,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具有极高的价值,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商业史、经济史、戏剧史、运河文化史以及书法、绘画、雕刻艺术史的珍贵资料。尤其是建筑中诸多歌颂经济的对联和碑刻上所记载的商号名称及其捐银数目等,对于研究我国清代资本主义的产生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山陕会馆是我国历史上商业发达、经济繁荣的见证。几百年来,山陕会馆默默注视着聊城的风云交际、历史兴衰。

在湖中极目远眺,一座雄伟壮观的古楼阁仿佛漂游在水中。这就是素谓聊城城徽的最古老、最高大的木结构楼阁之一——光岳楼。光岳楼建于明代,素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600多年来,光岳楼阅尽人间春色,见证着中华黄河文明。清朝康熙皇帝沿京杭大运河南巡,被聊城依水临风的优美景致吸引,四度登楼远望,兴之所来,御笔题匾。乾隆皇帝更是九过东昌,六登光岳楼。龙颜大悦之际,将光岳楼钦点为南巡行宫。

离开光岳楼行百米,又见一古建筑。门上的红漆已见班驳,推门入内抬头见“海源阁”三字。门前是楼主杨以增的雕像。此楼为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总藏书22万多卷,大部分是珍品、绝本。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毛泽东主席赠送给他的《楚辞集注》,就是海源阁藏书的影印本。

三国时期才子曹植曾在聊城东阿被封为王,死后被厚葬于黄河岸边的鱼山脚下。

在聊城,你可以寻觅到许多不为人知的古迹,如明清时期的临清运河钞关以及舍利宝塔、螯头矶、清真寺等等,也可能有许多地方让你似曾相识,如闻名遐迩的武松打虎“景阳冈”和杀斗西门庆的“狮子楼”等等。诸如此类,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金瓶梅》、《老残游记》、《聊斋志异》等书中的许多题材,皆源于聊城。书中的许多故事情节依然可以在这里找到实景印证。

千年的历史沧桑,丰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在聊城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孕育着大山般伟岸的人文景观,也涌现出灿若群星的名人志士。在名垂青史的风流人物中,既有治国安邦的贤臣良将,也有御敌守土的民族英雄,既有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又有名扬天下的文人墨客。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唐初名相马周、哲学家吕才,宋代医学家成无己,明代文学家谢榛,清代“义学正”武训,抗日名将张自忠,现代中国画大师李苦禅,著名学者傅斯年、季羡林,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楷模张海迪,90年代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等,都是聊城人民的杰出代表,更是聊城人民的骄傲。

聊城,不仅向现代炫耀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也向世人展示着日渐发展的现代文明。

一片耀眼的现代文明

三 农 篇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曾描写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几十万大军在卡夫丁大峡谷中全军覆没,蔚为惨烈。后来,马克思把“卡夫丁峡谷”比喻为不发达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巨大障碍。对于聊城来说,三农问题不啻于卡夫丁峡谷。

在聊城,70%多的人靠土地吃饭。农村人口如此之多使聊城一直戴着“农业大市”的帽子。

众所周知,当前在我国农业是弱势产业,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农业人口比例过高是横亘在聊城面前的大难题。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在困难面前,聊城人民没有逃避和退缩,他们迎了上去,打出了一个又一个漂亮仗。用市委书记郭兆信同志的话说就是: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定不移统筹城发展,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路子。

“民建公租”

——农村教育融资新思路

千秋基业,教育为本。

在清代聊城出了一位传奇人物——武训。这位赤贫的乞丐毕生以其坚苦卓绝的行乞敛金所得,亲手创办了柳林、临清、馆陶三处义学,成为我国著名的集资兴学的先驱。在武训精神的感召下,聊城素有重教兴学传统。

近些年,为了改善农村教学环境,聊城决定调整全市农村中小学布局并改造危房。消息传来,聊城市定远寨乡“人人赞成人人愁”。作为聊城市最贫困的乡镇之一,资金困难让当地领导干部伤透了脑筋。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经过反复研究、决策和实践,他们采取长期租赁的方式,解决学校占地;采取民间集资方法,靠股份制筹资修建学生宿舍。明确了办学思路,定远寨乡多次与社会有关人士牵头,多方筹措危房改造资金,最后与村民达成协议,由其投资30万元兴建伙房、餐厅。

2004年6月,在全市危房改造现场会上,市长张秋波提出“民建公租”这一崭新的学校建设理念,开辟了一条筹措学校建设资金的新路子。

实践证明:“民建公租”是以政府或法人单位引资为主体,吸引社会资金办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既能缓解政府财政紧张局面,又能使投资者得到一定的利润回报,从而实现“你受益,我发展”的目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民建公租”在定远寨乡的成功实践,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在聊城实地考察后,感慨万千:“‘民建公租’作为一种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模式显示了它的创新价值和推广价值,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丰富和发展。”

