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民族抗战的血肉长城 王海光  
 

——评《中国民众抗战画史》

中国军民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一举雪洗了中国一百年来的国耻,奠定了中国在世界东方的大国地位。中国以积贫积弱的国力,能够最后战胜东亚军事强国日本帝国主义,究其根本,就在于中国民众广泛动员起来了。在民族存亡的关头,全体民众同仇敌忾,各党派一致对外,这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伟力所在。

在这场伟大的民族战争中,政府、军队、党派、民众哪个方面的作用都是重要的,但民众则是最具根本性的方面。民众是抗战的主体。在一般意义上讲,民众提供了战争所需兵源,承担着战争耗费的巨大物力。所谓政府的战争动员,实际上就是动员民众参与战争。但就中国的抗日战争而言,民众抗战又有特殊的意义。中国的抗战,是一个大而弱的农业国对抗小而强的工业国侵略的正义战争,战争的形式是“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战。要在长期的战争中拖垮强大敌人,这是一场民族忍耐力、意志力的大比拼。在长期战争的消耗中,民众坚持抗战到底的坚韧力和勇气,对最后胜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毛泽东在《论持久战》的名著中将民众抗战提到了战略地位的高度,并由此凝练成了一句名言——“兵民是胜利之本”。

中国民众在抗战中付出了生命财产的巨大牺牲,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血肉长城,使不可一世的日本法西斯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泥潭,奠定了抗战最后胜利的基础。但是,在抗日战争史的论著中,多是反映政府、军队、党派方面,对民众抗战的研究方面研究的较少。最近,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众抗战画史》,是笔者所见的第一部以专门反映民众抗战史为题材的书籍,填补了抗战史著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空白。

《中国民众抗战画史》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现代史学会编,著名史学专家郭德宏主编,以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简洁明快的文字风格,生动地再现了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到1945年日本投降为止,中国民众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

在表述形式上,《中国民众抗战画史》具有再现历史的直观、生动的特点。史家著史,客观准确是第一位的要求。《画史》在这方面无疑是有优势的。《画史》一开始就确定了“图文互证、相得益彰”的编辑原则,充分利用了国家博物馆存有的大量珍贵历史图片,佐以文字的历史叙述,行文所及,都有历史照片为证,使读者既有直接触摸历史的生动和直观,也能得到对历史完整和准确的认识。

在历史内容上,《中国民众抗战画史》对民众抗战史实的把握比较全面,反映的内容比较丰富。《画史》把九一八事变日寇侵占东北作为民众抗战史的开端,是非常正确的。从“九一八”到“七七”的这段历史,从战争史的角度是局部抗战时期。但从民众抗战史的角度则是全国人民抗日救亡高潮兴起的重要阶段。《画史》通过大量具体、生动、感人的事例,反映了工人、农民、青年、妇女、儿童、知识分子、开明士绅、工商界人士等各阶级各阶层各社会团体的抗战活动,将我们带回了“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的历史场景,表现了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华民族空前的凝聚力和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

但是,正如本书编者所说的,《画史》也有“在所难免”的错讹之处。如有的图片的说明文字不准确,也有个别史实上的偏差。在编排上,也有些许内容重叠的问题。这些只是不影响主旨的小瑕疵。对我而言,比较有感觉的是《画史》在框架结构上的问题,书中所述各部分的内容分量有着明显的不均衡。如对敌后战场民众抗战的叙述比较多比较重,对正面战场民众抗战的情况就要轻许多。这或许是受到图片资料的限制所致,但一定还有研究不足的原因。我们多年来已经习惯了党派抗战史的既定框架,要从党派抗战史到全民族抗战史,不能不说在学术上还需要进一步加深研究。在这个意义上说,这部《画史》的出版,还只是一个很有创新价值的阶段性产品。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