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马英九当选国民党主席影响深远 彭维学  
 

 7月16日,国民党主席选举结果揭晓。台北市长马英九以375056票、71.51%的得票率,压倒性地击败其竞争对手、“立法院长”王金平(143268票,得票率27.32%),当选国民党新一任党主席。选举结果预示着国民党开始进入“马英九时代”,连战确定的大陆政策仍将得到贯彻,但泛蓝能否整合、2008年泛蓝军能否夺回执政权尚有待观察。

一、马英九当选是其形象与实力、国民党基层党员强烈要求夺回执政权心态的必然结果。

实力雄厚、人脉丰富的王金平发起猛烈的组织战攻势,国民党主席连战及多数中常委、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等泛蓝重要人物支持王金平,但马英九仍然高票当选,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坚强实力、清新形象和改革魄力是马英九胜选的根本因素。马英九连任二届台北市长,是国民党内唯一一位击败陈水扁的“英雄人物”,被泛蓝军称为“人气王”、“超级政治明星”和“国民党东山再起的期盼”。马英九自从政以来,形象清新,人格操守受到各界肯定,赢得多数党员、尤其是女性党员的支持。马英九承诺当选后组织青年团,任用年轻人担任国民党副主席,对年轻党员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马英九自今年宣布参选以来的民调一直领先王金平,多数泛蓝军支持者支持马英九2008年参选“总统”,就是最好的说明。

其次,国民党基层党员强烈要求改革、夺回执政权的心态,是马英九当选的重要因素。国民党这个“百年老店”,弊端重重,组织涣散,影响力与整体实力逐年下降。尤其是国民党连续两次在“大选”中失败,即使“连宋配”也难逃失败命运。国民党基层党员期待国民党权力机构“世代交替”,渴望国民党改革,为“百年老店”展现新气象,最终在2008年东山再起,夺回执政权。马英九一贯主张国民党改革,扫除黑金,予人开拓进取的形象,给泛蓝选民以“2008年总统选举胜选”的希望,符合泛蓝选民的需要。《联合晚报》评论文章认为,夺回执政权是“泛蓝选民的钢铁意志”,马英九的魄力与形象吻合这个工具角色所应具备的条件。事实上,马英九不只在台湾北部大胜,在“本土意识”强烈的中南部也遥遥领先,甚至在王金平的老家高雄县也有3500多票的优势,充分说明在“改革、胜选”的总目标下,国民党基层党员不分地域、不分省籍支持马英九。

再次,国民党党员结构对马英九有利。国民党约105万党员中,台湾南部党员只占党员总数的三分之一,而中部、北部的党员占三分之二。更主要的是,约19万坚决反对“台独”的黄复兴党部党员被视为关键票源。

第四,王金平形象不如马英九,“不排除‘台独’选项”的言论又得罪了深蓝选民,而他所擅长的组织战战力相当有限,是王败选的重要原因。王金平十度连任“立委”,三任“立法院长”,善于与岛内各党派、地方派系打交道,被称为“唯一一位能受连战、宋楚瑜、李登辉、陈水扁接受的政治人物”。而王金平自选战开打以来走上层路线,主打传统的组织战,依靠地方派系,给人更多的是“守成”的形象,离泛蓝选民的要求相差甚远。国民党失去政权后,不再有足够的资源供养传统组织,见风使舵的国民党地方派系不少倒向民进党。在中南部民进党执政县市,国民党地方派系更形同瓦解。与此同时,基层国民党员自主性迅速抬头,派系运作作用有限,不愿听命党中央的指挥棒。另一方面,王金平“成功策动”三位外省籍大老、百余名将领力挺,看好度迅速升高,激起挺马群众的危机意识。此次选举投票率是50.17%,而黄复兴党部投票率高达70%,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二、国民党即将进入“马英九时代”,但马英九处理党务的能力面临考验,党主席权威面临一系列挑战。

坐拥台北市长的行政资源,背靠国民党机器和国民党资源,尤其是坚强的民意支持,马英九在2008年泛蓝“总统”参选人提名战中抢得先机,形同通过2008年“总统”选举党内初选。

现阶段出于“安定”的考虑,马英九已经表示留任现任副主席,高层党务人事不会有大幅度变动,但未来势将对国民党权力结构进行重新洗牌,中常委、一级主管,都将在马英九的主导下重新任命或改选。国民党将因“世代交替”更加年轻化,以马英九为核心的权力运作核心将随之诞生。

不过,马英九面临一系列挑战。除年底县市长选举泛蓝内部的协调、党产的处理、党工工资和退休党工的安置及国民党债务偿还等问题外,最主要的是如何处理与连战、宋楚瑜和王金平的关系。马英九整合泛蓝、夺回执政权的道路将非常艰辛。

三、王、马选举心结与裂痕不可低估,但国民党分裂的可能性不大。

党主席选举期间,王马双方阵营竞争激烈,所谓“君子之争”演变成相互揭短甚至人格攻击,王马积怨很深。选后,王金平对马英九避而不见,坚称“追随连战脚步担任国民党终身义工”,批评马英九的七次道歉“没有诚意”,拒绝马英九提出的“王金平担任国民党第一副主席”和“王马共治”的主张。李登辉、台联党则一再挑拨离间,煽动国民党分裂。