如今,这种农村义务教育融资新途径已被誉为“聊城现象”。

内转外输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事关农民增收、城乡统筹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聊城是农业大市,农村人口426.5万,其中农村劳动力259.24万,占农村总人口的60.78%,因此,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任务极为艰巨。

如何实现有效转移,推进城市化?有调查才有发言权。

2003年,聊城市组织了大规模的系列调研活动。深入基层、企业实体及广大农村,实践出真知,调研期间发现了诸多问题,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一是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产业,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输出。

据了解,聊城市有组织地开展劳务输出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特别是近几年来,聊城市委、市政府按照“政府引导、部门协调、有组织输出、有序化流动、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的总体思路,不断完善“招、训、输、管”一条龙的输出体系,推动劳务输出向有组织、大规模输出转变,向技能管理型输出转变,向劳务派遣转变,向境外劳务输出转变。使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并更新其观念提高其素质,不少外出务工者返乡创业,成为致富能人,带动了当地农民就地转移。

二是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和大企业集团,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近几年来,聊城市按照“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的总体思路,采取抓大、扶优、促强等措施,坚定不移地实施骨干企业和大集团带动战略,着力培植壮大骨干企业和大企业集团,促进了城乡发展和就业,增强了就地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

三是加快发展小城镇和民营经济,强化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载体功能。

将发展小城镇作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最重要的载体。如临清烟店镇,1994年投资建设了14万平方米的轴承专业市场,2001年又引资1.2亿元对原有市场进行改造,年交易额达到20多亿元,为农村劳动力进镇干事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随着国家放宽民营经济进入的领域,民营经济发展空间更为广阔。聊城市紧紧抓住良好机遇,采取各种措施,推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到2004年底,全市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达到72.8万人。

四是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龙头企业,实施农业产业化,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不但带动千家万户从事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而且能大量吸收农村劳动力,繁荣地方经济。目前,全市各类龙头企业已发展到506家,各类龙头企业直接吸纳农村劳动力6万多人。

五是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吸收。

聊城市充分利用人多地少、劳动力丰富的特点,结合当地实际,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畜牧、蔬菜等劳动密集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产业内部就业。

六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增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动力。

近几年来,聊城市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转移农民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抓好农村基础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着力抓好市、县、乡三级培训和科技推广网络建设,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有技术的劳动者。2004年,市、县两级下派科技特派员1223人,培训农民43万人次。

科技特派员

——解决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瓶颈

研究表明,科技知识的薄弱、科技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聊城地处山东西部,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科技人才的匮乏、科技力量的不足和科技服务的“缺位”,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聊城现状,自2004年4月起,聊城在全市农村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

把主体还给农民,把利益还给农业,把需求还给农村。一个新的战斗打响了。

聊城的科技特派员制度不同于传统的科技下乡和科技进村,它把短期行为转变为长期行为,也不同于单纯的科技副职,它把对基层的行政领导转变为直接参与农村的生产实践,也不同于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把生产的咨询行为转变为与农民结成共同体和面向市场需求的经济行为,也不同于过去的定点扶贫,把对农村的脱贫解难转变为示范带动,也不同于过去的机关干部分流下派,把对干部的被动锻炼转变为主动发展,也不同于单纯的技术服务,把生产环节的单一运作转变为实践产供销集成运作和对农村经济系统大的运转。

一年多来,聊城1000多名科技特派员奔赴一线,勇挑重担,与农民一道活跃在田间地头,顶烈日、经风雨,演绎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付出必有收获。如今,聊城凡是有科技特派员活动的地方,农民就富起来了。许多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优质高效的主导产业,培植的农业龙头企业达506家,完成年度生产总值近100亿元,同比增长30%;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4.5%,为1997年以来最高增幅。

由于具有普遍推广意义,今年7月,聊城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做法已被国务院办公厅以《专题信息》采用,进入总理决策系统。

城 建 篇

2003年12月12日,正是隆冬季节,胡锦涛总书记一行来聊城视察。察看完东昌湖整体情况后,胡锦涛总书记连连点头,对聊城湖、河相通,建设水城的思路给予高度评价。指出:“一个城市,既不能不顾一切财力盲目搞建设,同时,当一个城市发展后,必须改变面貌,以此对经济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城市建设要量力而行,但要看准了就要加快速度。”

胡锦涛总书记的话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随行的聊城市几位领导。

一方面,环境对经济发展有着促进作用。经济要发展,环境是基础。城市建设不仅只是个形象问题,它关系到项目落户、招商引资、对外交流与合作等。环境不佳难以引得凤凰栖。相对我国东部而言,聊城尚属于欠发达地区。要跟进东部发展步伐,必须改变自身面貌。另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钱要用在刀刃上,力求将有限的资金合理运用。

“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这是开放、充满活力的齐文化的显著特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处文化土壤造就一个地方人群的文化性格,在齐文化的熏陶下,聊城人自然而然形成了创新意识。

城市建设需要不断创新,决不能千城一面、大搞城市复印!聊城市委、市政府反复酝酿,多次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共同论证、研讨,逐渐形成共识:蕴涵着历史文化韵味的湖河之水,既是历史文化之美,又是自然生态之美,是聊城的最大特色,城市定位应该是生态型、园林式、卓越秀美的“江北水城”,城市的所有建设都应该围绕这一总体目标全面展开。

新世纪的第一年,聊城市又明确提出打造卓越秀美的“江北水城”的目标。就是必须紧抓机遇,挖掘水的内涵,做足水的文章,努力营造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优美环境。

有了目标的推动,聊城在建设者的一双双巧手下更加美丽、丰富起来。为了打响“江北水城”品牌,聊城加大宣传力度,并多次举办“中国江北水城(聊城)文化旅游节”和“水城之秋观光”等活动,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

水城美,水城的夜色更美。目前,聊城正打造聊城旅游的第一品牌——夜游水城。相信不久的将来,夜游东昌湖会有不同的景致和别样的情趣。桨声灯影、丝竹悠扬、渔歌互答、茶社飘香、酒肆热旺、店铺林立、游人熙攘,那里你也许会寻觅到朱自清的梦、俞平伯的梦……

发 展 篇

自古聊城就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和滋润,经过千年的薪火相传,人们在躬耕之余,依然承接着千年传递的诚信古风。

“人无信不立”。聊城人民信奉“诚信是金”,形成了良好的社会信誉,也被回报以较好的经济效益。

如今,这座新兴的工业城市已拥有有色金属、农业装备、造纸、纺织、化工、汽车、电力、医药、食品等骨干产业和企业。

前有标兵,后有追兵。聊城只有找准路子,努力赶超,才能在山东西部率先崛起。

聊城下辖高唐县,10年前经济水平在全市排位倒数第一。如今,高唐县经济实力飕飕前窜,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名列第一,令人无不瞠目:高唐何以有如此大的转折?

靠发展,主要是要选准路子,主要是大力推进工业化。

高唐县只是聊城推动工业化的一个缩影。实施“工业带动”战略,大力培植骨干产业,使龙头企业茁壮成长。

时风集团和凤祥集团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时风集团连续多年位居第一,为农用车行业的龙头老大;凤祥集团则是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一,在其带动下,千家万户发家致富,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时风集团吸纳了31000人就业,其中吸纳农村劳动力26000多人,同时还有40000多人围绕这个企业做相关的配套服务。凤祥集团企业员工12000人,绝大多数也是农村劳动力。

工业化的推进,企业的发展改善了就业环境,推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服务业发展,有力地拉动了全市经济发展。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为了增强企业竞争力,必须内引外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优秀企业来聊城投资;走出去,大踏步地走出国门,与国际接轨。

截止目前,聊城已与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各种合作关系。法国LDC公司、韩国希杰公司、日本洋马株式会社、香港华润集团、香江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看中了聊城这片大自然赐予的风水宝地,纷至沓来,投资兴业。优美的城市环境,灿烂的历史文化,聊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

热火朝天的发展势头给聊城带来了无数的机遇。如今,提起聊城的优秀企业,一脸自豪的聊城人如数家珍:信发集团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电解铝生产基地,时风集团已连续7年位居全国同行榜首,鲁西化工集团成为全国最大的氮肥生产企业,东阿阿胶集团是全国最大的阿胶生产基地,山东凤祥集团是全国最大的肉鸡生产加工出口企业之一……

据悉,2004年聊城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增加值和利税分别达到692.75亿元、212.13亿元和69.8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9.88 %、29.9%和49.72%,增幅均高于山东省平均水平。利税过千万元、过亿元的企业分别达到102户、14户。

聊城的未来是否会如日中天?如果数据还不能足以说明一切,那旖旎的风光呢?那洋溢在人们脸上的笑容呢?那处处高涨的创业激情呢?

后记

伫立运河沿岸,古老的河流在城中流淌,生生不息,我们似乎听到了远古的呼唤和祖先的脚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过了济宁,就是东昌(聊城古名)”,昔日的辉煌和历史的荣光没有隐去,它激励着聊城人,赋予他们更伟大的使命。精心打造卓越秀美的江北水城,我们期待着——

“信步远眺景更好,满目红霞染东昌” 。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