未来王金平是积极与马英九合作,实现“王马共治”,还是消极抵制,甚至以“立法院”为核心与马英九抗衡,目前都很难说,但国民党分裂的可能性不大。王、马两人非常清楚,合则两利,分则两害,国民党前几次分裂的结果,都证明了这一点。

四、“宋马情结”不利泛蓝整合,但马英九成为高票当选的“泛蓝主”,客观上增加了泛蓝整合的动力。

宋楚瑜与国民党新当选的党主席马英九都是“外省籍的政治明星”,但“瑜亮情结”越来越重,这客观上不利于“国亲合并”工程的推动与泛蓝军的整合。早在2002年底台北市长选战期间,马英九婉拒宋楚瑜站台,并拒绝为亲民党议员候选人辅选,亲民党对马英九心结难解。2004年“总统”选后,马英九反对激烈的街头抗争,宋楚瑜毫不客气地批评马英九是“不坚持理想的失败主义军团”。此次国民党主席选举期间,宋楚瑜公开支持马英九的竞争对手、“立法院长”王金平,亲民党“立委”甚至公开帮王金平拉票;马当选后,亲民党不但不祝贺马,反而继续与王套近乎,这加深了宋马矛盾。媒体分析,由于马英九、宋楚瑜都有意参加2008年“总统”选举,但泛蓝的搭档人选不可能是两个外省人,因而未来宋马之间的竞争相当激烈。

但泛蓝的整合不是以宋楚瑜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如果宋违背客观趋势,有可能在泛蓝军中边缘化,其领导的亲民党有可能泡沫化。首先,国亲合并,马英九为泛蓝共主,夺回执政权,这是“泛蓝选民的钢铁意志”。宋如果与泛蓝选民唱反调,“只能将自己及同僚一起吹落于历史的灰烬,永远蒙尘”。亲民党在5月14日举行的“任务型国代”选举中遭受重挫,当选席次甚至比台联党还少,这已经给宋楚瑜敲响了警钟。其次,宋楚瑜“省长光环”不再,对亲民党的领导权威正在削弱。周锡玮等宋楚瑜的得力干将纷纷倒向国民党,亲民党瞩意的一些县市长提名人自行与国民党提名人协商,就是最好的说明。再次,前不久通过的“修宪案”中有关单一选区两票制的内容,将进一步削弱亲民党的空间,客观上将促使泛蓝军选民向国民党靠拢。第四,民进党寄望“民亲合”,瓦解泛蓝军,实现“长期执政”。但今年2月“扁宋会”的背景不复存在,“民亲合”难以真正实现。不只广大泛蓝军支持者不满宋楚瑜立场游移,李登辉及其操控的台联党、岛内“台独基本教义派”也反对陈水扁与宋楚瑜合作。

五、国民党能否展现新气象、泛蓝军2008年能否东山再起有待观察。

马英九当选党主席,客观而言为国民党确立民主机制、脱胎换骨带来契机。但国民党弊端重重,积重难返,马英九能否大刀阔斧推动改革,改革措施能否有效,能否得到民众认同,目前言之过早。

至于新任党主席能否带领国民党夺回执政权,更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一是马英九能否化解党主席选举恩怨,能否得到各方的大力支持,实现党内团结,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能否有效整合泛蓝军,能否以改革争取中间选民。三是马英九是否能够突破“省籍魔咒”,得到中南部民众的认同。毕竟,国民党基层党员支持马英九,不等于中南部选民、台湾选民支持马英九。四是民进党2008年“总统”参选人的实力与策略如何。“连宋配”尚且败选,未来如果出现“分裂的泛蓝军对抗团结的泛绿军”,则夺回执政权几无可能。如果泛蓝军团结一致,尚有在2008年奋力一搏、夺回政权的机会。

六、国民党既定的大陆政策不会有大的改变。

连战的“和平之旅”得到了国际社会和岛内民众的肯定。连战与胡锦涛总书记会谈之后发布的“新闻公报”的主要内容,将列入国民党十七全大会的决议,成为国民党的政纲和政策。连战交棒后,仍将是国民党智库的董事长,还担任国民党“荣誉党主席”。另一方面,马英九选前明确承诺,未来将按照连战既定的大陆政策“走下去”,选后又希望连战“继续指导”泛蓝的整合及国民党大陆政策的推动。7月17日下午,马英九在对胡锦涛总书记的贺电发表的书面谢函表示:“本人接任中国国民党主席之后,期盼贵我两党能依循今年四月二十九日连胡会五点共同愿景,推动两党交流,促进两岸之和平、繁荣与发展,共同为谋求两岸同胞之福祉而努力。”总体上看,泛蓝选民反对“台独”,要求推动两岸关系,连战在泛蓝军中具有较高的威望和影响,仍将在“马英九时代”发挥影响。连战确立的“反对台独”、“和解与合作”的路线将成为国民党未来大陆政策的基石,马英九领导的国民党仍将是岛内反对“台独”、促进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

当然,受限于省籍和其他一些因素,马英九的大陆政策仍有一些不确定的地方。马英九将“三民主义”作为国民党的核心价值,将“民主、和平、新台湾”作为国民党的政治路线,仍抱持“反共立场”,甚至“仿效民进党的民粹手段,煽动对大陆的不满”。未来马英九出于吸引本土选票的考虑,会否刻意加大所谓“新台湾”的论述,刻意保持所谓“与大陆的安全距离”,在推动两岸关系方面步伐有多大,会否像连战一样积极主动,目前都是一个未知数。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